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7 返回首頁    go 人物


京東金融大方向已定,要建立全球獨一無二商業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分兩種,一種向左偏金融,金融是業務核心,科技更像金融的一個渠道;一種是向右,偏科技,以科技為金融機構服務,而京東金融現在的方向,已經很明確,它就是一家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大會京東金融提全新商業模式

從京東金融於6月30日完成重組(京東集團Q2財報披露),京東金融正式“走出京東”,到今天已經超過七十天。而這七十天之內,獨立後的京東金融已發生巨大變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京東金融定位和商業模式的進一步明確,按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在2017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上的演講中所稱,京東金融已明確定位於一家服務於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京東金融的企業服務正在創立一種“全球獨一無二的模式”,這一“全新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價值分享的企業服務。

昨天(9月17日)在清華舉行的2017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是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的頂尖峰會之一,匯集了內外知名專家和數十家頂尖公司,以共同探討金融科技發展創新和未來方向,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已經是連續兩屆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很多人沒想到陳生強除了探討行業話題之外,還披露出京東金融的發展新方向。

京東金融從京東白條到獨立之後,短短四年間已經形成一個包括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支付、財富管理、眾籌、保險、證券、農村金融、金融科技等九大領域的矩陣布局,同時京東金融也提出了以科技服務傳統金融的戰略定位,並於2016年9月正式成立金融科技事業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水之後,京東金融初步想明白“過去三年我們在新金融領域積累了很多經驗,這恰恰是傳統金融機構需要的轉型內容,定位在科技反而更適合我們”(京東金融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謝錦生),但並沒有對外明確的宣布其個性化定位和商業模式,這或許也是因為整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時間過短所致,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就像陳生強在演講中所說,“金融科技這個概念正在泛化,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著很多種商業模式,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或者說最具有長久未來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業界尚未形成共識。”“金融科技這個行業仍然需要確立方向、達成共識、形成標準。”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陳生強代表京東金融提出,要重新定義金融科技,在此基礎上,京東金融同時又提出了自己創造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

金融科技就意味著企業服務,但京東金融的企業服務“獨一無二”

陳生強在此表達了兩重意思,一重是行業觀點,即京東金融對金融科技核心內涵的看法,共分兩層:

第一,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是企業服務,服務對象是金融機構,而不是為自營金融業務服務。

第二,金融科技必須有很強的科技能力。科技是推動著整個人類經濟社會向前進步的一個核心動力,科技革命本身代表著效率革命。所以一切商業模式的進步,都離不開新興科技的驅動。

很顯然,陳生強在此重點突出的是,金融科技的下一個發展的方向就是企業服務,這個企業就是金融機構,而京東金融的定位就是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第二重意思則是闡述在企業服務方向中,京東金融為什麼與眾不同,創立了怎樣一種“全球獨一無二的”的商業模式。

陳生強提出的是“價值分享的企業服務”。要知道,以向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為目標的科技巨頭並不止京東金融一家,IBM,惠普、甲骨文等公司早就先行一步,並與金融機構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但陳生強認為,這些IT廠商並不能提供金融機構想要的所有東西。

IBM們隻是為金融機構提供硬件、軟件、係統集成、或者谘詢服務、流程外包服務等,但這些服務模式下卻兩大局限性:他們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模式,更多的是基於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的交付,其商業關係實質是一種買賣關係;這些服務帶給金融機構的更多的是在運營層麵的提升,不能帶來新市場、新業務以及增量收入,更不能增加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

而京東金融所做的卻與之有明顯的不同。在京東金融模式下的企業服務,和金融機構是一種利益共同體的關係,能夠為金融機構帶去增長業務和增量收入,在和金融機構共同創造增量業務的過程中,實現與金融機構的價值分享。而且,京東金融的企業服務不僅服務於金融機構,而且是能服務於金融機構價值鏈上的核心流程環節,或者說核心價值創造環節,例如獲客、客戶運營以及風控等。在為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另外還能夠為其降低風險,改善用戶體驗,甚至形成新的商業邏輯。

陳生強將京東金融這種商業模式稱之為價值分享的企業服務,並因此認為京東金融的企業服務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模式。

