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人物
並購重組落潮 創業板業績增長“失速”
今年上半年,從已經全部披露的657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中報業績預告來看,創業板業績增速無論較2016年、還是2017年一季度都明顯下滑,溫氏股份、樂視網等權重股業績更是頻頻“爆雷”。究其原因,今年以來,並購重組明顯回潮,並購並表對於業績貢獻的大幅下降成為創業板業績增長“失速”的主要原因。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並購重組監管的加強,以及再融資政策的趨緊,2017年上半年僅有30家創業板公司發布了並購預案,較2016年大幅下滑,預計未來創業板外延式並購的規模將繼續下滑,創業板業績增速或已進入下行周期。同時,隨著外延式並購驅動業績高速增長的模式式微,內生性增長有望成為未來創業板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業績增長“失速”
目前,創業板的657家上市公司已經全部披露了2017年中報業績預告。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創業板的淨利潤增速隻有7%,相比於今年一季度11.2%的淨利潤增速已明顯下滑。
考慮到溫氏股份的巨大體量對創業板業績的幹擾較大,排除溫氏股份,創業板上半年的淨利潤增速回升到24.6%,較今年一季度27.9%的淨利潤增速也已經出現下滑,較2016年34.1%的淨利潤增速更是下滑明顯。而從單季淨利潤情況來看,這已經是創業板公司淨利潤增速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
特別是,溫氏股份、樂視網、等權重股中報業績頻頻“爆雷”,成為拖累創業板業績下滑的最大殺手。以創業板第一大權重股溫氏股份為例,公司7月13日晚間發布的中報業績預告顯示,受上半年商品豬和商品雞價格大幅下滑的影響,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億元-19億元,同比下滑73.71%-77.86%。
另一大權重股樂視網7月14日晚間發布的中報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虧損6.37億元-6.42億元,而去年同期公司還盈利2.84億元。公告稱,報告期內,公司的廣告收入、終端收入以及會員收入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同時,版權分銷收入同期也大幅下滑,加之公司計提了大約2.3億元的資產減值損失,導致業績大幅下滑。
與之相比,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速則有所回升。國金證券指出,剔除溫氏股份,創業板總數前5%的31家公司均在200億元以上,累計市值占創業板總市值的22%,中報淨利潤占創業板總體的26%。上述公司上半年24.9%的淨利增速環比一季度的31.9%明顯下滑,另外95%的中小市值公司上半年24.5%的淨利增速環比一季度的22.7%則有所回升。
從分板塊情況來看,環保及園林等受益於PPP項目的板塊增長較快。招商證券的統計顯示,21家環保和園林公司實現上半年淨利潤預告中值合計25.6億元,同比增長48.8%。以蒙草生態為例,公司7月13日晚間公布的中報業績預告顯示,受益於PPP項目落地,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8億元-4.17億元,同比增長210%-240%。
計算機和傳媒板塊則成為業績“重災區”。國金證券指出,創業板計算機公司占所有A股計算機公司的一半,剔除重組公司後,行業淨利潤增速為-4.1%,與全部A股計算機板塊18.9%的淨利潤增速相比明顯下滑。同理,創業板傳媒公司剔除重組公司後,淨利潤增速為-20.9%,相比全部A股傳媒板塊14.9%的淨利潤增速也是下滑明顯。
並購重組落潮
創業板業績增長的“失速”,主要源於並購重組大潮的回落。
招商證券指出,有39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在中報業績預告中明確表示增長主要受益於並購並表,這39家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預告中值為45.1億元,同比增長63%。以開元股份為例,公司預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986.72%-1016.47%,主要原因便是公司自今年3月起將恒企教育、中大英才納入合並財務報表範圍。
