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54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案例27:微信朋友圈“代購”背後的真相!

專注新媒體運營為素食行業注入新活力

這是一種新的電商“朋友銷售模式”?還是暗藏的“假貨A貨圈”?“奢侈品”代購背後是怎樣的流程?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記者在微信查找一欄輸入“代購”兩字,便出現一連串公共營銷賬號,從紅酒、眼鏡到服裝、包包,種類豐富。記者看到,這些微信店麵,主要以奢侈品代購為主,充斥著各種國際名品的服裝、皮包、手表。

A “熟人生意”一個月銷售過萬

張華是太原一家事業單位的員工,十一長假期間,她在和朋友聚會時,知道了“奢侈品代購”這門新生意。一個朋友推薦她也來做,她拒絕了,“剛開始我根本不懂,覺得自己一不懂奢侈品,二也沒有這麼多本錢”,但朋友隻用了幾分鍾就打消了她的疑慮,“不需要門店也不需要庫存,甚至都不需要開店的資金”。原來,這不是傳統的開店進貨然後銷售,而是在微信裏“開店”。

“都是一些大牌的奢侈品,我既不知道價格、也不清楚規格細節”,張華說,凡是有微信朋友看到自己發的圖片來問貨的時候,她都會說“發圖詢價”,然後她將這圖轉發給“廠家”,由“廠家”來報價和解釋問題,她根據報價加一部分錢然後報給谘詢的朋友,“其實做的就是一個轉發的平台,買家付款給我後,我就讓廠家發貨。我不需要倉儲成本、物流成本,甚至連拿貨成本都不需要,賣價與出廠價的價差就是純利潤。”

張華告訴記者,在微信上的生意都是先款後貨,而且都是熟人,一般不需要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都是打款到自己的銀行賬戶裏。張華眼中微信裏的代購營銷是一種新的營銷方式,相對於傳統營銷以及淘寶式營銷,微信代購的雙方在微信上是好友,在現實中可能也是朋友,微信代購的產品都有一份交情在裏麵,幫朋友代購依靠的就是友情。她告訴記者,自己第一個月銷售額就已經突破了萬元。

微信朋友圈代購背後:光明正大賣“假貨”

分享到

本文來源於:山西晚報2013-11-07 09:48:39

B 圈子營銷,光明正大賣“假貨”

記者微信詢問了一下其中一款勞力士手表的價格,“名表代購”隨即回複記者:“有三款顏色,2800元。”記者詢問表的來源,“名表代購”回複:“是從香港、澳門回來的表,並表示有發票和完整的包裝。”記者拿著這款手表的圖片在太原市某高端商場的“勞力士專櫃”看到,同樣一款表,售價為54000元,售價差別如此之大,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房間不大,堆滿了各種包裝盒。賣家是一個30歲上下的男子,他熟練地拿出一個盒子,記者打開一看,是之前看的那款“勞力士手表”,包裝是全實木盒子,裏麵發票、質保卡、說明書一應俱全。記者詢問為什麼同一款表,他的貨與市麵上的價錢差這麼多,“這是A貨”,賣家直言不諱告訴記者。“所謂A貨,就是假貨,是假貨裏的高仿品。”

“一個外麵售價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表,這裏賣兩三千塊錢,別人怎麼會相信你呢?”記者問他。“名表代購”回答說:“來買的大部分都知道這是A貨,這麼低的價錢是買不到真表的,大家也都是知假買假,但隻要服務好,基本沒跟顧客鬧過什麼糾紛。”他表示,自己賣的表保修兩年,顧客甚至可以訂貨,根據雜誌或網站上的名表圖冊來發給他,他轉發給“廠家”。由於經營得好,在微信朋友圈中互相介紹,現在很多新顧客都是朋友拉朋友介紹過來的。

C 提供“原廠包裝、香港發票”

通過張華,記者拿到了她口中“廠家”的聯係方式,加入其一個名為“奢侈品廠家批發”的微信號。記者以“新入行,想做奢侈品代購的名義”拿到了這個廠家負責人“戴生”的電話,號碼顯示為廣州地區電話號碼。

