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8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沈伯俊: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摘要】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蔣琬。他早年便深受諸葛亮賞識,被譽為“社稷之器”。執掌國政後,堅持“以安民為本”的執政理念,發展經濟,調整戰略,安定民生,協調君臣,維護了蜀漢的穩定,做到“邊境無虞,邦家和一”,堪稱繼武諸葛亮的一代賢相。論曆史地位,他應該高於薑維;而其執政理念,更是永遠垂範後世。

【關鍵詞】諸葛亮;接班人;蔣琬;安民為本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八月,一代賢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溘然長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政權,頓時失去擎天棟梁。

此時,舉國哀悼,人心惶惶。麵對強大的曹魏,蜀漢又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那麼,誰能繼承諸葛亮,維持蜀漢政局?誰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薑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這顯然是讀《三國演義》產生的印象,但卻並不準確。

誠然,薑維一直深得諸葛亮賞識。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首次北伐,薑維歸附,諸葛亮即任命他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並寫信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稱讚道:“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其人,涼州上士也。”此後幾年,薑維屢從征伐,到諸葛亮病逝前,已經晉升為中監軍、征西將軍。不過,由於薑維歸附較晚,功業、威望均有不足,盡管諸葛亮對他期望甚殷,予以重點培養,卻不可能直接把他選為接班人。

那麼,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誰呢?是蔣琬。《三國誌·蜀書·蔣琬傳》明確記載道:“(諸葛亮臨終前)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蜀書·楊戲傳》載其所作《季漢輔臣讚》,裴注引《益部耆舊雜記》雲: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後主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並谘詢國家大計。李福問:“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回答:“君所問者,公琰(蔣琬的字)其宜也。”

蔣琬是何許人?諸葛亮為什麼如此器重他,要選他為接班人呢?

托誌忠雅,社稷之器

蔣琬(?-246),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等江南四郡,年輕的蔣琬歸附了劉備,後隨從入蜀,曾任廣都(今四川雙流)長。有一次,劉備借外出遊覽的機會,突然來到廣都,看到蔣琬沒有把公務處理好,當時還喝醉了,不禁勃然大怒,要治蔣琬的罪。時任軍師將軍的諸葛亮求情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諸葛亮真是慧眼識人,這時就稱蔣琬為“社稷之器”。諸葛亮又非常賞識蔣琬的品格,稱讚他“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就是說,肯定他勤政務實,把“安民”作為執政的根本,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麵文章。劉備曆來敬重諸葛亮,便沒有治蔣琬的罪,隻是免去了他的廣都長職務。不久,又任命他為什邡令。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任命蔣琬為尚書郎,使之成為政務中樞的一名官員。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托孤於諸葛亮,病卒於永安宮。五月,太子劉禪即位,是為後主,改元建興。“封(諸葛)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此時,諸葛亮任命蔣琬為丞相東曹掾,主管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任免升遷,可謂委以重任。後又提升他為丞相參軍。建興五年(227),諸葛亮上《出師表》,進駐漢中,蔣琬與長史張裔統管丞相留守府公務。建興八年(230),張裔卒,諸葛亮又提升蔣琬為丞相留府長史,加撫軍將軍。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蔣琬一直留守成都,籌劃提調,保證了兵員和糧餉的供應,進一步得到諸葛亮的推重。諸葛亮多次稱讚道:“公琰托誌忠雅,當與吾共讚王業者也。”

諸葛亮臨終前,身份最高的官員,軍中是魏延,朝中則是吳壹(《華陽國誌》、《三國演義》寫作“吳懿”)。魏延,時任蜀軍前鋒、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智勇兼備,功績顯赫;但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即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大局觀念較差。諸葛亮雖然用他擔任先鋒,卻並不那麼喜歡他,而他也確實難以勝任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執政重任。吳壹時任左將軍,封高陽鄉侯,是吳太後的哥哥,資格既老,又有國舅之尊;但吳壹雖然地位很高,且有戰功,卻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也不宜作諸葛亮的接班人。

除開魏延、吳壹二人,在諸葛亮的丞相府官屬中,地位最重要,又經過長期考察的,一是隨軍長史楊儀,二是留府長史蔣琬。楊儀才幹突出,辦事能力很強。建興三年(225),諸葛亮以他為參軍,署府事;建興五年(227),隨諸葛亮進軍漢中;建興八年(230),遷長史,加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穀,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但他“性狷狹”,即性格狹隘,不能容人,並非協調文武,共濟危局之才。為此,諸葛亮臨終時,盡管委楊儀以指揮全軍撤退的重任,卻沒有選他作接班人。

