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49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扒一扒,微信居然有這麼多“渣到爆”的細節

1997年,“碼農”張小龍靠一己之力寫了Foxmail,但電郵軟件是免費的,當時連《人民日報》都在為碼農張小龍的生計感到擔憂。

時隔20年後,張小龍的名字在互聯網領域幾乎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更多的是因為一款足以彪炳互聯網史冊的產品——微信。

微信的光芒閃耀之處自然不必贅述,然而就是這樣一款頂尖的社交產品,設計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起來扒一扒微信涉及的幾個有意(mao)思(bing)的設計吧!

1.沒有搜索記錄AlanCooper在《AboutFace3交互設計精髓》中說:好的產品是有記憶的,如果值得用戶輸入,那麼也值得程序記住。在微信應用中,當用戶在微信搜索界麵中輸入關鍵詞完成搜索動作之後,再次進入搜索界麵,微信並沒有為用戶保存原有的關鍵詞搜索記錄。

雖然保持了頁麵的簡潔,但是對於用戶來說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設計。這樣的設計也直接造成了在搜索公眾號關鍵字出現不止一個搜索結果的時候,假設用戶關注一個公眾號後,進入關注公眾號界麵,如果要繼續關注剛才搜索到的其他的公眾號,那麼還需要用戶再搜索一次。

2.收藏的表情不能排序秩序意味著光明和安寧,意味著內在的自由和自我控製。同時,秩序也是一種自我進化。

在微信的表情選擇麵板中,收藏的表情按照雙行排列的方式多屏陳列。在收藏表情的管理界麵,隻能刪除表情,並沒有出現長按排序或者拖動排序任何一項關於排序的可用交互。

站在按用戶的使用場景角度和使用習慣的角度,用戶更期望常用的表情能夠按照使用頻率排序,把使用頻率較高的表情排在更加靠前的位置,以便在點選的時候減少選擇的時間成本,然而微信並沒有把這一項管理排序的權利交給用戶,不得不說這是微信設計的一處敗筆。

3.群內領紅包隻顯示昵稱社交是人類的一大樂趣,人類在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尋找默契、尋找共性以達到熟知的目的。

群體性是微信一大重要特征。在社交群體中去,姓名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橋梁的最直接的方式。為了方便交流和熟識,在群成員對於各自的群內昵稱進行改正後,領紅包時候微信竟然又自動顯示出了用戶在修改群內昵稱前的初始昵稱!

換句話說,就是在發紅包用戶在進入陌生環境後希望通過發送紅包認識快速認識群內新朋友的時候,即便是新朋友改掉了群內昵稱,但是你也不知道究竟是誰領取了你的紅包。認識便更是無從談起!

4.朋友圈評論和回複無序排列如果你去過日本,就一定會為日本家庭的整潔所驚歎,尤其是在廚房,日本人特別注意物品的歸納和分類。

在日本的大多數家庭都不會為廚房的淩亂而煩惱。好的設計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分類,用戶立刻就會陷入失去秩序的恐慌中。在微信的朋友圈的評論板塊中,假設有幾十個好友同時回複用戶發送的朋友圈,當消息累積到幾十甚至幾百條時,如果沒有按照朋友評論的順序進行回複,或者用戶中途離開了評論/回複頁麵,當再次進入時,用戶就會很容易忘記掉哪些朋友已經回複過了,哪些沒有回複過,如果再去從浩繁的消息中去尋找哪些消息沒有回複,對於用戶來說簡直是一種叨擾。

5.長評論不會被收起在交互七大設計定律中,奧卡姆剃刀定律無疑是最簡單易懂的一條,:“如無必要,勿增實體”。GilesColborne在《簡約至上》一書中則給予了我們更為明確的指示——隻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位置上顯示相應的功能。

但是在朋友圈裏回複自己或者朋友的發言,無論長短都不會被收起。於是,有人就利用這個小漏洞來打廣告或者惡意霸屏。

此時“不能隱藏”便顯然成為了幹擾用戶的另外一大困擾。這也違背了設計的另外一大原則:千萬不要讓你的設計幹擾用戶的思緒和使用。

6.好友點讚評論通知當你為你的好友的朋友圈分享點讚後,你和被點讚人的共同好友在給這條朋友圈點過讚的消息還會再給你通知一遍。

站在微信運營團隊的角度,雖然增加了用戶的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長,但是同樣也損傷了大批用戶的使用體驗,因為頻繁打擾用戶的設計決然不是好設計。

誠然,人最關心的總是自己,和自己相關的消息也不例外,但是如果凡人每祈禱一次,上帝就收到一條消息,相信上帝也會崩潰的。

最後更新:2017-10-08 06:41:36

  上一篇:go 深度:微信刪帖、封號行為的幾點思考
  下一篇:go 微信的又一騷包撩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