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37 返回首頁    go 人物


調漂的靈與頓之間,看情況唄

實戰時釣友們喜歡將浮漂調得較為靈敏,這無可厚非,如果適合釣場的實情,調靈未嚐不可。魚吸食鉤餌的動作能及時地反應到浮漂上,釣者看漂訊提竿,這很正常,但是浮漂不可能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調得靈敏。其實調靈不是唯一的選擇,調漂的靈與頓之間,看情況唄,應根據釣場實情(季節與水域、魚種、以及不同的釣者)決定調靈或調鈍。

、看季節

季節不同,其主要因素(包括氣溫與風)有明顯的差異。氣溫較低的初春與深秋、以及冬季,水溫都是較低的,魚在水中活動範圍較小,且行動比較遲緩,覓食不積極。就算積極覓食,它們在吸食餌料時,魚口也很輕很小。這種情況下浮漂一般都要調靈。而在炎熱的夏季,特別是天氣較為沉悶的低氣壓狀態下,水體溶氧不夠,魚吸食鉤餌時試探的動作多,反複吞吐,此時浮漂也應調靈。如果水溫在十幾至二十幾攝氏度的範圍,是最適合魚兒活動與覓食的,這種水溫環境的魚最為活躍,浮漂調靈或調鈍不必嚴苛,調得鈍一點是完全可以的。

、看水域

水域不同,靈與鈍的選擇不同。在不流動的水體中施釣,或者水質較清、水位較淺、沒有風浪時,一般要將浮漂調得較為靈敏。與之相對的情況下,水體流動,或者水質較渾、水位較深、有一定的風浪時,就需要將浮漂調得較為遲鈍。若垂釣於水草區,浮漂可調得靈敏一些。在釣友較多的養殖池塘施釣,因多有滑口魚的存在,浮漂也應調得比較靈敏。

、看對象魚

對象魚為個體較小的鯽魚,或者小白條較多時,浮漂應調得比較靈敏。而對象魚為個體較大的鯉魚,或者草魚與鰱鱅時,一般都要調得鈍一些。不僅能忽略小魚的鬧鉤動作,還能避免因屢次拋竿提竿而驚嚇到窩點內的魚。

、看釣者

年紀較輕的釣者,眼睛觀察事物快,而且手眼配合十分協調,在操作上明顯要敏捷一些,所以浮漂調得靈敏一些,是符合實情的。年紀較大的釣者,眼睛視力不怎麼好,垂釣的操作一般也不夠敏捷,將浮漂調得較為遲鈍一些,比較符合釣者的實際狀態。

五、之間

魚情常變,需要在靈與頓之間適當地轉換。我們知道調漂是為了將浮漂與鉛墜、鉤餌雙方平衡,浮漂的浮力與鉛墜鉤餌的下沉力相當,處於平衡狀態。當我們要釣靈時,將調目增多,調目越多越靈敏;當我們要釣鈍時,將調目減少,調目越少就越遲鈍。換句話說,釣的目數越多的話就遲鈍,反之就越靈敏。我們可以將水線適當延長來釣鈍,將浮漂沒入水中的部分調為一小部分,露出水麵的為一大部分,當看到露出水麵的浮漂平臥於水麵或者下沉時,即可揚竿獲魚。

調目增多,釣目就會減少,趨於靈敏;調目減少,釣目就會增多,趨於遲鈍。為了調漂達到正確的狀態,我們到達釣場後,可以先調四釣二,再根據釣場的天氣與水情魚情調整,便捷的做法是先不在鉛墜上做文章,因為這比較麻煩,也就是先不將調目改變,而是先上移或下移浮漂的位置,相當於增加或者減少了釣目。

如果便捷地移動浮漂還不能解決問題,就適當增減鉛皮的重量。具體來說,就是如果發現浮漂反應比較鈍,就下移一點浮漂的位置,將原先的釣二目變成釣一目甚至半目,這樣還不行,就適當減去一點鉛皮,來增加調目,成為調靈釣靈的狀態。同樣的道理,如果發現浮漂反應比較靈,就上移一點浮漂的位置,將原先的釣二目變成釣二目半甚至三目,這樣還不行,就適當增加一點鉛皮,成為調鈍釣鈍的狀態。不建議釣者在家裏調漂,因為釣場的水質與家中測試的水桶裏的水質是不同的,在釣場調漂才能調得更為精準。

最後更新:2017-10-09 09:11:39

  上一篇:go 釣魚是坑?知道你還往裏跳……
  下一篇:go 釣魚再也不掛底的妙招,這樣釣魚不煩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