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
人物
野釣選漂、調漂的一些體驗感受
野釣中選用什麼樣的立漂比較合適
以前我曾經追求過靈敏度高,
選用漂尾直徑0.5毫米左右的立漂。
後來才感覺到不妥之處,慢慢找到了比較合適的漂。
我現在野釣選用立漂,
以漂尾直徑0.81.2毫米左右、中檔漂為宜,原因有六:
1、漂尾粗且醒目,不費眼力,尤其是釣遠的時候,對老年人比較合適。
2、漂尾較粗,調漂比較容易。
3、漂尾較粗,漂相比較沉穩,有利於看漂和把握提竿時機。
4、漂尾比較粗,但在野釣時,靈敏度已經足夠。
5、野釣比較適宜釣鈍,正需要稍粗的漂尾。
6、野釣環境複雜,常常遭遇水草、樹枝,容易斷線丟漂。
丟失幾支亷價浮漂不會心疼。我不參加競技比賽,
又不是收藏家,沒有必要在野釣中使用名貴的高檔漂。
當然,在特殊情況下,
例如嚴冬近釣輕口魚,
如果要用立漂,當然需要用超細漂尾。
野釣調漂的原則和調漂的簡單方法
在野釣中,立漂懸墜釣法應該力求做到:簡單實用。
實踐證明,野釣最適宜釣得比較遲鈍,而不是釣得很靈敏。
當然,這個遲鈍是相對而言的,
是在懸墜前提下的遲鈍,這種遲鈍比臥底墜靈敏多了。
為什麼野釣要釣得比較遲鈍呢?
1、一般說來,野生魚較池塘的飼養魚警惕性要高 。
釣得靈敏,鉤餌懸浮多,子線繃直繃緊,
魚兒呑餌時拉動墜子和浮漂,感覺到墜子和浮漂的反作用力,
“心存疑慮”,吞吞吐吐,甚至棄而逃之。
釣得遲鈍一點,鉤餌臥底比較多,子線彎曲鬆弛,
呑餌障礙減小,魚兒感覺到的反作用力減弱,呑餌就比較大膽一些。
所以,野釣更適宜釣鈍。經驗證明,釣鈍中魚率更高。
2、自然水域的魚有大有小。
比較大的魚,見多識廣,老奸巨猾,尤其需要釣鈍,
“遲鈍釣大魚”已經在很多釣友中形成了共識。
3、自然水域裏白鰷、麥穗等小雜魚特別多。
如果釣得很靈敏,浮漂上躥下跳,把你忙個不亦樂乎。
釣得比較遲鈍一點,浮漂就沉穩一些。
4、釣鈍的漂相比較沉穩,
可能緩慢下沉或者緩慢上送,便於看漂和把握提竿時機。
5、釣靈敏適合釣快魚,勤拋鉤,打頻率,兩眼緊緊盯住漂尾,
時刻捕捉瞬間的信號,顯得十分緊張。
釣鈍節奏慢一些,更適合休閑。
適當的釣鈍,我覺得是野釣調釣的一個基本原則。
有了這樣的思路,調漂的方法就比較簡單了。
空鉤,半水懸浮狀態,
調平水(浮漂漂尾剛剛平水,稍微露出一點也可以)。
然後,掛餌,放長水線,使漂尾露出1目。
這樣就可以釣魚了。
實際上可以根據魚情水情靈活應變,
釣得更鈍些或者更靈些,
例如調1釣2,調1釣3,
調1釣1.5,調1釣1(懸浮狀態)等等。
水底不平整,多釣少釣一兩目,何嚐不可
寬鬆的釣法,輕鬆的心情,真正的休閑。
這樣的調漂方法,隻有兩步,比較5步法還要簡單,容易掌握。
不必在家中調漂筒中進行,也不需要反複精確找底。
因為,釣目大於調目,已經說明鉤餌受到了地麵支撐,鉤餌肯定已經到底了。
漂尾露出水麵不多,說明鉤餌臥底不是很多,不會過於遲鈍。
可能有人認為“這樣調漂不夠精確”。
追求調漂“精確”恰恰是一個誤區。
魚情變化萬千,
對於每一種魚情都有比較適宜的鉤餌子線狀態。
而且,魚情經常在變化。
哪一種子線鉤餌狀態是“標準”?
或者說哪一種調漂是“標準”?
任何人也說不清楚。
既然“標準”不確定,又怎麼能做到“精確”?
用這樣的簡單的調漂方法,
既能夠使鉤餌到底又能夠實現稍微釣鈍而又不是很遲鈍,
當然已經適用於野釣了。
上述一些想法,對一些初學釣友可能有一些參考價值。
那些酷愛競技釣、技術高超的年輕人,
在野釣中要玩得更精,當然又是一種情趣了。
最後更新:2017-10-22 14: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