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
人物
钓鱼经常空军?没有渔获?祖先们帮你解决!
钓鱼经常空军?没有渔获?
看完这三条钓谚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文 / 阿阳
编 / 九头鱼
钓谚,是祖先渔者通过不断实践归纳出来的经验之谈。
很多钓鱼人忽视钓谚的重要性,我行我素,结果往往没理解钓谚的真正内涵,导致很多时候空军而反。
祖辈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科学的钓鱼装备,但对气候、地域、水温、鱼的习性可谓研究的细致入微。掌握钓谚,可以快速走出面对不同情况下尴尬的窘境。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老一辈钓鱼人留给我们的精髓。
01.
鱼是近视眼,水中看不远
鱼类的视觉器官是眼睛,鱼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一边一只。鱼通过视觉(远距离主要依靠嗅觉)进行游动、觅食、躲避敌害、接近同类和辨别物体。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鱼的视力大与眼球大小成正比,眼球越大视力越强,眼球越小视力越差。由于鱼眼的水晶体不能收缩,加之在水中光线透射受阻力及水的浑浊度影响,鱼一般只能看清两米左右的物体,视力最强者也不过十几米。也就是说鱼类都是近视眼,而且终生不能改变。
鱼的视力虽差,但它却能清楚地分辨光线的明暗,并具有识别物体颜色的能力,尤以鲤鱼的辨别能力最强。实验表明,淡水鱼对红、黄、绿和水体本色较为敏感,并各有所偏爱。
鱼的视距虽短,但在阳光照射下通过光的折射,却能看到岸上我物体——当然是倒影,而且它所看到的水体以外物体的距离,要比实际距离近。例如钓后将抄网插在岸边,鱼在水中看到的则是一根大头朝下的树桩,而且就悬在它的头顶上方。
鱼类视觉的上述特点,垂钓者应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该利用的利用,该避免的避免,许多钓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突出饵料的颜色。鱼类有以色取食的特点,这就要投其所好,诱其上钩。正如钓谚所说:“多用红黄白,不怕鱼不来”,饵料颜色鲜明,易被鱼儿发现,发现了又有兴趣,它才会吞食。还应注意不同的鱼种,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例如鲫鱼喜欢黄色,鲤鱼偏爱红色,而草鱼则对绿色感兴趣。当然,最明显的例子:用红蚯蚓做钓饵,除上鲤鱼外,鲫鱼、鳊鱼、草鱼、鲶鱼乃至甲鱼等不同品种的鱼都可能光顾,这在平时垂钓中司空见惯。
二、根据情况尽量用活饵。例如蚯蚓、红虫、河虾、蚂蚱等等,很多鱼都爱吃。这些活饵入水后能蠕动,容易被鱼儿发现,招诱力强。使用素饵采取 “逗” 钓,也是这个道理。
三、针对某些鱼的特性,可用拟饵诱钓。所谓拟饵,就是人工制作的假饵,外形酷似某些昆虫。鱼钩隐藏期间,鱼儿难辨真假,误以为是可吃的美餐,一口吞进,正中钓手计谋。
四、“站立不如蹲坐”,钓位选得越底越好。体位越底,进入不了鱼的视线,就可以少惊鱼、不惊鱼。
五、注意竿影、人影。一是勿背阳垂钓,避免人影竿影落入水中。二是不可在半空中随意晃动鱼竿。
六、不穿白色衣服。因为白色反光强烈,鱼一发现白光反射,便会逃之夭夭。尤其在清水或浅水池垂钓更是如此。
02.
上中下层,习性本能;
酸臭香甜,祖宗遗传
这两句钓谚道出了鱼类生活层次和嗜食特点的内在原因,但有加以补充的必要。
上中下层,习性本能,鱼的生活层次,即鱼在水中游动、觅食和栖息的深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钓鱼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春夏秋三季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钓鲫鱼、鲤鱼,用底钓法上鱼的效果远大于钓浮;而钓链、翘嘴鲌则正好相反(初春和深秋有例外);假如专钓鲂、鳊,采用半水钓法通常是最佳的选择。
不同品种的鱼,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水层。例如鲤鱼、鲫鱼、鳜、鲶、鳖、黄鳝、罗非喜欢在水的下层生活;鲢、鳙、鳡、白条、翘嘴鲌偏爱在水体中上层活动;而青、鲩、鳊、鲂则对水体中下层感兴趣。这种上中下层的现象,仅用 “温度、溶氧、食物 “是解释不清楚的,只能归结为遗传基因与习性本能。
酸臭香甜,祖宗遗传,不同种类的鱼有各自爱吃的食物,亦即各有自己的口味。有的喜欢香甜,有的喜欢酸臭,有的偏爱腥膻;的有吃荤,有的吃素,更多的则是劳素兼吃对其中某一两种有偏爱;但无论是哪一类食性的鱼,都拒绝苦、辣。鱼类对食物的不同嗜好,既是它们长期适应外界生活环境的结果,又与遗传基因密不可分,在千百万年一代又一代的传递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着自身家族的本能特征与习性特征。
生活层次也好,口味也罢,虽然各有比较固定的范围,但并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着的。例如钓鲫鱼,平时大家都是习惯地钓底,但当久晴无雨或者连续阴天,钓底就难有收获,若忙改为钓浮情况就会明显改变。鲫鱼本是底层鱼,为什么钓底反倒不如钓浮效果好呢?原因就出在气候的不正常上面:这样的,气压低,水中溶氧不足,越是底层含氧越差,所以这时鲫鱼就会离底上浮,在中下层活动,在缺氧不严重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食欲。鱼儿泳层改变了,你若仍按照常规去钓底,当然钓不到。只有把饵钩往上提,改钓底为钓浮,才会有希望。
用饵也是一样,不可以墨守成规。比如草鱼是典型的素食性鱼类,春夏之交用嫩草尖钓它效果特别好。到了仲秋时节,用蟋蟀和蚂蚱装钩远比用草尖来得快,类此例子举不胜举。
事物都是相对的。说是底层鱼,并不等于它们就不上浮觅食饵。当春暖花开日照充足之际,鲫、鲤等底层鱼就时常到水体中上层晒暖和觅食;夏秋之季,如果水面温度过高,或者水深不足 2 米,鲢、鳙也会下移,直至水底,这种情况下你如再钓浮,就会徒劳无获。鱼类泳层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变温动物的特征。
垂钓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从鱼类生存的客观环境出发,灵活变通地运用规律,因时、因、因鱼、因情制宜,切不可墨守成规,一层不变。
03.
