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94 返回首頁    go 人物


基金歲末監管升級:封堵分紅避稅

借道基金分紅避稅的慣常“套路”正式遭到嚴格監管。

12月22日,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下發了一則關於基金分紅的《機構監管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對部分基金公司在分紅中存在的不當現象進行了批評,這其中,主要即指向利用基金分紅避稅問題。

早在今年上半年,監管層加強基金分紅管理的消息已經傳出,而今終於正式落定。這一監管動作帶來的效果也已經有所顯現,今年以來基金分紅總額不到去年全年的四成,足見分紅縮水幅度之勐。

可以預期,嚴監管之下,利用基金分紅避稅的灰色地帶將逐漸消失。

借分紅套利遭嚴格監管

基金分紅中的不規範現象,將受到嚴格監管。

12月22日發布的通報指出,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於近期組織相關證監局對4家基金管理公司進行了專項檢查,檢查發現,4家公司分紅信息管控不當,致部分機構客戶在分紅公告日前大額申購、權益登記日後大額贖回,快進快出,利用基金分紅不當避稅,同時也對基金投資行為造成了擾動。

對此,證監會依照相關法規,對4家公司采取責令整改、整改期間(3-6個月)暫停受理及審核公募基金產品注冊申請的行政監管措施,對公司直接責任人員、分管高管、總經理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管措施。

事實上,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今年以來監管層對基金分紅管理一直較為嚴格,尤其對利用分紅避稅的現象十分關注。

早在今年5月,即有滬上公募人士向記者透露,近期監管層傳來口頭指導稱不能隨意進行分紅,傳遞出了監管層對基金分紅強化監管的訊息。而一個月之前,相關公司因分紅處理不當而遭處罰的消息也在圈內傳出。

對於此次被處罰的4家公司,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其中3家來自上海,1家來自深圳,其中包含成立以來分紅總額超過百億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分紅總額在業內排名靠前。

此次4家公司存在的分紅不當現象,主要指向利用分紅避稅問題。通報提到,相關公司分紅信息管控薄弱,個別從業人員甚至協助機構客戶利用分紅開展避稅,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尋找具有避稅需求的機構客戶並主動告知避稅方法,在基金分紅方案確定後提前泄露分紅信息。

另外,相關公司在實施基金分紅過程中,未從保護存量持有人利益角度審慎辦理基金大額申贖業務,大額資金的短期進出影響了基金正常運作,甚至導致基金投資比例不符合基金合同約定。

可以看到雖然上述不同公司不合規情況不一,但均與分紅避稅存在關係,而利用分紅避稅在公募行業中一直是半公開的“套路”。如若機構資金是以避稅為目的投資基金,分紅期一過便迅速贖回,將導致基金規模大漲大落,改變基金倉位比例,進而影響投資的正常運作。

不過,由於利用分紅避稅的操作在此前並無禁令,因此許多機構會在年末選擇以此方式進行避稅。而基金公司方麵為了衝規模以及跟機構等大資金合作,也往往會選在季末或年末進行一些大比例分紅,並以此作為營銷點吸引客戶。

此次處罰4家公司的消息發出後,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例如,基金研究人士王群航認為,近一兩年來,泄密並拉資金參與分紅的事情似乎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一年一度的分紅高潮季節即將到來,在這個十分敏感的時間節點上,及時加強對於原持有人利益的保護非常重要,分紅的監管措施出台非常及時。

但亦有個別人士認為,快進快出難以定義,對其它投資人是否確實有利益損害也需具體考量。

分紅總額同比降超六成

嚴監管口徑之下,今年分紅總額已經明顯下滑。據統計,截至12月25日,今年以來全市場基金分紅總額為718.71億元,僅為2016年全年2106.7億元的34%,同比下降超過六成,可謂大幅縮水。

從分紅次數來看,2016年842隻基金(分份額統計,下同)累計分紅1474次,而2017年1160隻基金累計分紅1993次,可見2017年基金雖然分紅次數較多,但分紅額度卻遠不如2016年,說明平均分紅金額也較少。

具體而言,今年分紅總額在10億以上的基金共有8隻,分別是興全趨勢投資、工銀瑞信豐淳、銀華交易貨幣B、匯豐晉信龍騰、博時主題行業、銀華交易貨幣A、中歐價值發現A以及招商招盛A。其中,興全趨勢投資和工銀瑞信豐淳兩隻基金分紅總額在20億以上,分紅金額分別為28.62億元和22.19億元,不過前者隻分紅了1次,而後者今年共分紅了11次。

從單隻基金年度分紅總額來看,今年分紅的情況確實遠不如去年。2016年分紅總額在10億元以上的基金共有55隻,20億以上的有18隻,30億以上的有7隻。此外,去年的分紅王同樣是興全趨勢投資,但其去年分紅總額達到58.42億元,是今年的2倍以上。

若從單家基金公司來看,工銀瑞信基金分紅總額最高,截至12月25日,該公司年內共有16隻基金分紅,累計分紅超過54億元。此外,興全基金、國泰基金博時基金中銀基金等年內分紅總額均在30億以上。

對此,滬上一位公募人士向記者表示,“因為今年很早就傳出了監管層對分紅嚴格監管的消息,所以年內基金分紅總額下降非常明顯。但本身今年基金賺錢效應也比較好,基金經理對市場比較看好的情況下不會高頻率地分紅。”

(原標題:基金歲末監管升級:封堵分紅避稅)

最後更新:2017-12-26 07:51:53

  上一篇:go 狂飆突進“後遺症”:中國85%動力電池產能閑置
  下一篇:go 原實控人隱匿擔保 *ST準油保殼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