相比之下,既忠於職守、辦事踏實,又品格高尚、具有雅量的蔣琬,才真是“社稷之器”。因此,諸葛亮最終選定蔣琬為自己的接班人。

正因為如此,在諸葛亮逝世,楊儀統率北伐大軍回到成都後,後主謹遵諸葛亮遺誌,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次年(建興十三年,235)又“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使之正式成為蜀漢的最高官員(諸葛亮死後,蜀漢不再設丞相)。

在選定蔣琬為接班人的同時,諸葛亮還將費禕列為接班人的後備人選。

費禕(?-253),字文偉,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初為太子舍人。後主即位,為黃門侍郎,遷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丞相亮南征還,群僚於數十裏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董允總攝宮中之事。後調他為參軍,先後遷中護軍、丞相司馬。諸葛亮曾屢次派遣他出使孫吳,他與孫吳君臣交往,氣宇軒昂,言辭得體,贏得孫權尊重,曾以寶刀相贈,從而有效地鞏固了蜀漢與孫吳的同盟關係。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費禕正擔任丞相司馬。上文已經寫到,後主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推薦了蔣琬。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任者?”諸葛亮回答:“文偉可以繼之。”諸葛亮病逝後,費禕與薑維協助楊儀,率領蜀軍安全撤退,轉任後軍師。不久晉升為尚書令,作為大將軍蔣琬的助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

安民為本,一以貫之

諸葛亮逝世時,蔣琬隻能算中級官員(撫軍將軍,第五品;丞相長史,第六品)。驟然擔任執政大臣,他能夠勝任嗎?事實證明,蔣琬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和期待,很好地挑起了鞏固蜀漢政權的重擔。

首先,處變不驚,穩定人心。

蔣琬執政之初,蜀漢乍失棟梁,人心惶惶。此時,由司馬懿率領的曹魏大軍尚在渭南一帶,隨時可能入侵漢中。孫吳增加巴丘(今湖南嶽陽)守軍萬人,一則防備魏軍乘虛進攻蜀漢,可能也有在蜀漢難以支撐時趁機奪取地盤的意圖。在這嚴峻的時刻,蔣琬處變不驚,從容鎮定,正如《三國誌·蜀書·蔣琬傳》所雲:“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針對強敵曹魏,他奏明後主,晉升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司馬懿無隙可乘,隻得退軍。針對孫吳的增兵,他下令增加白帝城一帶守軍,並遣右中郎將宗預往見孫權,重申聯盟抗魏的宗旨。這樣,就迅速安定了人心,穩定了政局。

其次,發展經濟,安定民生。

在政局基本穩定後,蔣琬以主要精力,努力安定民生,發展經濟,增強國力。

早在蔣琬任廣都長時,就“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這是他一貫的執政原則,是一個政治家最重要的治國理念。在他執掌國政期間,更是堅持以安民為本,一以貫之。盡管史書記載非常有限,仍可看到他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努力:

一是集中人力,務農殖穀;

二是重視人才,改進技術;

三是發展蜀錦,增加收入;

四是敦促後主,重視農業。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有這樣一段:“(建興)十四年(236)夏四月,後主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湔,山名,即今都江堰市西郊的玉壘山。觀阪,地名,在今都江堰市城西鬥雞台,下臨岷江,可俯瞰都江堰全貌。汶水,即今岷江。)整個《後主傳》中,記其外出視察者,僅此一條,而俯瞰都江堰,應該視為對農業與水利的重視。

再次,審時度勢,調整戰略。

麵對魏強蜀弱的總體態勢,蔣琬大膽修正諸葛亮全力北伐的方針,以守邊為本,以靜製敵。

一是轉移戰略大本營。延熙元年(238),蔣琬出屯漢中。延熙六年(243),他由漢中還屯涪縣(今四川綿陽),也就是將戰略大本營由漢中移至涪縣,大大節省了人力財力。

《蔣琬傳》:“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並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誌,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

二是積極籌劃東進戰役。

《蔣琬傳》:“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盡管計劃未能實現,其設想仍是很有道理的。

三是從容調度,迅速擊退曹魏大軍。

延熙七年(即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十餘萬大軍進攻漢中。鎮守漢中的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守兵不滿三萬,與蔣琬表弟、護軍劉敏等同心協力,沉著應戰;蔣琬又命費禕率兵增援,曹爽“爭險苦戰,僅乃得過”,損失慘重。這一仗,蜀漢方麵取得完勝。

