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人物
M2增速連跌7個月再創新低 社會融資規模卻連續井噴
今天,央行公開7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報告,M2同比增幅9.2%,增速再創新低。
廣義貨幣(M2)增速持續降低意味著什麼?一方麵,說明存到銀行的錢越來越少了;另一方麵,同業存單萎縮和財政存款增量大也是重要原因。
單純從數字上看,M2增速從2016年10月份達到11.6%的階段高點後,除了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持平於11.3%之外,已經持續7個月下跌。
8月份M2情況如何?恐怕會更低。
伴隨M2的不斷降低,為對衝M2收縮,寬信貸變得越來越重要,社會融資規模越來越成為實體經濟強勁之源。如果加上地方債,社會融資規模已經連續兩個月高速增長。這應該得益於央行在6月份和7月份不斷加大貨幣投放力度,引導利率下行,推動了地方債發行出現連續井噴的局麵。而這也讓緊貨幣的宏觀政策衝擊漸行漸遠。
央行參事盛鬆成指出,下半年貨幣政策或緊中趨緩,金融市場利率一般不會再上升,而降準釋放的信號意義太濃,央行更樂於通過其他手段而非降準來達到增加貨幣投放的目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對整個社會流動性狀況的衡量,其準確性甚至可能超過M2.
銀行存款變少,同業存單萎縮
7月末,M2同比去年同期增長9.2%,增速再創新低,廣義貨幣(M2)餘額162.9萬億元。
這也是今年5月份M2增速首次跌破10%大關後,持續3個月在10%之下。
很多樓市、股市的投資者對於M2這項數據非常敏感,並表示吃驚。當然,M2增速持續低迷是金融體係內部去杠杆的客觀結果。
事實上,近兩年有關M2指標失靈的問題,早就被熱議了。
我們先來看看M2的定義: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係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看完定義,我們再看看7月末的數據:
狹義貨幣(M1)餘額5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5.3%。
流通中貨幣(M0)—通常也就是說現金,餘額6.71萬億元,同比增長6.1%。
顯然,M0和M1都在快速增長,但是M2卻偏偏下跌。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實體部門所有的存款,好多都不去銀行了,存到銀行的錢日漸變少。
比如,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這些都沒有被統計到M2指標裏麵去。
居民發工資以後的第一選擇未必是存款,很可能是買銀行理財或者貨幣基金,因為收益率遠高於銀行存款,而銀行理財或者貨幣基金大多沒被算在M2裏麵。
與此同時,7月以來商業銀行同業存單共計發行15475億元,較6月全月的20054億元下降22.83%。這也是銀行同業存款大幅減少的重要原因。
此外,財政存款增量大也是M2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金公司分析師陳健恒表示,導致M2超預期下滑的主要因素是7月份財政存款增量大幅超預期,達到1.16萬億,是曆史上單月最高的增量,也明顯超過7月份的季節性。由於上半年財政支出增速偏快,進入下半年,財政支出開放放緩,導致7月份財政收支盈餘開始回升(7月份財政收支盈餘3000多億),但僅僅是財政收支盈餘不能完全解釋財政存款的上升,7月份地方債發行量回升(達到8000多億)也是財政存款上升的其中一個因素。財政存款的大幅上升導致居民和企業存款出現相對明顯的下滑,也是存款和M2增速回落的重要因素。
8月份M2恐將更低
由於去年7月份M2基數偏低,此前預測7月份M2增速可能會有小幅回升。但結果顯示,7月份M2仍然創下新低。
8月份M2情況將會如何?恐怕仍有可能創下新低,因為去年8月份M2基數較高。
2016年8月末,M2餘額151.10萬億元。如果按照10%的同比增速計算,那麼2017年8月末的M2餘額將達到166.21萬億,比7月末162.9萬億,增加3.31萬億,難度非常大。
那能不能高於7月份的同比增速9.2%呢?按照9.2%計算,2017年8月末的M2餘額將達到165.0萬億,比7月末162.9萬億,增加2.1萬億,難度仍然不小。
為什麼餘額寶必須壓縮?因為銀行有“資金荒”
M2增速指標一度曾是熱門指標。
在股市上,M1曾經定買賣,但是從2013年智能手機問世後發生轉變,目前已經失效。M2增速曾經也可以定義樓市,目前也在逐漸失效。
隨著M2的持續下滑,去杠杆的推進,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擔憂與質疑,主要是擔心金融去杠杆會導致資金偏緊,降低經濟活力,影響經濟增長。
