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74 返回首頁    go 人物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這所寺廟被點化,細說互聯網第一寺的運營之道

關注「盛景商業評論」,思考快人一步!

IT技術、機器人、互聯網、新媒體傳播,也許你並未想過這些互聯網詞匯會與一座建於遼代的古刹有任何的關聯,但正是這些坐落在北京西山鳳凰嶺腳下的龍泉寺,在曆經了千年的風雨雪霜、見證了中國佛教的輝煌與衰微後的今天,重新以煥發出了獨特青春,其互聯網基因被契入了龍泉寺的骨血,以獨特的律法內修外弘。

作者 | 許檬檬 編輯 | sunny

一段傳奇——天下極客出龍泉

至今在互聯網界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微信創立之初,“微信之父”張小龍在龍泉寺小住。當時微信研發正陷入困境,幾個技術問題苦思不得其解,他一氣之下把資料撕得粉碎。沒想到負責打掃衛生的僧人看到後,竟然幫他把資料重新粘貼起來,還寫下了幾條建議。

張小龍大吃一驚,便找到僧人盤問,這才知道這位掃地僧出家前,曾混跡IT界,是一個極客。經掃地僧點化後,張小龍回到廣州閉關一年,微信終於大成。

這個故事被業界傳得神乎其神,龍泉寺也被互聯網極客們奉為聖地。故事的真偽不得而知,但後續龍泉寺的機器人研發、智能圖書館等IT化管理,無疑坐實了這個互聯網第一寺的強大基因。

互聯網基因——學誠法師的領導力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一個企業的基因很大程度上是其創始人編寫的,也就是說,一個創始人的領導力、思維方式,往往決定一家企業的發展路徑。

龍泉寺的轉型之路,要從一個宗教界、學界的精神領袖說起。

在過去的千年中,龍泉寺一度是破敗的,甚至是被廢棄的。直到2005年,經北京市宗教局批準,龍泉寺恢複為宗教活動場所,而帶領龍泉寺重走複興之路的,正是後來重編龍泉寺基因的——學誠法師

學誠法師來到龍泉寺後,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動作:

2006年,學誠法師開通了新浪博客

2008年,“龍泉之聲” 網站上線

2009年,法師創建多語種微博

2013年,龍泉寺繼網絡弘法後開始動漫弘法

2015年,龍泉寺“賢兒”機器人誕生

2017年,“龍泉寺龍泉之聲”微信公眾號上線

在龍泉寺超級IP “賢二”誕生的同一年,也就是2015年,學誠法師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新一屆會長,年僅49歲的他也成為中國佛教協會曆年來最年輕的會長。

在曆次的采訪中,學誠法師始終強調“互聯網”對於現代佛教傳播的重要性。其實,用互聯網傳播佛教這一點,早在學誠法師來到龍泉寺之前就開始實踐。1989 年農曆二月初八,年僅 23 歲的學誠法師成為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也是當時全國漢傳佛教寺院中年紀最輕、學曆最高的名寺方丈,在廣化寺,學誠法師開辦了一個電腦培訓班,請新加坡的法師進行電腦培訓。

從莆田廣化寺,到陝西扶風法門寺,再到北京龍泉寺,學誠法師從來沒有停止“ 觸網 ”的腳步,寫博客、發微博,再到寫《學誠法師答問十分》新媒體文章,學誠法師將佛法弘揚與互聯網傳播緊密連接起來。無形中,互聯網被寫入了龍泉寺的基因中,也為龍泉寺的發展開拓了更多的可能。

人才建設——信仰旗幟下的內外兼修

龍泉寺的高學曆僧團與高科技科研實力,是外界賦予龍泉寺最絢麗的光環。這個豪華的人才團隊,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家世界500強,甚至龍泉寺被坊間評為“清華北大分院”,那麼是什麼吸引這批高精尖人才匯聚在龍泉寺?

