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
人物
嘿!你瞧瞧,這就是價值 35888 元的 Surface Studio
是的,你沒看錯,這次體驗文的主角是一部頂配 Surface Studio,售價不菲。坦率地講,雖然給我這樣的文字工作者用簡直就是暴殄天物!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一點,凡是 Surface 的產品我都是很向往的,畢竟那是信仰,買不買得起就另當別論了。
去年底 Surface Studio 公布時我的心情還是有那麼點小激動,它怎麼看都是我夢寐以求的 Windows 一體機,這不僅僅隻是它擺在桌麵上的逼格有多高,而是我很清楚麵對它時那份潛藏在內心的信仰力量在蠢蠢欲動。

然而當我實際用的時候卻發現我根本發揮不出它最大的價值!不過坦白說這玩意吸引眼球的作用非同尋常,在這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裏,圍觀 Surface Studio 的同事還真的蠻多的,例如:
有好幾位同事跑來和我談工作時總是忍不住去戳 Surface Studio 的屏幕,然後就一臉懵逼,啊咧……?這屏幕竟然是觸摸的?
有些時候我自己也手賤忍不住去戳屏幕,然後自己也一臉懵逼。
一位陳姓設計師多次跑來我這裏主動「種草」,大概就是這種感歎:「哎呦我艸,這屏幕可以的,哎呦,可以啊,太棒了,真的太棒了。」
當然了,也有一些慕名而來的圍觀群眾,紛紛感歎 Surface Studio 的強大之處。
零重力鉸鏈和帶有觸摸功能的屏幕,這是 Surface Studio 最大的價值所在。但是不要忘記一點,兩者隻有緊密結合在一起時才能發揮最極致的表現。
這種關係就好比如現在 Windows 陣營裏常見的二合一筆記本電腦,它們可以輕鬆從傳統筆電化身成為一款平板,如此觸摸屏的價值就可以得到發揮。然而假如這些筆電本身就是無法變形的傳統形態,那麼即使它們配備了觸摸屏也無法帶來實質性的體驗改變,始終給人的感覺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Surface Studio 恰好就具備了類似二合一筆電的形態變換設計,它就是零重力鉸鏈。
「零重力鉸鏈成為了 Surface Studio 的絕殺利器。」
這使得它不僅僅隻是一部一體式電腦,還能化身成為一款大尺寸的桌上繪畫板,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款設備發布時很多人會拿它和 Wacom Cintiq 進行對比。當然,這個就不是本文的討論範疇了,畢竟那是涉及到設計師角度的分享。
零重力鉸鏈可以讓你不需要費多大勁就能輕鬆抬高和抬低屏幕,最低角度為 20°。
屏幕背麵最底部有一整條類似矽膠的墊片,當屏幕抬低到最小角度並與桌麵直接接觸時它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鏡麵支架比較容易殘留指紋和汙跡。
揚聲器的體驗足夠你用來玩遊戲和看電影,除非你有一套桌麵 Hi-Fi 音箱,否則用內置揚聲器足矣。
支持 Surface Dial 的應用雖不多,但是實際派上用場時堪稱神器。
配備的 Surface 鍵鼠我在幾個月前就單獨買過,這套鍵鼠我是絕對不推薦購買,原因是有幾個問題比較明顯:一個是 Backspace 和 Insert 鍵距離太近,很容易誤按。鼠標的體驗非常糟糕了,握持手感一般,移動鼠標時總感覺少了點什麼,無論是精確度還是滑動鼠標時的體驗,很不順手,是典型的樣子貨,談不上差,但也好不到哪裏去就是了。
平心而論,我始終認為不是所有購買 Surface Studio 的用戶都是衝著它符合設計師的需求,這就好比如我之前購買 Surface Book 時我並不怎麼看重那塊觸摸屏一樣。因此,我想從文字工作者和遊戲愛好者的角度,來接著聊聊 Surface Studio。