實現新的“分享合作”商業價值邏輯要打持久戰

陳生強所提出“價值分享的企業服務”從邏輯上應該說是成立的。在京東之前,已經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提出過向金融機構“賦能”的問題,比如百度金融,而京東金融模式的特點在於,它除了賦能之外,還提出要跟金融機構結為“利益共同體”,同時開放用戶和流量資源。

客觀說,在行業內,能夠具有京東金融同樣能力、資源——比如有很多擁有大量用戶同時又能夠獨立做業務的公司——不是沒有,但這類公司一般會傾向於自己做業務閉環,以求得利益最大化。而京東金融卻選擇將這些客戶、以及業務能力開放出來,服務於金融機構。京東金融是既能做,又想做,所以京東金融稱其模式是獨一無二的。

陳生強說,“隻有擁有開放的胸懷,具備開放的實力,真正能把自己的用戶輸出給合作夥伴,才能真正做好新型企業服務。”為了實現這一套新的“分享合作”的商業價值邏輯,京東金融已經逐漸把現有體係的風控、營銷、運營以及技術等能力解耦出來,準備打一場持久戰,做長期持續投入。

事實上,京東這場“持久戰”已經開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過去一年京東金融和相當一批金融機構簽訂了全麵或者戰略合作協議,比如工行、中國銀聯、光大以及亞洲金融合作聯盟、山東城商行聯盟、廣東的農信社聯盟等,而最新的進展則是9月14日京東金融宣布與泰國尚泰集團成立金融合資公司,將金融科技服務在泰國落地。

在“AI+金融”方向先行一步

回頭再看陳生強所提金融科技核心內涵的另外一層核心:金融科技必須有很強的科技能力。

從本質上而言,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說,商業模式盡管重要,但隻是“0”與“1”關係中的零,如果科技能力差,沒有“1”存在的話,所謂金融科技公司隻能是個空殼。

京東金融要做金融科技公司,要服務好企業,要為企業創造價值,也必須在科技方麵有所特長。

那麼京東金融在金融科技方麵的特長是什麼呢?答案是京東金融已經在“AI+金融”方向先行一步。陳生強稱,在三年多以前,當時人工智能還沒有現在這麼火的時候,京東金融已經開始利用機器學習的技術去做數據處理和建模,實現了包括智能風控、智能化運營。京東金融近年在數據和技術上的投入在不斷地增加,基本上每年是至少翻番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談到AI,最重要的是談數據。隻有真正占有大數據,AI才能發揮出價值,反之,對於金融科技公司而言,不管是輸出風控、用戶運營,都需要基於海量、多維、動態的大數據,而要處理這些數據,人工智能也是一個必需品。

在陳生強看來,京東金融恰恰兩者都有,京東金融現有的30多個數據源,2.58億的活躍用戶,3萬個用戶標簽,每天增加的數據量實際上是在200TB,海量用戶標簽使京東金融可以更好地對用戶進行洞察,準確地去描述用戶的偏好,再加上包括人工智能的技術,京東金融為客戶量身定製精準的營銷運營的方案和用戶運營的方案。實際數據表明整個精準營銷能夠讓點擊率提升25%以上,精準投放能夠讓獲客成本降低20%以上。

比如,在反欺詐能力上,京東金融自主研發的RNN時間序列算法用來進行用戶行為路徑學習,對於風險用戶識別的準確率可以超過常規機器學習算法的3倍以上。近期,京東金融又在矽穀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致力於開發人工智能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不僅在應用層麵,還包括技術底層和未來的技術。

再比如,基於生物探針技術,京東金融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采集用戶使用手機的按壓力度、設備仰角、手指觸麵、線性加速度等120多個行為特征指標,並利用這些特征指標,在不影響客戶體驗的情況下完成身份判定。這項技術也已經大量應用於京東金融的反欺詐模型之中。

陳生強最後說,京東金融現在的定位是做一家“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出發點是,以數據和技術為基礎,包括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提高內生增長能力的企業服務,以便更好的為中小微企業、三農以及年輕人提供服務,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金融科技公司分兩種,一種向左偏金融,金融是業務核心,科技更像金融的一個渠道;一種是向右,偏科技,以科技為金融機構服務,而京東金融現在的方向,已經很明確,它就是一家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最後更新:2017-10-08 03:39:19

  上一篇:go 京東金融出海:走進泰國,布局東南亞,不學阿裏,堅持連接創造路線
  下一篇:go 偷錢!京東金融出大問題!快看看你的錢少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