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0 返回首頁    go 人物


資本市場健康複蘇仍需保持定力促改革

5月至今,資本市場出現了一輪上漲行情,上證指數由5月初低點至今已反彈超10%,市場上彌漫著對所謂“新周期”的美好憧憬與樂觀預期。但近期公布的8月經濟數據中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廣義貨幣M2還是工業增加值均出現了明顯回落,反而物價有向上抬頭之勢,這無疑給處於反彈態勢的資本市場澆了一盆冷水。市場對是否迎來新周期還是僅僅是反彈存在較大疑問。

縱觀曆年來資本市場的起落,均與貨幣供給、企業盈利和市場情緒、股票供給關係最大。具體來說,資本市場出現大牛市的必要條件是寬鬆的市場流動性,充沛的貨幣供給會降低市場利率、加快貨幣貶值速度並提升股票等權益類風險資產的估值水平,比如2007年、2009年和2015年牛市背後市場流動性都較為寬鬆,此時閉著眼買股票一般都會賺錢。相反,在市場流動性較為緊張時市場利率往往較高,資金會從風險資產市場流出轉向理財或其他低風險的領域;另一方麵,行業或企業盈利水平大幅上升同樣會降低企業市盈率,企業賺錢了往往會提高分紅比例,對應企業投資價格會凸顯,市場資金也會呈現流入狀態。普通投資者經常遇到的情況是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不錯,但自己手裏的股票卻未出現上漲甚至下跌,這與該行業企業預期盈利水平有著直接關係;此外,市場情緒對資本市場起落影響同樣較大,在市場出現一輪明顯上漲即賺錢效應明顯時,市場樂觀情緒的有效聚集,場內投資者會進行加杠杆操作,場外投資者會爭先恐後地進入,此時投資者賺到的是交易的錢,或者說是“博傻”的錢;最後,資本市場表現還和股票的供給幅度有著較大關係,股票供給速度如果大於流入資金速度則會帶動市場整體估值下行。

回顧5月以來資本市場的上漲行情,從貨幣供給角度看,廣義貨幣M2增速已連創新低,8月M2同比增速降至20年新低,為8.9%。對應基礎貨幣投放也較為平穩,而商業銀行資金總體呈現偏緊態勢,上半年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同樣處於1.5%的曆史低位,隻不過處於穩定考慮近三月貨幣並未更緊而是保持穩定,因而資本市場的複蘇並不歸因於貨幣供給寬鬆;在企業盈利方麵,受益於上遊加強環保執法力度和淘汰落後產能相關措施的有效落地,上遊企業盈利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回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2%,其中盈利大幅提升的均集中在上遊行業,比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7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45.6%。與此相對應,今年以來表現較好的板塊除了受政策扶持的新能源行業外也多集中於此,今年幾隻大牛股均出現在上遊行業;在市場情緒方麵,由於樓市調控的逐步深入,部分從樓市撤出的資金開始逐步回流股市,截至9月15日,兩市融資融券餘額達到9834.57億元,離1萬億元關口已越來越近,而上一次兩融餘額達到同等規模還是在2016年年初;在股票供給上,今年以來新股發行節奏始終保持穩定,預計全年發行新股數量將大幅超過2016年的245隻,另一方麵,退市公司仍寥寥無幾,因而股票供給仍較大。

由此可見,5月以來資本市場的上漲行情主要動力來自上遊企業盈利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市場情緒的逐漸恢複。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當前尚未完全出現牛市行情中的板塊輪動效應。究其原因,上遊原材料供給收縮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尚未有效傳導至下遊,由於中下遊產業集中度仍較為分散,尚不具備提價能力,8月PPICPI同比之差較7月有進一步拉大趨勢。同時,從2016年至今居民加速加杠杆購房增加支出作用下,居民能否為物價上漲買單是存疑的。不僅如此,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較一季度也出現了下滑;另一方麵,在樓市調控、地方政府融資受限等去杠杆政策作用下,支撐上半年經濟企穩的房地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基建8月均出現了下行態勢,出口增速也在近期人民幣快速升值的背景下出現下降。由此,四季度經濟預計將呈現出較大下行壓力,對應企業盈利能力同樣不容樂觀。

在此背景下,近期資本市場又開始炒作地產股,A股與港股中地產股均出現大幅上漲,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市場偏向認為為了保增長穩就業,經濟依然會走到“地產+基建”的老路上,對應貨幣政策也會出現放鬆,資本市場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狂歡。

但問題是,這樣做的結果將斷送一年以來艱難的經濟結構調整成果,並鼓勵那些敢於加杠杆炒作樓市與資本市場的投機者,而對於勤勤懇懇工作的勞動者卻是負麵的激勵。另外,如此一來,資本市場雖可能迎來短期快速上漲,但因經濟結構會進一步惡化企業盈利也難有顯著提升,無非是新一輪泡沫的開始。按此邏輯推演,預計四季度經濟雖麵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是去杠杆政策仍將繼續,市場利率也將緩慢提升,資本市場將呈現分化局麵,有穩定業績、企業家精神和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也會逐漸脫穎而出。因而,拋棄短期功利主義,保持定力促進各項改革措施推進才是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的根本。

(原標題:資本市場健康複蘇仍需保持定力促改革)

最後更新:2017-10-08 01:18:03

  上一篇:go 興業證券起訴 “欣泰電氣欺詐發行” 連帶責任人
  下一篇:go 群興玩具資產重組屢受挫 雙業務概念能否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