先從屏幕開始說起吧,Surface Studio 的屏幕是采用玻璃麵板,這意味著它和 iMac 一樣會出現屏幕反光的現象。假如擺放 Surface Studio 的場景是比較雜亂,那麼你可能要比較在意這個問題,這是因為當你麵對著屏幕時身後的物體都會投射在這塊屏幕上。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缺陷,而是玻璃麵板就隻能這樣子,除非直接用上霧麵屏,可那樣的話搞不好還會更加嫌棄。
3:2 比例看視頻的效果,會有更明顯的上下黑邊。
事實上,針對反光問題還是有一定緩解辦法的,一種就是傾斜屏幕,還有一種就是調高屏幕亮度。以傾斜屏幕為例,平時我們觀看屏幕的角度差不多是以 90° 左右,而傾斜屏幕的話可能就是 80° 左右的樣子,雖然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反光的問題,但是觀看屏幕時我總覺得這個角度非常奇怪。至於調高屏幕亮度,這也是可以有效緩解反光現象,隻不過開到最高亮度時會感覺有些刺眼,畢竟不同於手機等小屏幕設備,這可是一部 28.125 英寸的一體機呀。
說到 28.125 英寸,它可是 Surface Studio 的隱藏技能之一。
「不容忽視的 0.125 英寸的細節」
Surface Studio 的屏幕不是 28 英寸,也不是 28.5 英寸,而是 28.125 英寸。這一尺寸結合 4500 × 3000 的屏幕分辨率,恰好就是 192 的 PPI ,這意味著 Surface Studio 可以完美實現 200% 的等比例縮放,因為 Windows 的初始 DPI 就是 96 ,所以當我們擺放一張 A4 打印紙在屏幕上時便會發現打印預覽和打印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這是一塊 28.125 英寸的屏幕。
在顯示分辨率上,前麵我們已經提到 Surface Studio 的分辨率高達 4500 × 3000 ,從字麵上看這好像是一塊 4.5K 的屏幕嘛!然而不是這樣的。相比起分辨率達到 3840 × 2160 的 4K 屏,它的屏幕像素要大 63% ,哪怕是和屏幕分辨率達到 5120 × 2880 的 iMac 進行對比,也僅僅隻是減少 8% 的屏幕像素。
在色彩的表現上,Surface Studio 提供了三種屏幕顏色模式,分別是 sRGB、DCI-P3 以及鮮豔(P3-D65),你可以輕鬆在控製中心裏切換。有關於 Surface Studio 的屏幕測試,感興趣的尾巴可以閱讀外媒 AnandTech 在屏幕環節的測試結果。從那篇評測文來看,Surface Studio 的屏幕綜合表現讓人印象深刻,而是否如此這裏我也講一下個人的看法。
Surface Studio 已經伴隨了我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日子裏我基本都是用它來進行工作,包括瀏覽網頁,處理照片,辦公軟件和收發郵件,在這塊 3:2 比例的屏幕,我深深的感到它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 Office 和多窗口的體驗上,這一比例相比 16:9 還是有不一樣的體驗,特別是瀏覽網頁、查看和處理照片的時候。
在色彩表現上,這塊屏幕無可挑剔,用它來看照片、玩遊戲或欣賞視頻猶如視覺盛宴。不同於大尺寸的屏幕所帶來的視覺衝擊,Surface Studio 這塊屏幕更多的衝擊點是畫麵感,非常細膩,絕非是 4K 屏幕可以比擬。
在屏幕測試方麵,我們使用了 Spyder 5 ELITE 進行了色域和色彩準確度的測試,得到的數據結果如下:
sRGB
屏幕色域:97%sRGB、82% AdobeRGB
Gamma 值:2.2
色彩準確度平均值:0.91
DCI-P3
屏幕色域:100%sRGB、90% AdobeRGB
Gamma 值:2.6
色彩準確度平均值:0.85
鮮豔(P3-D65)
屏幕色域:100%sRGB、89% AdobeRGB
Gamma 值:2.2
色彩準確度平均值:0.95