按照這個口徑計算,這些受益並購的上市公司隻貢獻了創業板全體上市公司業績增量的23%。相較而言,2016年,132家新增被收購的公司以及71家在2015年已經並表的公司合計為創業板貢獻124.7億元利潤增長,貢獻了整個創業板業績增量的67%。並購並表的減少,成為創業板業績下滑的主因。
過去幾年,並購重組一直是中小創成長的主要邏輯。特別是創業板,2014年A股開啟並購重組大潮後,創業板也迎來並購重組的爆發期。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創業板並購規模從404億元飆升至2145億元。在並購規模急劇膨脹的同時,創業板的業績增速也進入爆發期。
廣發證券指出,如果把創業板公司分為“發生過並購的”以及“沒發生過並購的”兩個組合,會發現:“發生過並購的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增速,長期高於“沒發生過外延式並購的創業板公司”,特別是2015年以來,“發生過外延式並購的創業板公司”業績增速約為“沒發生過外延式並購創業板公司”的一倍以上。
以有著“並購之王”之稱的藍色光標為例,自2010年2月登陸創業板後,藍色光標便一直奉行外延式發展的戰略,到目前為止並購的公司數量近20家。在此背景下,2011年-2014年,公司進入業績爆發期,淨利潤分別為1.21億元、2.36億元、4.39億元和7.12億元,增速分別為100.54%、94.64%、86.30%和62.79%。
不過,在並購重組潮起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忽悠式重組、跨界並購迎合市場炒作、商譽增長過快、瘋狂炒作殼公司等一係列亂象。在此背景下,從2016年起,並購重組的監管明顯加強,同時,今年以來IPO已經進入常態化。在一係列因素的影響下,今年以來,並購重組明顯降溫,創業板業績增長由此“失速”。
步入下行周期
從目前情況來看,隨著並購重組的熄火,2017年乃至2018年創業板的業績增速仍然難言樂觀。
廣發證券指出,由於並購重組審核趨嚴以及再融資監管(特別是定增)趨緊,預計未來創業板外延式並購的規模將繼續下滑,創業板業績增速也將進入下行周期。
2017年以來,並購重組則愈發難做。招商證券指出,截至目前,2017年完成或正在審核過程中的項目僅有77家,如果這些公司年內都能順利完成,則2017年並購公司並表對創業板業績影響將會大幅下滑。而2017年初至今僅有30家創業板公司發布了並購預案,較2016年大幅下滑。可以預見,2018年並購給創業板帶來的業績貢獻將會進一步降低。
業內人士指出,交易對方對於並購標的的業績承諾期通常為三年,2014年-2016年為A股並購重組的高峰期,這意味著,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是業績承諾的集中兌現期。而隨著業績承諾的陸續到期,沒有了業績承諾的約束,相關標的資產的業績或將存在下滑的可能。
另外,在過去幾年並購重組急劇膨脹的過程中,上市公司積累了大量的商譽,且商譽占上市公司淨資產的比重與日俱增。特別是創業板,截至2017年一季度,剔除溫氏股份,商譽占創業板淨資產的比重高達19%。創業板商譽增速從2015年開始不斷下行,但即使是2017年第一季度的低點,商譽增速依舊處於50%左右的高位。
不斷膨脹的商譽已經成為高懸在創業板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業績承諾不達預期,商譽減值對於上市公司業績的殺傷力無疑是巨大的。實際上,早在2015年年報期間,商譽減值的地雷便開始集中引爆。如,在當年年報業績預告中,過去幾年業績一直高速增長的藍色光標突然表示,由於收購的博傑廣告業績不達預期,需大幅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導致業績大幅下滑。
在外延式並購高速增長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內生性增長未來有望成為創業板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中泰證券指出,從目前創業板已經披露的2017年半年報業績預告來看,相較2016年,增速排名靠前的建築裝飾、有色金屬、食品飲料、新興產業板塊中電子行業仍位列前端。雖然單純地從年度時間片段中,我們很難得出篤定的經濟結構換擋的長期結論,但是就當下時點,創業板的“脫虛向實”特征確實已經相對清晰。
(原標題:並購重組落潮 創業板業績增長“失速”)
最後更新:2017-07-25 06: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