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5 返回首頁    go 人物


解讀《資治通鑒》:《軍師聯盟》司馬懿強魏的方法,秦王早用過了

上一節講蘇秦的勵誌故事,蘇秦以一己之力身佩六國相印,這是神仙級的一種存在,做臣子做到這個份上,估計蘇秦是前無古人,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成了後無來者的壯舉。據說,“合縱”戰略使強秦不敢東“窺函穀關十五年”(《史記》載),顯然,“合眾弱而攻一強”的戰略讓秦國在戰略上處於一種被動地位。但這顯然是有傳說性質的,因為據《資治通鑒》載,很快,這種合縱戰略就被秦國的一個簡單的動作給打破了:公元前333年蘇秦完成合縱的遊說,任“合縱長”的第二年,也即公元前332年,秦國即做了一個小動作。

(合縱連橫示意圖)

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

秦惠王派犀首逼迫齊國、魏國,共同出兵攻伐趙國,借此破壞各國盟約。趙肅侯斥責蘇秦,蘇秦十分恐懼,請求讓他出使燕國,一定報複齊國。而蘇秦一離開趙國,聯合盟約便土崩瓦解。趙國引決黃河水淹灌齊國、魏國軍隊,齊國、魏國軍隊於是撤走。其實,並不是秦惠王派人去逼迫齊、魏,而秦王做了一個小動作,他跟魏王說,如果(是的,如果)你攻打趙國,我就歸還秦國占領的七個城市(襄陵地區)給魏國。假如你攻打趙國,我給你實惠,可憐的魏王一直是那個草包的魏王(當然還有一堆他的草包官員),他們完全沒有弄清楚當時天下的形勢,合縱聯盟是他們賴以自保的長期戰略,幾座城市的實惠就打破了。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曹操評論袁紹:“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魏王正是像袁紹一位的君王。

(合縱連橫連環畫封麵)

當然,魏王連秦王給他的實惠也沒有得著,因為:

魏以陰晉為和於秦,實華陰。

魏國為啥要把陰晉(就是華陰)地區割給秦國呢,因為他沒有完成跟秦國的一個小約定。

緊接著,“縱約”內部就亂了。

齊王伐燕,取十城;已而複歸之。

齊國攻打趙國,占領了十座城池,後來我們知道,蘇秦發揮了作用,趙國又還給了燕國。總之,脆弱的“合縱”聯盟在秦國的小小動作之後,破裂了。杜牧的《阿房宮賦》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的確是這樣。

這是秦國打破合縱的第一個動作。動作不大,但很有效,信誓旦旦的合縱並不是鐵板一塊。“合縱”是脆弱條約,秦國看得很清楚,下刀點也準,就是鄰國魏國這個草包王國。

第二個動作呢,來自於秦國內部。

公元316年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可能影響秦國命運的事情。

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軍師聯盟》裏的台詞:決勝之訣在於富國強兵)

位於中原之外的西南,發生了一件事,巴蜀兩個小國發生了戰爭,他們都向秦國求救。秦惠王想代蜀,就在這個時間點,韓國又來攻秦。需要做一個選擇,對於韓國的攻擊,秦國不認為是問題(綜合國力的自信),他們是要選擇,是伐蜀還是代韓。這是一個關鍵選擇,這讓人想起《軍師聯盟》電視劇裏談到的一個關鍵選項:當吳、蜀交戰時,是幫誰,滅誰?司馬懿和曹丕的選擇是:你們打你的,我選擇發展自己的。決勝之策在於強國。打仗打的是錢糧,是勞民傷財的事情,當時的魏國抓住了根本,我強大起來再說。

回到秦國的選擇,當時司馬錯和張儀提供了兩種選擇給秦惠王。司馬錯讚成伐蜀,張儀讚成伐韓。秦惠王選擇了更利於強大自己綜合國力的伐蜀,因為蜀地相對獨立而且是天然的糧倉,最主要是與中原各集團的利益並不相關,而一旦伐韓,韓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原腹地,與各國相鄰,很容易引起眾國來攻,等於多了一個麻煩,可能引來不斷的戰爭。在這個階段的戰略分析上,司馬錯強過了後來大展神威的張儀。

司馬錯的分析是冷靜而有戰略眼光的,司馬錯反駁張儀說:“不對。我也聽說有這樣的話: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先開拓疆土,想要使軍隊強大必須先讓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業必須先樹立德望。這三個條件具備,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現在大王的國家地小民貧,所以我建議先從容易之事做起。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政治昏亂,如同夏桀、商紂;以秦國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疆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贍養百姓(目的都在強國),而軍隊不須有大的傷亡就可以使蜀國屈服(節省國力)。這樣,吞並一個國家而天下並不認為秦國強暴,獲取廣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認為秦國貪婪,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譽。秦國若是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就會臭名遠揚,也不見得有什麼實際利益。蒙受不義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願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險的!緊接著司馬錯說出了危險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齊國,是韓國的親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領土,兩國將會齊心合力,共同謀劃,求得齊國、趙國的援助,並與有舊怨的楚國、魏國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對此,大王您隻能束手無策。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所以,攻打蜀國才是十拿九穩的上策。”

(占領蜀地之後的秦真正成了其他國家無法相抗的超級大國)

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秦惠王(這位少年流放的國君對於富國強兵有實實在在的理解)選擇了聽取司馬錯的計策,緊接著用十個月的時間占領了蜀國,並且完全控製了蜀國,從此以後,秦國日益強大,越來越富,更加輕視其他各國(他有自己的資格)。

秦國選擇攻蜀還是攻韓時選擇了更利於強國的攻蜀,這一點才是秦最後滅六國的根本。因為這一點是戰略意義的。當然,後來秦王在具體軍事戰略上選擇了“遠交近攻”的“連橫”戰略也功不可沒,但遠沒有先使國家強大起來再說更有長遠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更新:2017-10-28 16:27:44

  上一篇:go 蔣欣唯美攝影,她身著斜肩白襯衫,純淨簡約優雅迷人,衣領的設計剪裁,完美的秀出了性感的鎖骨
  下一篇:go 黃子韜沒有宣傳自己新劇,反正可以回家繼承百億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