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60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減持新規致減持方重返二級市場 尋求算法交易支持

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由於證監會5月發布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對大股東、特定股股東和董監高減持股份行為進行規範,使相關減持方在協議轉讓、大宗交易和減持數量等多方麵受到限製,股東將大額減持的目光重新投向二級市場的案例明顯增多。然而,在二級市場減持過程中,通常會麵臨大額賣出交易衝擊市場、打壓股票價格等係列問題,於是一種以“算法交易”為支持的減持方式正在成為市場青睞的目標。

減持“轉道”二級市場

減持新規發布兩月來,對於市場的影響開始逐步顯現。有上市公司股東日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協議轉讓的接盤方已經變得不好找。

按照減持新規,大股東或者特定股東減持,采取協議轉讓方式的,單個受讓方的受讓比例不得低於公司股份總數的5%,且受讓方在6個月內需要遵守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這相當於為接盤方設置了較高門檻和較多的限製,這使願意接受協議轉讓的接盤方大大減少了。”前述股東表示。

此外,“大股東或特定股東采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受讓方在受讓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受讓的股份”的規定,也使得曾經服務於上市公司大小非“短平快”套現及機構市值管理的大宗交易,開始遭遇瓶頸。

記者從多處得到的答案是,將目光重新投向二級市場的減持方呈現增多趨勢。中信建投證券經管委機構金融部高級副總裁賈東介紹說,一方麵,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的對手盤不再好找;另一方麵,即使找到了,由於需要承擔一部分風險,對手盤的話語權也明顯增強。因此,不少減持方開始尋求在合規前提下,直接在二級市場進行減持。

這從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也可以看出端倪。以三六五網為例,公司股東邢煒日前公告,擬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不超過30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0.15%),而此前其大部分減持是通過大宗交易。

尋求“算法交易”支持

但這種新趨勢也帶來了新問題。多位大戶股東向記者反映,在二級市場上的大額交易,其一會衝擊市場,打壓價格;其二容易被市場發現,進而引起跟風賣出;其三,整個減持過程持續數天甚至數月,耗費巨大精力,而自己又沒有專業的“交易團隊”。

麵對大額減持方重返二級市場後麵臨的諸多問題,一些券商近年來持續加速的PB業務反而漸入佳境。其中,“算法交易”成為支撐減持的一種優先選擇。

賈東分析說,“算法交易”是近年來伴隨著PB係統在多家證券公司興起的新業務,致力於為客戶提供自動化的智能交易手段和流暢的交易體驗,同時致力於為客戶削減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以二級市場減持為例,為了緩解大額賣出交易衝擊市場、打壓股票價格的問題,‘算法交易’可以將大單分拆成小單再報往交易所,從而減少衝擊成本,並且隨機化拆單不易被市場發現,整個過程由計算機全自動執行。”

在這個過程中,減少“衝擊成本”是減持方最為看重的部分。業內人士介紹說,在大額交易中,由於需要迅速而且大規模地買進或者賣出證券,導致股票未能按照預定價位成交,從而通常帶來成本的多支付,這就是“衝擊成本”;此外,買賣之間的差值還會帶來“價差成本”。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2016年市場質量報告,目前大額資金的交易成本中,衝擊成本占比高達66%,價差成本占比28%,剩餘的6%則為傭金成本。

在“算法交易”中,可以將大單拆成小單。例如,中信建投證券的算法交易,平均每筆子單的金額通常不超過5萬元,以便減少衝擊成本。而對價差成本來說,“算法交易”則主要通過掛“被動單”,讓對手方承擔價差成本。賈東介紹說,目前中信建投證券在不控製撤單率的情況下被動單率已經超過70%。

由於券商在“算法交易”中會提供團隊和執行支持,“算法交易”被業內譽為“私募交易員的解放”。賈東指出,此前“減持大戶”為人工下單,交易員大部分時間用於反複掛單、撤單、敲擊代碼、點擊鼠標這種體力勞動上,而通過“算法交易”,將機械化、模式化的拆單、掛單、撤單的工作交給計算機做,解放交易員的精力與體力,交易員便可以更多思考如何創造更好的“阿爾法”。

“大額減持交易仿佛在高速路上駕駛一樣,路線導航、路況感知、駕駛決策、極端路況控製、運動控製等缺一不可,而這些環節對應算法交易上,則分別通過交易計劃、實時數據計算、交易決策、風險控製和鋪單控製,實現安全化的‘自動駕駛’。”賈東指出。  

(原標題:減持新規致減持方重返二級市場)

最後更新:2017-08-02 09:12:37

  上一篇:go 樓市調控政策趨嚴房企觀望 上海樓市新盤已接近休眠
  下一篇:go 早間公告:華聯控股高管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