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
人物
傳聯合放貸麵臨強監管 權威人士稱聯合貸款管理尚在征求意見
正急速擴張的互聯網金融與銀行之間的助貸業務遭遇監管封殺?過去兩天,一份未經官方證實的《關於聯合貸款模式征求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業內流傳。根據《通知》,“貸款人應將聯合貸款的合作機構限定於經銀監會批準設立,持有金融牌照並獲準經營貸款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這一規定被看做監管層針對“助貸”模式的限製。
不過,對《通知》所提到的“聯合貸款”模式是否為目前各家互金公司與銀行合作的助貸業務,業內對此有分歧。但共識是助貸業務未來將麵臨監管。南都記者獲悉,目前大多數助貸機構均希望通過獲取牌照的方式化解來自監管的風險。
求證
聯合貸款管理尚在征求意見
據悉,上述《通知》涵蓋了下發目的、互聯網貸款的定義、“聯合貸款”的環節,以及聯合貸款的準入、資質和風控等等。南都記者多方采訪權威人士獲悉,目前《通知》並未正式下發,仍處於業內小範圍征求意見階段。“監管肯定會對聯合貸款進行相應規範,但具體細節未最後確定。”一名熟知《通知》情況的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監管對於聯合貸款以及助貸模式研究已久。
一名與監管就聯合貸款及助貸業務進行溝通的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上述文件的背景是過去兩年互金公司和銀行合作的助貸業務或者聯合貸款發展快速,但同時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銀行的低成本資金通過聯合貸款模式最終未能流向實體經濟,形成資金空轉;二是部分合作機構通過聯合貸款模式,做了銀行合規框架下做不了的產品和客群,監管擔憂風險最終傳導至銀行體係內。
分歧
助貸模式是否遭遇圍堵
“如果(該政策)落地,對不少公司的業務將造成極大衝擊。”壹寶貸總經理羅浩傑認為,《通知》直接圍堵了不少互金公司與銀行的合作。因為根據《通知》,與銀行合作的聯合貸款人限定為必須是經銀監會批準設立的銀行金融機構。“這等於把這兩年發展很快的部分助貸業務模式直接否定了。”羅浩傑表示。
羅浩傑表示,過去兩年,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小貸等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收取固定收益,中騰信、我來貸、平安普惠等助貸服務機構設計貸款產品,並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包括獲客、麵簽、審批、貸後管理等全流程服務的助貸業務模式發展迅速。廣州安易達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北表示,助貸業務發展快速與銀行迫切擴展C端業務有關。
《通知》所提到的“聯合貸款”模式是否為目前各家互金公司與銀行合作的助貸業務?對此,南都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業內對此有分歧。因《通知》提到了“聯合放貸”的概念,而非“助貸”,事實上,關於這兩個概念,業內並沒有統一說法。也有觀點認為,聯合放貸本質上就是助貸。
北京一家從事車貸助貸業務的公司相關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該公司與銀行的合作模式是助貸公司將線索給銀行,而最終放款以及貸後管理均由銀行完成,並非《通知》提到的聯合貸款模式。
廣州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表示,傳統的聯合貸款模式中,如小貸和銀行的聯合貸款模式係銀行放大頭、小貸公司貸小頭;而在助貸模式中,助貸機構向銀行提供借款人信息,並沒有直接進行資金放貸,因此不算聯合貸款。不過,羅浩傑則認為,當前不少助貸機構實際上需要向銀行提供保證金以及貸款出現不良後的最終兜底,因此屬於《通知》中提到的聯合放貸模式。
對策
助貸機構力爭申請牌照
“監管的意圖比較清晰,將風險控製在銀行體係內,避免銀行體係外的風險傳導進來。”一名地方監管人士在看到上述《通知》後表示,對於類金融機構,特別是非持牌金融機構,銀監等監管部門難以實施非常有效的強監管,因此,對於助貸業務的風險控製,將采取收縮銀行端合作的方式。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將提高銀行與助貸機構的合作門檻。
事實上,盡管目前尚無具體《通知》,但助貸業務未來將麵臨進一步監管已成行業共識。
北京一家與多家銀行開展助貸業務的互聯網金融平台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表示,盡管聯合貸款並非限製其目前的業務,但他們的擔憂在於趨勢性發展。據其透露,該公司正在努力申請各類牌照。北京一家大型投資銀行互聯網金融項目組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表示,在政策變動期,目前不少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都有合規壓力,擔心正在進行的業務突然遭遇監管圍堵。而化解的方式就是盡可能獲得各類牌照。據其介紹,不少創業公司甚至融資的主要目的在於增加資本實力以及股東背景,以便獲得更多的金融、類金融牌照。
最後更新:2017-08-04 1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