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 返回首頁    go 人物


磯釣的釣位選擇技巧

磯釣(rockfishing)原指在大陸架延伸入海的山脈岬角、崖前及岩礁附近等沿海範圍內進行的一種海洋垂釣活動或垂釣方式。隨著近些年來海釣活動的發展,現代的磯釣解釋已將傳統的磯釣概念打破,磯釣已以岸邊向海洋中島嶼、岩礁轉移,並以此因釣法不同而細分為重磯釣和輕磯釣。但萬變不離其宗,釣位的選擇正確與否則是磯釣的首要條件。

點擊播放 GIF/11K

海釣釣位的選擇之磯釣與船釣選位心得

1 岩崖磯釣的釣位選擇

此種釣法其站位多選擇在臨海的岩崖之上。其釣具裝備為多支遠投釣竿,其拋線距離大都在六七十米以上。竿梢與海麵基本呈45°釣餌以抗海流衝擊的海沙蠶為主。此種釣法在釣位、釣點的選擇上,須掌握的最關鍵一點即找準“魚道”。因臨海岩崖多居高臨下,茫茫滄海視野開闊,釣者憑肉眼即可觀察找到釣點。

海魚多棲息、遊弋、覓食於水下暗礁及海生植物以及海流流經的邊緣地域,對此,釣友可根據海水顏色變化及水下陰影確定釣位。

整個海麵的海水呈蔚藍色,而部分海水呈零散的深藍或黑藍色,皆可確定為水下暗礁或海生植物的生長地域。而海麵上所呈現的彎曲寬窄不一的遊動變化的條狀“白帶”,則是海流流經的區域範圍。對此,岩崖磯釣的釣點選擇應在上述所界定的地域、臨界地域或海流活動的邊緣地帶。

這種選擇主要因為:一是水下暗礁及海生植物附近多生長與活動著牡蠣、小蝦、小蟹等甲殼類動物。為魚兒覓食提供了便利的前提條件;二是暗礁之間多溝塹、縫隙及岩洞等,是魚兒棲息及躲避天敵的避難場所。加之海魚多隨海流遊動,其周圍水域的溶氧量較其他的水域充足,為海魚的覓食活動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2 礁堡磯釣的釣位選擇

此釣法的站位多選擇在根據潮汐變化下落而露出海麵的暗礁、礁堡之上。其釣具配備多為1至2支長磯竿。采用放線與海麵呈90°垂直釣法。但關鍵的一點必須是認真掌握潮汐變化時段,最低落點來施釣。

此種釣法的釣點選擇應以深海溝、礁石之間的縫隙為主。並且要注重“走位釣法”,不可如岩崖磯釣般“固守”。要做到此處無魚另尋彼處。邊釣邊向“縱深發展”,直達潮水下落的最低點(但不可冒險而進)。

這種釣點的選擇主要是因為,當潮水不斷下落時,原漲潮淹沒於水下的暗礁漸漸顯露,可直觀海麵下形態各異的海溝、縫隙,其次,隨著潮水的下落,淺海區的海魚多在潮水退盡前紛紛遊離原地而去深水區的深溝、縫隙處藏身,是施釣的最佳時段。筆者多年來在礁堡磯釣時多采用此法,曾在市區南部的“棒槌島”海域和“石槽”海域等處,手執一竿“趕潮水”(即根據潮汐時間變化施釣),常有不菲的魚獲。海釣釣位的選擇之磯釣與船釣選位心得

3 島、礁磯釣的釣位選擇

此種釣法因要求地理環境要有相應的客觀條件存在,即沿海的一段距離內有島或礁,並需用船隻載送,故比之沿岸的岩層、礁堡磯釣複雜。但因其遠離陸路,少有人住,相對魚情要好於沿岸,近年來此釣法比較盛行。

島、礁磯釣的釣位選擇,大多在海流流經的島嶼及大的兀立於海麵上的岩礁之間。

一是此種釣點的水深、溝汊較多,海流活動的範圍較廣

二是少有人前往,海魚的密度較大,島、礁又是各種海魚的洄遊“驛站”,多在此躲避風浪並為儲備“體能”而瘋狂覓食,且缺乏畏懼感。

對此,釣點的選擇可根據釣法不同而有所差異變化。隻是由於島、礁地處深水區,故拋線距離相對要近許多,溝塹、縫隙也很易尋,較之沿岸磯釣要“優越”很多。

釣點的選擇可“因地製宜”,略同於上述的沿岸岩崖,礁堡磯釣,隻是島、礁磯釣的站位多為礁叢嵯峨,相對範圍較窄,故要盡量選擇那些突兀海中,水麵下似懸崖般的臨海溝汊和大個暗礁的夾縫處為釣點。特別是對於選擇輕磯釣的釣友來講,要注重選擇在突兀礁石海域周邊處,並在邊緣有泡沫狀或浪花湧動處的半徑兩米以外且略顯“平靜”的水域內,當是最佳浮遊磯釣釣點,如果島、礁附近有大片沙灘,所站釣位又呈倒馬蹄掌形內灣的釣位,那則是名貴鯛類魚種的活動區域,切記不可錯過。筆者前年在“鹿島”西南岬角“象鼻礁”的釣點,就曾以此選位而釣獲數尾近1.5千克的大黑鯛,甚為刺激與得意。

主編:昍朤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係我們

最後更新:2017-11-06 17:34:53

  上一篇:go 夜釣什麼時段上魚多,你知道嗎?
  下一篇:go 台釣調漂不會調?裏麵學問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