對此,央行在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比過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為新的常態”。另外,對於M2低增速,央行表態:“隨著市場深化和金融創新,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更加複雜,M2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經濟的相關性亦在下降,對其變化可不必過度關注。”
即便M2變得漸漸變得黯淡,但是這個指標對於銀行來說,意義卻變得更加重要。因為,越來越多的錢不存在銀行了,日益龐大的理財和貨幣基金,讓銀行的負債壓力越來越大。螞蟻金服提供的數據顯示,至2017年6月底,餘額寶規模增長至1.43萬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
為了拉攏資金,多家銀行在年中會議之後,將存款考核壓力大大提升,並調整了績效考核指標,包括規模指標和指標權重。從總行傳導至分支行經營機構,對存款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已經成為各家銀行的工作重點。
同時,多家銀行內部資金定價自去年10月以來也進行了明顯上調。對分行而言,“存款比貸款賺錢”,拉存款的驅動力明顯增強。一家國有大行將全口徑存貸利差率指標權重從5%提升至7%。
存款減少,導致股份製銀行和城商行轉向了同業存單。從同業存單情況看,截至7月末,同業存單餘額已經達到8.43萬億元,約為2016年中時的1.7倍。而貨幣基金又是同業存單的重要購買力量,也就是股份製銀行和城商行向普通投資者讓渡了一些權益。但是,隨著貨幣基金要求日益嚴格,這些讓渡的權益會越來越小。
7月社會融資規模爆發,成為實體經濟強勁之源
如果說,M2是金融機構的負債方,那麼社會融資規模就是金融機構的資產方,也是實體企業的負債方,所以看實體的融資需求主要看社融。
從上圖來看,顯然,M2和社會融資規模日益背離。也就是說,銀行的存款日益減少,但是放出的貸款卻日益增多。
7月社會融資增速為13.2%,新增社融1.22萬億,貸款增速超出預期,比上年同期多7415億。
從結構來看,人民幣貸款增加9152億元,同比多增4602億元,而企業債券淨融資為2840億元,同比多632億元,二者對實體經濟支撐依舊較強。社融和貸款的指標表明,實體經濟流動性並未過多受到去杠杆的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提供了穩固支撐。
央行參事盛鬆成指出,下半年貨幣政策或緊中趨緩,金融市場利率一般不會再上升,而降準釋放的信號意義太濃,央行更樂於通過其他手段而非降準來達到增加貨幣投放的目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對整個社會流動性狀況的衡量,其準確性甚至可能超過M2.
央行投放力度加大,推動直接融資連續井噴
7月社融規模再度超預期,主要源於債市融資功能有所恢複,企業債券融資較上月大幅增加。直接融資放量,3000億企業債和8000億地方債是7月金融數據異動的主要原因。
根據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的統計,7月社融(加回地方債)為20653.0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584.94億元與上月的22930.76億元,同比增加12068.14億元,環比減少2277.68億元。可以看出,雖不及上月,但與去年同期相比,社會整體融資需求依然在回暖。
顯然,地方債在6、7月呈現連續井噴的局麵。在今年前5月,全國地方政府債券今年發行規模約1.35萬億,相較於全年預計5萬億左右發行計劃而言,發行進度較慢。而且7月企業債券融資從6月的減少209億元轉為增長2840億元,為今年以來的最高值。
原因之一就是,利率上行,發行成本提高,影響了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進度。今年以來,市場資金成本在穩步上升。如3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月底的2.9%左右,穩步攀升至5月底的3.6%左右。
但是,進入6月份和7月份,央行不斷加大貨幣投放力度,引導利率下行,地方債發行出現了連續井噴的局麵。從利率角度看,6月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94%,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3.03%。考慮到平均因素,實際上6月下旬,實際利率降幅較大。7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82%;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9%。
(原標題:M2增速連跌7個月再創新低,社會融資規模卻連續井噴)
最後更新:2017-08-15 2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