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8 返回首頁    go 人物


1號店將成為下一個易迅?京東為何屢屢“收購即消失”

在“速度為王”的TMT行業裏,收購、並購往往成為了快速上量、做大規模、優勢互補、區隔競品、打擊對手、壟斷行業的核武器。因此也成為了那些不缺錢的互聯網廠商最喜歡用的招數之一。但是,在TMT史上,並非所有的收購、並購都是成功的,恰恰相反,失敗的例子似乎還更多些。

先說國外,雅虎收購Broadcast.com、新聞集團收購MySpace、美國在線收購網景等等,常年登上了收購失敗的榜單;而在國內,情況更不容樂觀,無論是騰訊收購易迅、盛大收購酷6、國美收購庫巴,還是雅虎收購3721、盛大收購起點中文、騰訊收購高朋……可以說都是相當失敗的例子。

可惜的是,這樣的失敗案例,遠遠沒有停下來的跡象。最新一個失敗或者說不算成功的收購案例,很可能要落在了京東收購1號店的身上,雖然事情並沒有最終塵埃落定。

重收購輕整合,用時間換空間的路徑走不通

9月12日,億邦動力網一篇名為《1號店將全麵遷店至京東 POP商家不再續約》的文章稱,“1號店將與京東實現聯合采購,並在今年10月8日全平台停止服務協議的通知。”億邦動力網援引消息人士的觀點稱,1號店今後商品可能都將來自於京東,其或將淪為單純的流量入口,此次退店或許意味著1號店的時代已經開始落幕。

說實話,土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聽到和1號店相關的新聞了。冷不丁的看到這麼一條信息,還是讓人頗為感慨。要知道,當年1號店背靠沃爾瑪,最風光的時候,可是有當“中國電商第三極”的野心的。想不到,如今竟然消沉至此。

從簡單粗暴但是卻不失準星的百度指數上,也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在往前數三個月的百度指數中,1號的平均百度指數之後18,000左右,但是同為二線電商的蘇寧易購卻達到了71,000,即使是同樣比較低沉的當當網都還有52,000。1號店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一年多前,京東高調地宣布以價值14.35億美元的股份正式從沃爾瑪手中收購1號店。彼時雙方宣稱,將在過個領域展開戰略性的深度合作。這其中包括,京東獲得1號店的品牌資產、雙方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山姆會員店在京東開設官方旗艦店、沃爾瑪中國實體店接入達達和京東到家……

上述這幾點,如果雙方真的“深入”合作的話,都是電商、零售行業的大事,都能夠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可惜的是,互聯網並購,很多都是資產、資源的“一錘子買賣”,而新聞通稿裏的那些“戰略合作”,往往是冠冕堂皇的公關說辭而已。

要不然,就不會有前述的億邦動力網的這條新聞,也不會有快消品商家向億邦動力網透露,“自京東1號店‘合體’以來,其為1號店的供貨量已經大幅減少。”;要不然,京東+沃爾瑪在供應鏈上也不至於無聲無息;要不然山姆會員店也絕對不會僅僅就是京東上的一個普通“賣家”而已;要不然京東+沃爾瑪,在零售O2O領域,動靜不會連多點都比不上,要知道多點背後的物美比起沃爾瑪來,體量和品牌影響力上,要小得多得多……

從各個方麵來看,都不得不承認,京東收購1號店至少從目前的成績來看,即使談不上是一個失敗的收購,最起碼可以說算不上成功。這也意味著,如果隻是重視收購但是缺少強大的整合能力的話,京東“用時間換空間”的路徑似乎是走不通的。

買櫝還珠,導致善始不善終?

根據京東2016年Q2財報的數據顯示,彼時京東手上握著的現金流高達110億,加上發行股票的方式,可以說,對外進行大規模收購、投資是非常合理,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土妖看來,京東收購、投資沒有錯,問題是收購1號店是不是一個好選擇,以及收購之後是不是有更好的整合、協同方式?

