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46 返回首頁    go 人物


這道“鎖”或讓股東不著急減持 近9%中小創公司脫穎而出

分眾傳媒、口子窖近日發布公告稱,其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計劃在未來半年內減持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數量分別達到12.38億股和4093萬股,占各自總股本的14.18%和6.82%。這種大股東清倉式減持行為引發了市場關注,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上市公司股東清倉式減持將對市場形成較為明顯的負麵影響。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發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上市公司大股東以及董監高等重要股東減持股份較為頻繁,且金額較大。以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2日這個時間段進行統計,從股東類型來看,減持股東大體上分為公司(包含上市公司、一般企業法人、機構投資者等)、高管、個人,減持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公司股東減持市值處於絕對主導地位。公司股東減持市值高達10959.3億元,占比為65.84%;高管和個人減持市值分別為4417.06億元(占比26.54%)、1268.98億元(占比7.62%).

二是公司股東在中小創業板上的減持市值占比近兩年來近乎成倍提升。中小創公司股東減持市值占比由2015年的22.51%上升到2016年的44.23%,2017年截至6月2日為42.69%。

此外,高管減持具有“一年效應”。高管減持主要集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采用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小創IPO規模與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高管減持市值作相關分析,兩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高管減持的“一年效應”非常顯著。也就是說,高管在限售股解禁後的一年內傾向於進行減持,缺乏長線持股的耐心。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尤其是中小創公司的重要股東繼續頻頻減持。從年初至6月21日,滬深市場重要股東累計減持金額為844億元,其中中小創公司為501.94億元,占比59%;有重要股東減持的A股公司總數為736家,其中中小創公司為511家,占比更是高達69%(見下圖)。中小創公司成為減持主力與中小創IPO規模上升有關,且主板企業控股股東中國有股東占比較高,減持意願相對較低,而中小創公司中高管、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持股比例較高,減持衝動顯然要高於主板市場。

為了避免集中、大幅、無序減持擾亂二級市場秩序、衝擊投資者信心,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減持新規重點針對突出問題,對相關減持製度做了進一步完善。如減持新規正式實施後對大宗交易市場的影響立竿見影,大宗交易成交額下滑超過了五成,且相關承接機構大幅殺價,大宗交易的折價率有走低趨勢。然而據報道,一些專業機構尋找到了新的減持模式,開始充當中介或走向前台。目前主要有兩種新的減持模式,一種是“代持方式減持”,一種是“券商通道減持”。

與此同時,在經曆了一小段沉寂期後,6月中下旬以來每日發布擬減持計劃公告的上市公司家數明顯增多。年初至5月27日平均每日有2家,而5月31日至6月21日平均每日有4家上市公司發布擬減持計劃公告(見下圖).

由於減持新規隻是減緩了重要股東的減持速度,拉長了減持周期,如果能從分紅、業績等方麵對重要股東的減持行為進行約束,是不是會更有效呢?畢竟企業進行IPO的初衷是為了做投資做項目,而不是造富原始股東,原始股東應該是隨著企業做大做強而獲得相應的財富。一個不願意靠經營為社會創造財富,而隻想著如何套現的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我們又何必為他們創造快速致富的條件呢?

為此,我們對領跑減持隊伍的中小創公司的IPO首發募集資金和上市後曆年分紅總額進行了統計。如果以上市後曆年分紅總額大於IPO首發融資額作為重要股東能夠進行減持套現的先決條件(還清投資者的本錢後才能自己獲利其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在所統計的1484家中小創公司中隻有128家符合條件,占比為8.63%,還不到一成(見下表).

可以看到,入圍的128家中小創公司大多主業清晰,業績穩定增長,具備良好的成長性,重要股東的減持意願反而不強烈。

(原標題:這道“鎖”或讓股東不著急減持 近9%中小創公司脫穎而出(附股))

最後更新:2017-06-25 17:02:20

  上一篇:go A股“僵屍賬戶”即將被清理 來看看有你的賬戶嗎
  下一篇:go 產業格局微變或帶來投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