2004年,學誠法師攜僧眾五人正式入住龍泉寺,成為寺內僧團第一批成員。師徒數人篳路藍縷,吃水、燒柴、種菜、如廁、取暖、居住均自己動手。賢啟法師是最早出家的僧團成員之一,在一部寺院拍攝的紀錄片裏,他回憶當年師傅給他們“畫餅充饑”的場麵:“冬天屋子太凍了,師父隻好裹著棉被坐在床沿,給我們講未來佛教多麼有前景,當時我們就聽著,也不知道怎麼個有前景法。”

直到被稱作“數學天才”的柳誌宇如今的賢宇法師來了,清華核能和熱能博士的賢啟法師也來了,越來越多的對真理以及生命價值執著思考的人都到來時,更契合互聯網時代的全新道場開始出展規模。

【 僧俗同修是龍泉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

僧俗同修,是在寺院管理中最頻繁被提及的。一方麵,僧團建設以信仰和道風建設為基礎,人才建設為中心,淡化宗派觀念,強化組織的運作,推行“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修學一體化、管理科學化”的學修管理模式。寺內的僧人每天 3:55 起床,21:30 睡覺,每日出坡勞作,一切用度統一分配,僧人不拿單資,隻有在必需時,如組織法會或禪修營,僧團成員才可申請手機、網絡與外界聯係。

另一方麵,僧人與誌願者通過積極應用 IT 技術,創立網站、博客、和尚微博、製作動漫等,將佛教文化用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聯結起來,傳播平和、樂觀、和諧的觀念,幫助現代人釋放或減緩焦慮、困惑、茫然等心理問題,在龍泉寺,修訂藏經、開發管理軟件、製作弘法動漫產品,全部的研發問題內部消化,不會外包 。

【 門禁帶指紋識別 】

【 圖書館的書,使用電腦便可以閱讀,還建有保護書籍的恒溫係統、校勘藏經的插件程序 】

馬克斯•韋伯認為,任何社會行動,都必定指向某種正當秩序。這種正當秩序對行動的效力,不能僅靠習俗或者利益,而總是有賴於參與者對這種正當秩序的“信念”,以及這種信念造成的“義務感”,龍泉寺用互聯網治理寺廟,就是高學曆僧團用高科技科研實力改造寺廟,一幫誌同道合的人在共同的事業中實現自我,從而凝聚了團隊,提高了戰鬥力。

整合營銷——打造超級IP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踐這個從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流行的傳播學理論——整合營銷。整合營銷並不是簡單的營銷渠道疊加,而是把各個獨立地營銷綜合成一個整體,以產生協同效應。

2015年10月1日,這是個注定會寫入曆史的日子:有一個叫賢二的機器人小和尚誕生了!

緊接著賢二機器僧參加了當年的廣州動漫節,正式亮相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這個首個機器僧的龍泉寺“賢二”,是一個身高近 60 厘米的機器人,身穿黃色僧袍,能跟人語音對話,能明白簡單的指令,還會說佛經佛法,被媒體們認定為“互聯網 + 佛教”的典型發明。

其實,賢二並不僅僅是一個機器僧,他的原型是龍泉寺創作的工藝動漫《賢二前傳》的經典漫畫人物。

做動漫、注冊微博賬號、提供大量微信內容服務,維護網站和論壇,並在網絡社區中組織活動,與此同時,推出互聯網廣播欄目、新聞公告和建議。再加上機器僧“賢二”將龍泉的營銷積澱激活,更加生動地打出了一張漂亮的人工智能營銷牌。

若以企業角度去類比龍泉寺,龍泉寺是成功的,短短十年,便實現了基因的突變,集聚一批優秀人才,在實現經濟與文化雙收的同時,還獲得了業內外的一致認可。龍泉寺的管理經驗,不僅僅在於學誠法師的領導力、信仰下的嚴格管理,其互聯網+人工智能標識也是非常獨特的,經營寺廟有時候也許也正如管理一家公司,希望本文能夠給各位企業家一些思考。

最後更新:2017-09-10 00:59:09

  上一篇:go 在乎你的人,微信上都這樣跟你聊天!
  下一篇:go 各位群主 微信群裏有不法信息,你要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