先說第一個問題。土妖認為,1號店並不是京東彼時最好的收購標的,相比於1號店,土妖覺得線下類似於沃爾瑪的零售集團,才是更值得京東收購、投資的。隨便數一數,沃爾瑪中國、家樂福中國、歐尚中國、百聯、華聯、聯華、物美、人人樂……一堆值得去洽談的標的。而且,彼時線下零售企業因為電商的衝擊,估值並不高,京東如果當時出擊的話,相當於“抄底”。而且還可以形成“電商+實體、線上+線下、B2C+O2O”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線下實體的接入,也可以更加充分發揮京東物流、京東到家、達達的價值。這些不就是後來頗為流行的“新零售”嗎,可惜京東並沒有這麼選擇。

再說第二個問題。必須強調的是,跟收購線下實體比,收購1號店雖然互補性沒有那麼強,但是也不至於一無是處。隻不過,京東在“自營業務賺口碑、開放平台賺毛利、GMV賺估值”的策略引導下,對1號店的品牌資產,最看重的很可能是POP平台上的商家。因為這樣可以迅速擴大商家的數量,從而進一步做大GMV,推動市值增長。要知道京東上上下下,對市值超過百度,可是都憋著一股勁的。畢竟中國互聯網“第三極”這個誘惑太大了,所以如今“ATJ”才屢屢被京東提及。所有這些,都解釋了,為什麼此次遷移成為了新聞,而其他時刻1號店都默默無聞。

實際上,相比於POP商家,土妖認為1號店的品牌、人才、地域優勢等等,才是更為重要的資產。京東急著把POP商家招致麾下,而忽略其他資產,這種行為很像買櫝還珠。而且還會在不同的受眾群體中,造成不一樣但是很可能都是負麵的認知反饋。

對商家來說,會覺得京東是不是要放棄1號店了,和一號店合作還有前途嗎?對業內人士來說,會覺得京東是不是又要像當年對待拍拍、易迅一樣,收購之後,讓這兩者慢慢的、無聲無息的退出了曆史舞台。對於1號店內部員工而言,商家遷移肯定也會造成人心不穩、軍心動蕩。而對普通用戶而言,尤其對華東用戶而言,也會造成1號店已然不是我們華東地區、上海灘的1號店了,而是京東的1號店了,在地域認同和品牌情感方麵,會造成疏離感……

不難發現,接下來無論是京東還是1號店,都將在各個受眾層麵,麵臨嚴峻的挑戰。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人造成“善始不善終”的印象。

得快消者得電商,用短板補短板隻能是“收購即消失”?

投資行業有一句名言,“隻投第一,沒有第二”,雖然話有點誇張,但是意思大家都懂,搏的就是先發優勢以及強者恒強。百度此前因為經常投老三、老四被詬病不少,京東和百度類似,投的也是那些小而美的企業,而且是小而美中有點走下坡路的。

因此往往也就造成了既花了不少錢,但是卻很難得到應有的效果。還往往被人解讀、調侃成,京東是在用短板補短板,不僅沒有補好短板,而且收購的短板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暗淡了,最終演變成互聯網業內人士口裏“收購即消失”的談資。

雖然土妖對他人的這些解讀和調侃並不認同,但是卻也無從反駁。畢竟就像觀點不一樣者所言,“拍拍是這樣,易迅是這樣,今夜酒店特價還是這樣……那麼1號店會逃脫這樣的宿命輪回嗎?”

眾所周知,京東收購1號店,發力的是快消品這一電商細分領域。因此,和1號店到底會迎來什麼樣的命運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京東在快消品領域,能否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如果用思辨的思維去分析,可能有人會覺得,肯定是做不好,如果做得好了,為什麼還要去收購1號店呢?當然1號店如前麵分析的,也不是特別適合的標的。

數據似乎印證了這一簡單的思辨方法。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電商快消品平台巨頭競爭現狀和預測數據顯示,近一年來京東的滲透率和市場份額都在慢慢提升,但是1號店的滲透率和市場份額,卻在不斷下降,尤其是市場份額下降得比較明顯。全國範圍上看,他們的友商,在滲透率和市場份額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優勢。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重點城市,也已經雙雙實現了反超。

快消品向來是電商行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品類之一,在“得快消品者得電商天下”的競爭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產業投資領域,快消行業同樣受追捧。今年年初,股神沃倫•巴菲特和巴西並購私募基金3G Capital掌控的卡夫亨氏,就試圖以1430收購聯合利華。京東比巴菲特幸運的是,至少收購成功了,算是邁出了第一步。至於收購1號店的最終效果,則有待進一步觀察和印證。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的。

最後更新:2017-10-08 05:17:51

  上一篇:go 自古紅藍出CP?京東騰訊秀恩愛組“CP計劃”,大佬真會玩!
  下一篇:go 經邦股權激勵:1號店即將落幕,商超成天貓、京東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