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26 返回首頁    go 人物


馬雲爸爸:現在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可能找不到工作!

作為名言不斷的馬雲爸爸,最近在貴州的大數據峰會上,再次語出驚人

現今社會,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

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

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

不讓他們去嚐試琴棋書畫。

我可以保證:

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智能。

雖然,馬雲爸爸這樣說,可能有些過於誇張了,

不過……

點擊播放 GIF/1008K

結合之前全城熱議的「阿爾法狗」事件,有句話羊妮卻是挺認同的:

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隻能體驗。

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在未來,大數據、機器極可能會代勞人類知識領域的全部事情。

也就是,我們現在做的計算工作,數據統計分析,甚至是生產線上的流水工作,可能在以後,都由機器一手包辦了。

那我們拿什麼與機器競爭?

機器沒有的智慧,體驗,與創造力!

所以,讓孩子會玩很重要。

正如著名現代作家龍應台所說: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鍾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01

玩,確實很重要

可能這裏有些朋友就有意見了:

玩真有這麼重要?不會是馬雲爸爸吹出來的吧……

說真的,確實很重要。

因為人在不同的年齡,都會有相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樹的年輪一樣,一圈圈地往外長。比如:

在嬰兒時,該做的是愛與享受;

在幼兒時,該做的是幻想與創作;

在少年時,該做的是玩樂與體驗;

在青年時,該做的是探索與情愛;

到了成人,則要承擔起現實與責任;

最後步入老年,就是回味與安定了。

不難看出,在孩子的少年階段,他們對於生活的認識與學習,大部分都是在玩耍中摸索出來的。

真正懂得玩的孩子,將來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將擁有無窮的樂趣與創造力。

相反,不懂玩的孩子,常常顯得人生枯燥無味,缺乏創新。

可遺憾的是,在中國一般的家庭和學校裏,都是不鼓勵玩樂的。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往往會過早地把成人的「現實和責任」這一塊,塞進孩子的心裏。

可想而知,在這種限製下,孩子這個年齡層裏的個性就會大大受到影響,無法健全地成長。

於是,那些循規蹈矩的乖孩子,乖學生,長大後就容易變成別人背地裏議論的「書呆子」、「呆頭鵝」。

02

玩,無處不在

很多家長怕的,不外乎就是玩樂耽誤了孩子的學習。

可實際上,玩是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處的,它不僅僅是某一件玩具或某一種遊戲。

比如吃完飯後,可以和孩子“比賽”誰洗的碗多、幹淨,或者和孩子互相畫下對方的樣子,看誰畫得像一點,甚至,在家裏開個“小K房”和孩子高歌一曲,也未嚐不可。

總之,生活中玩耍的方式有很多很多,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心思去把它們變成遊戲,並讓孩子融入其中。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這代80、90後,以前不也是像這樣被父母帶著提早當家,早早學會了很多東西?

但在提升孩子的體驗時,我們也要避免一個誤區:教育體驗不能太過精細和提前化了。

比如,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被帶去周遊列國了,但卻連家裏櫥櫃的鍋碗瓢盆長啥樣都不知道。

也許很多父母會買很多高大上的玩具,教孩子辨認顏色、形狀,可實際上,孩子連樹葉和番茄的區別都還沒分清。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他們玩耍最好的壞境,自然也是在生活中。

03

玩,需要重複

但有時候,當家長帶著孩子做這些生活中遊戲,會發現有的孩子做得比較好,有的卻做不好。

為什麼?這裏麵,就涉及一個「重複性」的問題了。

有些事情,家長可能在家裏天天做,比如扔垃圾、買菜做飯、洗碗之類的,像這些活,孩子在平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並模仿,玩的時候上手自然也比較快。

可有些生活裏不經常做的,像包餃子、拔草之類的,孩子都沒看過幾次,玩的時候就隻能按照他自己的方式來了。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玩得更好,家長可以把玩的方式、方法,在孩子麵前多示範幾次。

比如模仿馬路上的裝沙車一樣,在孩子麵前挖沙,把沙坑裏的沙子裝到玩具車上,然後再倒出來。

相信幾次之後,孩子挖沙、裝車、倒沙這套動作就能完成得比較流暢了。

04

玩,貴在堅持

除了要多看,多接觸外,在玩耍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堅持」

培養習慣

在孩子玩耍時,除了要引起他們的興趣外,也要注意培養他們正確的習慣。

羊妮曾聽一位老師講過:

“在小學任教時,曾有個孩子不小心把放積木的盒子弄倒了,我就讓孩子把積木重新放回到玩具盒裏。”

“雖然孩子一開始是挺聽話的,但是才過了一會,他大概覺得收拾得差不多了,就把盒子留在地上跑去玩拚圖了。”

“然後呢?你幫他把盒子放回到原處了?”

“不,我讓他回來把盒子放回到原位。”

“你不怕會打斷他玩拚圖時的專注嗎?”

“相比起打斷專注力,我更注重的是教育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而且事實上,孩子不僅照著我的話去做了,就算回頭去玩拚圖時,也絲毫沒受影響。”

不難看出,家長在孩子玩耍時也要多下心思,注意在這過程中,培養他們堅持、負責等優秀品質。

不應操之過急

可能有些急性子的家長,在陪孩子玩時看見孩子不會玩了,就總忍不住搭把手去幫他。

可事實上,這卻容易養成孩子在麵對稍有難度的遊戲時,容易輕言放棄的習慣。

其實,孩子的成長發展是一種曲線上升,現在他們玩不好,可能往往隻是受製於能力不足或者父母引導不當。等他這方麵經驗足夠了,自然就會玩好了。

可如果這時,家長過早地搭把手或讓孩子玩點別的,不僅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習慣,更會破壞了他的體驗過程與成長機會。

在教育裏,沒有立竿見影,沒有速效藥,孩子的教養工作也不能隻爭朝夕。

家長需要的,是耐下性子,調整心態,低下頭,以孩子喜歡、接受的方式去教導他。

最後更新:2017-08-22 21:21:05

  上一篇:go 後援團最龐大的十大明星,鹿晗第二,迪麗熱巴第五
  下一篇:go 郭敬明騷擾男作家?揭秘郭敬明的商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