可以說,盡管蔣琬沒有在軍事上建立驚世奇功,但他卻無疑是蜀漢頭腦最清醒、最具戰略眼光的傑出領導人。

總的說來,蔣琬穩重沉靜,堅持“以安民為本”的治國方針,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他執政的十二年間(234-246),除了派薑維率領偏師攻襲曹魏涼州,以及延熙七年調兵抵禦曹魏大將軍曹爽之外,他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不打大仗,就大大減輕了民眾的兵役、勞役負擔,使民眾能夠安心從事生產,從而舒緩了民力,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良好效果,使蜀漢的國力有所恢複和發展。

協調君臣,和衷共濟

蔣琬能夠成為繼諸葛亮之後的蜀漢賢相,與他善於處理君臣關係,協調執政團隊,團結同僚是分不開的。

1.信任有加的君臣關係。

在人們心目中,蜀漢後主劉禪非常“笨”,但他決非一無是處。衡量一國之君的好壞,不是看其個人才幹如何,而主要應看兩條:其一,國家是否安定,政治是否清平;其二,君臣關係是否正常。梁武帝博學多通,才華出眾,但賦斂苛重,忠奸不分,晚年佞佛,一手造成侯景之亂,以致黎民塗炭,自己也被餓死,實在難逃昏君之責;隋煬帝天資聰穎,文武兼備,但窮奢極侈,橫征暴斂,濫殺大臣,導致天下大亂,更是不折不扣的暴君。劉禪作為一國之君,最大的毛病是“平庸”,無所作為;最大的優點則是“安於君位”,沒幹什麼突出的壞事。與曆史上形形色色的昏君、暴君相比,他的表現還不算太差,堪稱“庸主”的典型。

就君臣關係而言,曹魏後期,司馬氏靠政變上台,又以陰謀詭計和殘暴手段壟斷權力,其與曹魏皇室之間,全無信義可言:架空少主,威逼太後,兩度廢立,甚至悍然殺害皇帝,血濺宮廷;而被害的魏主曹髦則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吳國末帝孫皓在位期間,對大臣視若仆隸,任意殘害: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定策迎立他為帝,僅僅四個月後,他就殺了二人,可謂恩將仇報;右丞相萬彧在他為烏程侯時即與之交好,最早建言迎他為帝,卻因進諫被責而自殺;中書令賀邵屢次進諫,引起他不滿,邵中風,口不能言,被他懷疑裝病,拷打得體無完膚,終被殺害;侍中韋昭有良史之才,因撰寫《吳書》時堅持據實而書,竟被下獄,亦遭殺害……他殺人還常常花樣翻新:或鋸人之頭,或剝人之麵,或鑿人之眼。如此獸行,自然使君臣關係極其緊張。相比之下,劉禪在位期間,與大臣的關係顯然要好得多。

曆史上劉禪的在位期間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即諸葛亮輔政時期(223-234);中期,即蔣琬、費禕執政時期(234-253);後期,即黃皓由幹政到專權時期(253-263)。在這三個時期中,劉禪基本上能守君道,優禮大臣;即使後期昏庸日甚,也幾乎未見殘害大臣之事。

蔣琬總統國事時,劉禪當皇帝已有十二年,早就可以自己作主了;但他並不獨斷專行,對蔣琬、費禕這兩位執政大臣仍然十分尊重。蔣琬從延熙元年(238)出屯漢中,到延熙九年(246)卒於涪城,在外達八年之久;費禕從延熙八年(245)起,兩度出屯漢中,後又駐紮漢壽(原名葭萌,今四川廣元市昭化鎮),直至延熙十六年(253)被刺,在外時間也長達六年。然而,“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谘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

蔣琬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地位和威望,卻能輔佐後主劉禪十二年之久,君臣關係一直良好,頗為難得。

2.和衷共濟的執政團隊。

蔣琬不僅處理君臣關係是成功的,而且擁有一個好的執政團隊。這首先表現在蔣琬與費禕的和衷共濟。

費禕與蔣琬年資相近。後主即位時,蔣琬為丞相東曹掾,費禕則為黃門侍郎;蔣琬提拔為丞相參軍,費禕已遷侍中;諸葛亮逝世前,蔣琬為丞相留府長史,費禕則為丞相司馬。諸葛亮挑選的接班人,蔣琬排名第一,費禕次之。當後主遵照諸葛亮遺言,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時,費禕轉任後軍師。對此,費禕沒有絲毫不服,而且對自以為才能超過蔣琬,因沒能執掌國政而大發牢騷的楊儀加以規勸。不久,蔣琬升遷為大將軍,費禕則晉升為尚書令,作為蔣琬的助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他十分尊重蔣琬,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延熙二年(239),蔣琬進位為大司馬。四年後,費禕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蔣琬共同執政。