Surface Studio 在屏幕之外的體驗同樣有著不錯的表現,符合預期水準。不過如果我們要以當下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話,其性能配置讓人失望。畢竟它是一款去年底發布的產品,性能配置上是有些落後的。這個我認為微軟中國要負很大責任,因為Surface Studio 早在去年底就發貨,然而大陸行貨版直到今年 6 月中旬才公布,這個時間節點恰好介於第七代和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發布之間。
在顯卡配置上,Surface Studio 標配版和 Surface Book 性能版一樣搭載 GTX 965M,高配版則是 GTX 980M,兩者的浮點運算能力差不多是 1.9TFlops 和 3.1 TFlops,應對所有遊戲都沒有明顯壓力,隻是性能高低帶來的畫質不同而已。
混合硬盤的體驗和 Apple 的 Fusion Drive 類似,以高配版為例,這塊 2TB 的硬盤在 SSD 的緩存加速下足夠你使用了,讀取速度差不多在 1.8GB/秒,寫入速度為 500MB/秒。
那麼這樣就夠了嗎?坦白說作為一部起售價高達 25988 元的設備,這樣的配置水準還是太低了,哪怕是放在 2016 年底,它也仍然是落後的。
落後的接口配置,連一個雷電 3 接口都沒。另外它和大多數一體機一樣沒有視頻輸入接口,你不能把它當成顯示器外接遊戲機之類的設備。
事實上不止是 Surface Studio 存在如此問題,早在之前 Surface Book 時便是如此,兩者都是主打高端產品線,可是在性能配置上總是不夠極致。就拿 Surface Book 來講,基本性能配置和普通筆電毫無區別,而這一次 Surface Studio 更甚,落後的處理器、落後的顯卡、落後的存儲配置和落後的接口規格。
當我們把眼光投向今年 12 月發售的 iMac Pro 時,你會發現 Surface Studio 的性能配置落後了 iMac Pro 不止一個級別。iMac Pro 配備了工作站級別的處理器、AMD 新一代 Vega 顯卡、超高速的存儲性能和先進的接口,這些才是專業領域的設備應有的極致。
就算放低一檔去對比 iMac 2017 款,Surface Studio 也仍然是落後不止一個級別。就拿起售價 25988 元的 Surface Studio 為例,它的性能配置如下:
處理器:Core i5-6440HQ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965M 2GB GDDR5
內存:8GB
硬盤:64GB PCIe SSD 與 1TB HDD
同樣的價格換成 iMac 2017 款,配置如下:
處理器:Core i7-7700K
顯卡:Radeon Pro 580
內存:16GB
硬盤:1TB 固態硬盤
如此對比之下,Surface Studio 在專業領域的性能表現差了不止一截。一個是用於筆記本電腦的處理器,一個是用於桌麵台式電腦的處理器。一個是三年前的旗艦獨立顯卡,一個是浮點運算能力高達 5.5 TFlops 的獨立顯卡。更不用說內存、存儲性能和接口規格上的落後。
希望微軟在第二代產品推出時能夠在性能、體積和散熱三者之間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往著更加極致的方向前進。畢竟還是那句話,這不是一部萬元出頭的設備,而是一部起售價高達 25988 元的產品,對於專業領域,性能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如果它隻是一部萬元出頭的設備,我們完全不用如此苛刻的去要求。
牢騷歸牢騷,我所體驗的這部 Surface Studio 始終是一款在性能配置上過得去的電腦,就像前文所說,它的性能表現符合預期水準,對於遊戲玩家而言,它內置了 XBOX One 手柄無線連接模塊,這意味著你直接就能連接 XBOX One 手柄並在 Surface Studio 上玩遍各種 PC 超大作。在運行表現上,以《戰地 1》、《戰爭機器 4》、《古墓麗影:崛起》這三款遊戲為例,Surface Studio 可以開啟 1080P 最高畫質流暢運行。
《FORZA 地平線 3》甚至可以開啟到 3000 × 2000 分辨率,以每秒 30 幀的動態畫質運行,效果非常震撼。
