閱讀707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揭秘超30萬億銀行理財資金流向:3成流向非實體經濟

人們一直猜測的“避實向虛”有了更精確的佐證——在超30萬億元銀行理財資金中,有近3成進入了非實體經濟。當然,更嚴格的監管,也正在路上。

7月25日召開的“財富管理與發展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浙商銀行發布了報告《錢去哪了:大資管框架下的資金流向和機製》(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資金流向總體上以支持實體經濟為主,截至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累計超30萬億元,其中有超過70%的資金投向了實體經濟。

銀行理財資金流向哪裏

報告指出,“財富管理是金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通過投資債券、債權、股權等類資產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並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報告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策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專家一致認為,為了“穿透”財富管理行業底層資產,縮短資金鏈條,不僅是銀行業,宏觀經濟金融政策也更應該關注資金的來源及流向。

截至2016年末,中國銀行(3.880, 0.01, 0.26%)理財的規模已經突破30萬億元,“存款理財化”、“存款搬家”已成為普遍現象,分析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流向,也能夠很好地反映整個社會資金的流向。

據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的總體規模由2012 年的5.58 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末的33.64 萬億元。其中,保本和非保本理財的資金流向以流動性資產和債券市場投資為主,以非標資產投資和權益類資產投資為輔;結構化主體則以“應收賬款”類的非標投資為主,以其他投資為輔。測算下來,匯總後的非標資產投資規模為12.55 萬億元,占2016 年末銀行理財規模比重為37.31%,遠高於排名第二的債券市場投資占比。

報告指出,在與監管政策的博弈過程中,非標資產業務的投資模式也在演進中創新,基本路徑是“同業理財—銀信合作—銀證通道”,其中,後者多是前者限於監管環境下的替代而已。

總體而言,流動性工具、債券市場和非標資產是銀行理財資金的三大投資方向。以2016 年數據為例,三者的投資規模之和為30.81 萬億元,占銀行理財資金總體規模的比例為91.6%,其中非標資產投資規模為12.55 萬億元,以股票為代表的權益類投資規模為2.16 萬億元。

報告顯示,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資金流向總體上以支持實體經濟為主,截至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累計超30萬億元,其中有超過70%的資金投向了實體經濟,近3成流向非實體。

財富管理需要怎樣的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銀行理財投資除了非標占主導之外,全球資產配置或理財資金海外投資也保持了快速增長,而實現這一領域增長的主要工具就是私人銀行理財業務。根據報告測算,2011年~2016年,我國平均每年通過私人銀行業務流出的資金規模約為340 億美元。以香港為例,內地居民通過理財業務在香港進行資金配置的主要方式有高端保險、股票滬港通、債券滬港通、基金滬港通、投資銀行以及私人銀行業務等。

大資管時代到來,行業規模大幅攀升,但另一方麵,資產管理市場也呈現出剛性兌付、多層嵌套、杠杆疊加等一係列亂象。報告指出,與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相比,資產管理市場監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後,金融分業監管體製與混業經營之間也依然存在著矛盾。如果監管與市場之間的邊界模煳,或者監管不力,勢必無法阻擋監管套利、空轉套利等現象的頻繁出現。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製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

實現財富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根本在於服務實體經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分析認為,“財富管理業應該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發展最需要的領域,也應該通過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風險收益匹配的理財產品,為居民和企業實現財富保值增值提供服務。”

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係中風險識別與管理的主要承擔者,高安全性是銀行區別於其他財富管理機構的主要特征之一,這就要求銀行在市場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即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

對於銀行財富管理如何找準定位、防範風險,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認為,“隨著客戶財富管理需求更綜合化、大眾化和長期化,商業銀行在滿足客戶首要需求,提供高安全性的財富管理服務的同時,要突破傳統的單一產品銷售、同質性資產組合的業務模式,應該發揮內外部優勢,自身創設與外部引進產品相結合,將複雜的產品體係根據財富管理需求進行專業的篩選、組合、整合,形成可靠的低風險的資產保值金融服務方案。”

“在當前的宏觀與監管背景、市場競爭格局下,強調‘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原則。銀行財富管理業務要以滿足個人客戶資產保值、安全、傳承為主,投資增值為輔,以區別於其他市場參與者,而不能成為通道業務、加杠杆的載體和工具。要杜絕多層次嵌套、高杠杆的高風險資產,嚴禁監管套利、資金套利與空轉。”劉曉春如是說。

根據報告分析,相關部門需要密切跟蹤分析資金的動向和機製,建立跨區域、跨部門、實時的數據檢測係統,防止區域性、係統性風險的發生。對於金融創新,需要辯證分析,要在堅持市場決定金融資源配置的原則下,加強監管合作,建立宏微觀審慎監管體係。

(原標題:揭秘超30萬億銀行理財資金流向:近3成流向非實體經濟)

最後更新:2017-07-29 07:50:33

  上一篇:go 央企公司製改革“最後一公裏”:年底全部完成
  下一篇:go 又一成長性公司登陸A股 電力行業迎來新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