對於費禕,蔣琬也非常尊重。二人性格、風度有所不同:“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蔣琬以穩重嚴整見長,費禕則以敏捷幹練著稱。但他們能夠優勢互補,精誠合作,每有大事,必充分協商。延熙七年擊退魏軍後,蔣琬堅持將自己兼任的益州牧一職讓給費禕。蔣琬逝世後,費禕自然成為蜀漢的頭號大臣。

在蔣琬、費禕執政期間,董允也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東北)人。董和之子。董和在劉璋手下曾任益州郡太守,執法嚴謹,為政清廉,深得民眾擁戴。劉備奪取益州後,任命他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負責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劉備當時的主要官銜)府事務。他勤於國事,為人坦誠,事有不妥,能與諸葛亮反複磋商,深得諸葛亮稱讚。董允繼承家風,年輕時即與費禕齊名。初為太子舍人;後主即位,遷黃門侍郎,頗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費禕總攝宮中之事。不久,費禕調任丞相參軍,董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由於郭攸之性格溫順,而董允忠直敢言,諫諍後主過失的責任實際上都落在他的肩上。他“處事為防製,甚盡匡救之理。……後主益嚴憚之。……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延熙七年(244),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與蔣琬、費禕並為蜀漢重臣。延熙九年(246)卒。此後,陳祗為侍中,與黃皓內外勾結,千方百計討好後主,黃皓才開始幹預政事,進而逐步專權,使朝政日非,終至亡國。因此,蜀漢民眾無不追思董允。《華陽國誌·劉後主誌》讚許道:“(董)允立朝,正色處中,上則匡主,下帥群司。於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

3.善於用人,人盡其才。

蔣琬還秉承諸葛亮的人才思想,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才,使一批德才兼備之士成為蜀漢的棟梁之材。

(1)對薑維的重用。

薑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穀東)人。原為魏國中郎(《三國演義》誤為“中郎將”),參天水郡軍事。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首次北伐,薑維歸蜀,時年二十七,從此深受諸葛亮信任,得到精心培養。蔣琬執政後,把薑維晉升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延熙六年(243),又把薑維晉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承擔聯絡羌、胡,圖取曹魏涼州的重任。蔣琬逝世後,費禕繼續重用薑維。延熙十年(247),薑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費禕逝世後,薑維又於延熙十九年(256)進位大將軍,成為蜀漢最高官員。

(2)對鄧芝、王平、馬忠等人的重用。

鄧芝(?-251),字伯苗,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後主即位不久,鄧芝出使孫吳,順利恢複同盟關係,被孫權評價為:“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諸葛亮北住漢中,以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蔣琬執政後,將鄧芝晉升為前軍師、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不久為督江州,鎮守蜀漢東麵疆域。延熙六年(243),又將他晉升為車騎將軍,係方麵大員中地位最高者。他“賞罰明斷,善恤卒伍”,不僅保證了蜀漢東麵疆域的完整,而且維護了與孫吳的友好關係。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街亭之戰後,王平受到諸葛亮的賞識,遷後典軍、安漢將軍。蔣琬執政後,車騎將軍吳壹住漢中,王平領漢中太守,協助吳壹把守蜀漢的北大門。建興十五年(237),進封安漢侯,代吳壹督漢中。延熙元年(238),蔣琬住沔陽,王平又任前護軍,署琬府事。延熙六年(243),蔣琬還住涪,拜王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盡管他“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戲謔”,以兢兢業業的精神保證了蜀漢北境的安全。

馬忠(?-249),字德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他才幹優卓,劉備伐吳敗退永安,一見馬忠便非常賞識。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南征,以馬忠為牂牁太守。建興八年(230),召為丞相參軍,協助長史蔣琬署留府事,並兼領益州治中從事。自建興十一年(233)起,一直鎮守南方,深受諸葛亮器重。蔣琬執政後,馬忠由奮威將軍晉升為安南將軍;延熙五年(242),再晉升為鎮南大將軍。他“寬濟有度量……處事能斷,威恩並立”,維護了蜀漢後方的安定。