在運行噪音上,Surface Studio 從未發出讓我察覺得到的風扇聲,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當然,假如它能夠用上帕斯卡架構的顯卡,我相信它還能在散熱和性能、功耗上取得更加完美的表現。
好了,關於我個人角度下的體驗感受,基本上就到這裏了。下麵我特意請來了一位劉姓設計總監和大家分享 Surface Studio 在設計領域的體驗感受。
# Surface Studio
剛發布時候就好期待,現在終於摸到機器了。
我自己平時在用 iPad Pro 12.9,之前也對比過 iPad Pro 和 Surface Pro 4,Apple Pencil 相比 Surface 觸控筆有著電容筆的先天優勢,筆墨根筆更順滑,在接觸 Surface Studio 之前也有顧慮。
而一旦開始在 Surface Studio 上畫畫,剛剛說的顧慮幾乎被我忘得一幹二淨,尺寸的震撼,可調的角度簡直就是完美的手繪神器,下去第一筆就讓人燃起了強烈的創作欲望,感覺可以不停變化姿勢的搞。
除了尺寸的超級優勢,還有一個感受就是 Surface 觸控筆的軟性筆頭,會有一種踏實的書寫感,這跟 Apple Pencil 的硬頭手感完全是不同的。而且聽說 Surface 觸控筆出了升級版本,高達 4096 級壓感,不知道能提升多少體驗!
隨機附帶的 Surface Pen 是 1024 壓感,可額外選購擁有 4096 壓感的新款觸控筆。
到手體驗時間不多,大概前後花了兩三個小時畫了這張圖,整體手感很舒服,真沒別的可說的,就是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啊大,名符其實,敢叫做 Studio。iPad Pro 剛到手的時候有幾張圖大概花了 4 小時以上,但後來基本就畫一些草圖為主了,因為 iPad Pro 的尺寸實在很難讓人沉下心來畫作品。在這點上 Surface Studio 目前毫無對手了吧,別提扶不起的 Wacom,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
對了,我軟件選了熟悉的 Sketchbook,而且很良心的是這款軟件的訂閱是跨平台的,一個賬號 Win、macOS、iOS、安卓全通用。Surface Dial 功能在 Sketchbook 上已經開發了出來,可以調色、調筆刷尺寸不透明度、控製紙張旋轉縮放和撤回重做。
我喜歡用來控製撤回,也就是「Ctrl + Z」,這時我才想起多年前的畢業論文便是『數字繪畫與傳統繪畫』,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區別便是「Ctrl + Z」。
by 老劉
看完劉姓設計總監的體驗分享後,相信大家已經明顯感受到手繪設計師的角度和我的主觀角度是有著天壤之別,說得直白點,設計師們會認為這是「利器」,這是近乎完美的「工作神器」,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消費者而言,我隻能說除非你錢多,否則個人實在不推薦這款產品,因為它高昂的售價沒有換來應有的性能配置,對比 iMac 甚至是其它 PC 一體機仍有差距。然而對於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專業用戶而言,Surface Studio 是擁有著無可替代的體驗。
是的,我所指的就是那塊絕佳的屏幕表現和讓人感到無比驚豔的零重力鉸鏈,這兩者所發揮的價值是相乘的效果,它們才是 Surface Studio 最讓人心動不已,最讓人陶醉的地方。哪怕它售價高昂配置落後,也依然在牽動著你的心,唿喚著你去剁手。
畢竟,將其稱之為是 Windows 陣營乃至整個一體機領域裏的「工匠之作」,是毫不為過的。
後記:這篇文章寫的異常痛苦,一定是我寫過的 Surface 體驗文裏最差的,這和我無法呈現出它最大的價值有關,畢竟它本身就是專為設計師而生。
你可能還喜歡
最後更新:2017-09-10 03: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