幾次電話溝通後,戴生要求記者晚上11點以後再打電話商談。晚11點記者撥通了戴生的電話,針對記者的詢問,戴生顯得非常謹慎,隻是告訴記者可以像張華那樣每天轉發轉發圖片,有人詢價轉發問他就可以。記者詢問是否可以提供一份完整的貨品清單,這樣記者可以根據自己朋友圈的喜好來發布商品。戴生說,剛開始做,他們是不會給報價單的,如果一個月能做到50單以上可以考慮。

記者向他詢問做“奢侈品代購”有什麼小竅門時,他告訴記者,有兩種途徑,或者是自己本身圈子很大,人脈很廣。比如是電視台的編導、造型師或者知名商場的工作人員,這樣的背景大家都很信任,發布一些商品大家也會認為是真的,“能叫得起價格,他說有一個北京的造型師,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在朋友圈發布奢侈品包,買的人很多都認為是真的,賺了一大筆”。

除了自身的人脈關係,戴生透露,還可以利用微信身份不認證這個特點進行“推廣營銷”:“找一些時尚、潮流的男孩女孩照片,自稱自己是留學生、空姐什麼的身份,然後在微信中發布商品,除了商品名錄外,還可以平時發一些快遞單、海關、機場的圖片,給人營造一種你真實是在代購的感覺。”這種模式適合加陌生人,就是到大商場等公共場所,打開微信搜周圍人“隻要你長得美,長得帥,肯定有一大群人加你,你想想一個地方加10個人,用不了一個星期,你就能加夠1000人,發布的時候附上發票,寫上專櫃正品,支持驗貨等字樣,讓人更加相信。”

戴生告訴記者,他們提供的貨源盡管都是假貨,但也分為幾個檔次“1:1、原版、正品”,最高檔次的幾乎完全和真貨一樣,隨後他給記者發過來幾張圖片,確實有發票和精美的外包裝。記者詢問顧客如果拿這些發票和包裝去專櫃驗貨,真的能“驗過嗎”?戴生說:“這就是一種宣傳策略。”戴生提供給記者的發票是機打發票,印著“香港某珠寶商行的名字”,發票金額與貨品的市場價相差無幾,戴生告訴記者,“這種發票是沒法報銷入賬的,主要是送禮方便或者讓顧客更信以為真。”記者致電發票上留的這個香港商家的服務電話,發現電話無法接通。

除了如何推廣,戴生“重點提醒”記者,“無論如何要做到,是提前付款,而且不退不換。”戴生說在他這裏做得比較好的“賣家”,一個月也最多隻有一兩件的“退貨名額”,一般情況下是絕對不退的,“先打款後發貨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D 零投訴背後的“監管困境”

太原高端商業品牌“天美新天地”某國際名牌包的負責人湯宏談道,確實有顧客拿著“代購”的名品包來他們這裏驗貨,但他們一般是不提供鑒定服務的。“我們內部人是可以看出來真假的,細節是很重要的鑒定手段,但我們不會去明確這個結果。”湯宏表示,這是品牌的法律要求,以此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他估算過,大約有一半以上的都是很明顯的假貨仿品。

太原市工商局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中心副主任羅毅就此事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微信上的“奢侈品代購”,他們已經在關注,但截至目前,太原市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中心並沒有接到一起關於“微信代購”的投訴。羅毅分析,一方麵是因為微信是基於朋友社交的網絡工具,銷售方、購買方都是朋友,即使有一些糾紛也大多私下解決,不會公開。另一方麵,這種“代購”更多是一種“知假買假”的潛規則,即便產品有瑕疵,消費者也不會走申訴渠道。談到針對這樣的“代購”如何管理時,羅毅表示,代購的賣家涉嫌侵犯名品的知識產權和非法經營,如果有其貨品倉庫的話,工商局有義務進行查處,但如果僅是在微信上轉發照片,很難界定這一種行為,更有效的監管要從生產的源頭抓起

最後更新:2017-10-15 19:11:20

  上一篇:go 河南人注意!微信上這6件事做不得,有人做了前4種被判刑或拘留!
  下一篇:go 終於知道,微信為啥隻能“單刪好友”!>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