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人物
京東金融完成獨立分拆 千億元級獨角獸唿之欲出
8月14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2017年6月30日,京東金融重組已完成交割,京東金融的財務數據將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
走出京東自立門戶的京東金融何時IPO再度成為媒體議論的熱點。京東金融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網絡上有關京東金融上市的種種猜測和計劃都是不實信息,目前京東金融還沒有上市計劃和時間表。”實際上,並沒有人懷疑京東金融具備上市的實力,爭議在於估值。那麼,自立門戶之後的京東金融到底價值幾何?
京東金融
千億元估值依據
京東金融目前並沒有披露詳盡的財務數據,可供分析人士測算其估值。不過,參考行業內其他公司的估值進行推算,京東金融的估值應該在千億元級別。這一推算基於兩個重要參照——其一,是估值高達4000多億元的螞蟻金服;其二,是近期因申請赴港上市而備受關注的眾安保險,其此次IPO估值不低於90億美元(約合610億人民幣),有媒體稱其上市後估值將達千億元人民幣。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京東金融的公允價值應該介於眾安保險與螞蟻金服之間,估值應該在1000億元級。
事實上,深入剖析對比京東金融、螞蟻金服和眾安保險三家的業務特色和發展戰略,給予京東金融1000億元的估值,並不為過。
從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看,螞蟻金服憑借先發優勢規模領先(支付寶2004年就已問世,而京東金融2013年10月份才正式創立),但從最近一年雙方的表現來看,京東金融在戰略層麵推進得更快、更敏銳。京東金融如狂飆突進般完成了從“宇宙行”工商銀行到招商銀行,再到亞聯數據、山東城商行聯盟和廣東農信的合作簽約。而螞蟻金服在與建行宣布戰略合作之後,似乎至今沒有產品落地。螞蟻金服目前的戰略重心依然是在個人用戶端,真正融入傳統金融體係的意願並不十分強烈。
再看京東金融與眾安保險,京東金融目前有九大業務板塊,涵蓋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農村金融和金融科技,實現了公司金融和消費者金融的雙重布局,確立了金融科技的戰略定位。截至2017年7月底,京東金融累計服務超過1.5億個人用戶和50萬家企業用戶。其中,京東金融消費金融業務在2017年收入取得了近200%的同比增速;供應鏈金融業務服務京東體係外客戶營收增長超過300%;支付業務的外部活躍商戶數實現增長40倍;結構金融業務累計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達450億元。而眾安保險隻有一項保險業務,且業務規模在保險業內排名並不高。
京東金融新一輪融資
不會太遠
在京東金融不到四年的創業曆程中,隻有過一輪融資,就是在2016年1月份完成的A輪融資,獲得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保險領投的66.5億元人民幣。彼時,京東金融的估值為466.6億元。時間過去了一年半,京東金融的業務規模翻了不止一番,而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商業模式上從1.0到2.0的迭代升級——在商業模式1.0時代,京東金融用技術幫自己做金融業務,而到了2.0時代則是用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做金融。這是一種質變——從單維度的業務模式轉向服務金融機構的平台模式。
曾有人質疑京東金融何以遲遲沒有進行第二輪融資,是否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有業內人士分析,其邏輯在於,京東金融正醞釀走出京東,走向獨立,如果在這樣的時間節點繼續引入外部股東,會造成分拆難度的加大。如今,分拆徹底完成,京東金融正可輕裝上陣,大展身手。
據本報記者了解,很多機構投資者正與京東金融溝通、交流,謀求第二輪進入京東金融融資的機會。
轉載自:證券日報
最後更新:2017-08-20 0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