一方鱼吃一方饵,一方饵钓一方鱼
这条钓谚是说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地域性。即什么地方的鱼,爱吃什么地方的饵,这跟人爱说 “家乡饭” 一个道理。垂钓者必须因地施饵,切莫心存 “一饵钓遍天下” 的幻想,否则一定会碰壁。
实践证明,鱼的摄食天南地北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鱼爱吃 “土生土长” 的饵食。这是因为地域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对鱼类的生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同关东汉子爱吃高粱米,口外人喜欢吃莜面,胶东老乡爱吃红薯一个道理 ---- 土生土长的东西吃着香,长得壮,鱼类也是如此。东北那圪达爱用豆饼和鲜玉米钓鱼;中原一带喜欢用糟食和薯粒为饵;而江南各地则爱用菜籽饼、米饭装钩。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些乡土饵料鱼儿特别喜欢吃,而且就地取材,又经济又实惠。当然也不排除各地通用的饵料,比如蚯蚓、红虫、面团以及使用方便有效的某些商品饵。但 “地方特色” 占据主导地位,这几乎形成普遍性规律。倘若你把豆饼和玉米撒到太湖或滇池中去,恐怕鱼儿就未必理睬,同样,若把昆明米线拿到乌苏里江,那里的鱼儿也不太可能问津。
当你对鱼类摄食的地域性深入了解之后,你就会更加自觉地去因地施饵,从而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区域有大小之分,实际垂钓中碰到的大都是后者 ----- 小区域。这个小区域至关重要,某个水域堤岸上常年长满猪眼菜和轮叶草,该水域中的一些鱼也爱吃这种猪眼菜和轮叶菜;如果岸边有一片桑树,你用成熟的桑果装钩,鱼儿就会疯抢;倘若氢上述饵食拿到别的塘口去用,很可能就不管用。再比如常年喂酒糟麦麸的池塘,你用别饵食去钓,肯定钓不几条鱼;靠禽畜粪便喂鱼的塘子,你就是用遍香甜酸臭各种饵料,也难有好收获。它们吃习惯了粪便发酵后繁殖的水下浮游生物,已养成了口癖,对其它饵料概无兴趣。笔者前几年曾用红蚯蚓、颗粒和面食到郊区一处个体养殖塘钓鱼,天气、钓点都不错,可就很少有鱼咬钩,别的钓友也都所获无几,弄不清这家塘主到底使了什么招术,一堵气不再去了。后来经人指点改到某公司沉淀池里去钓,还是那几种饵料,结果乎意料,第一天就获鲫鱼、鲤鱼 2000 余克,第二天因风大,只钓了半天,仍有 1000 多克的收获。原来这里从不喂食,鱼儿逮住什么吃什么。再后来听说那个养鱼池喂的是自制的混合,里面掺了胡麻粕,有股特殊的香味,外人不知道,自然就钓不到几条鱼,可把买用票的钓友坑了一把。所以钓养殖鱼最关键的点是要设法摸清楚塘主的喂鱼秘方,否则很难有收获。如是钓野鱼,则应荤素饵多带几种,临场试验,择优选用方为上策。
下期细说:祖先留下来的实用钓谚二:
鱼找食,眼睛直
人喜光明,鱼喜阴暗
七上八下九扎堆
游钓天下 APP 是什么?
目的就是解决中国人钓鱼遇到的各种问题,好不好我知道,反正我知道,下载了的全家都越来越漂亮,日子也越来越好。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稳定的呢?
王家卫说:沙丁鱼会过期,凤梨罐头会过期,连爱情也会过期… 我不知道,这个世 界还有什么不会过期??
也许只有游钓天下 APP 不会过期
情人总说:爱你一万年。
我们先看看一万年能发生什么?
一万年珠峰长高约 40 米,
一万年前还没有文字记载,
一万年哈雷彗星可以绕日约 130 圈,
一万年自然风化形成约 1 米厚的土壤,
一万年正常家族可以传承 500 代人,而现在孔子家族才七十几代。
没有人可以做到爱你一万年
但我们希望:我们可以爱你一万年!
我们是游钓天下!
我们的福鲸福气陪你一万年!
我们的量鱼标尺量出一万年!
我们的约钓友谊可以一万年!
我们的权益分红可以一万年!
我们的活动分享感动一万年!
长按二维码下载 游钓天下 APP
点击关注 游钓天下订阅号
最后更新:2017-10-08 07: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