《三國誌·蜀書·王平傳》雲:“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可見蔣琬用人,各得其所。

4.豁達大度,領袖風範。

蔣琬之所以能夠做到善於用人,人盡其才,與他本人廣闊的胸襟、豁達的氣度是密不可分的。

東曹掾楊戲性情簡傲,態度不恭,與蔣琬說話不大恭敬,“琬與言論,時不應答。”蔣琬卻毫不計較。“或欲搆戲於琬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戲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麵;麵從後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讚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據《三國誌·蜀書·楊戲傳》記載:“延熙二十年(257),隨大將軍薑維出軍至芒水。戲素心不服維,酒後言笑,每有傲弄之辭。維外寬內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相較之下,蔣琬的胸襟,確實難以企及。

督農楊敏曾指責蔣琬:“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按:指諸葛亮)。”有人要懲辦楊敏,蔣琬卻泰然自若地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後來楊敏因事下獄,許多人擔心他會被處死,蔣琬卻秉公論斷,使楊敏得免重罪。

蔣琬執政十二年,“邊境無虞,邦家和一”,成就十分突出。

論政績,論品格,蔣琬不愧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論曆史地位,他應該高於薑維;而要論判斷形勢的正確和處理國政的得當,他更是明顯高出薑維一籌。

蔣琬的功業品格,特別是他“以安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永遠垂範後世。

蔣琬、費禕連續執政達十九年之久,占了蜀漢四十三年曆史的將近一半,構成蜀漢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然而,《三國演義》對這一重要時期卻一筆帶過,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盡管羅貫中在《演義》第105回中寫到劉禪“依孔明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按:蔣琬未任丞相,《演義》有誤),卻基本上沒有描寫蔣琬的政績。對於費禕、董允,更缺乏正麵描寫。第107回寫到司馬懿誅滅曹爽集團,夏侯霸投奔蜀漢後,薑維欲借機伐魏,“尚書令費禕諫曰”雲雲,似乎費禕位在薑維之下,更不準確。此時(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費禕為大將軍,而薑維為衛將軍,位在費禕之下。由於《演義》在內容安排上輕重失當,具體描寫又時有不確之處,而絕大多數讀者並未讀過史書《三國誌》,以致許多人竟不知道蔣琬、費禕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注釋

《三國誌·蜀書·薑維傳》。

《三國誌·蜀書·蔣琬傳》。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誌·蜀書·魏延傳》。

《三國誌·蜀書·楊儀傳》。

《三國誌·蜀書·費禕傳》。

《三國誌·蜀書·蔣琬費禕傳》篇末評。

《三國誌·蜀書·董允傳》。

《三國誌·蜀書·鄧芝傳》。

《三國誌·蜀書·王平傳》。

《三國誌·蜀書·馬忠傳》。

作者簡介:沈伯俊,1946年4月生於重慶,原籍安徽廬江。197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外文係。1980年參加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招收研究人員考試,以四川省文學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從事古典文學研究。曆任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南開大學教授、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理事、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係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省專家評議(審)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長期研究明清文學,主攻明清小說。主要著作有:《中國古典小說新論集》(合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三國演義辭典》(合著,巴蜀書社1989年6月)、《校理本三國演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嘉靖壬午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整理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誌》整理本(巴蜀書社1993年11月)、《三國漫談》(巴蜀書社1995年2月)、《三國演義》評點本(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三國演義》新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羅貫中和〈三國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西遊記》校注本(嶽麓書社2002年8月)、《圖說三國》(主編並撰文,成都地圖出版社2004年3月)、《沈伯俊說三國》(中華書局2005年12月)、《賞味三國》(台灣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8月)、《神遊三國》(台灣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12月)、《三國演義大辭典》(中華書局2007年7月)、《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台灣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11月)、《你不知道的三國》(文匯出版社2008年1月)、《三國誌通俗演義》校注本(文匯出版社2008年4月)、《三國演義(名家批注圖文本)》(鳳凰出版社2009年6月)等。校點《後水滸傳》、《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6部明代小說。選編《〈水滸〉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94年3月)。發表學術論文210餘篇,短評、劄記、隨筆等230餘篇。其中,《三國演義辭典》已在日本出版日文版,在韓國出版韓文版;《三國漫談》亦在韓國出版韓文版;幾種《三國》整理本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沈本《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版本史上的新裏程碑”,“代表了新時期《三國演義》版本整理的最高水平”。被國內外同行譽為“權威的《三國》專家”。

京畿學堂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10-08 19:52:55

  上一篇:go 楊洋和鄭爽的關係不一般,再添一證據!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下一篇:go 西裝禁欲係!楊洋霍建華李易峰王俊凱,哪個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