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3 返回首頁    go 人物


2016跨境出口簡報:出了哪些新平台與大賣家

TA的每日心情奮鬥
2017-2-20 12:01

簽到天數: 109 天

[LV.6]常住居民II

店鋪賣家論壇威望430 發消息

跨境出口的跑道特別長,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16年的跨境出口依然充滿了變數。對於外人而言,跨境出口一直很隱秘,因為平台和服務商從不公布詳細業務數據,賣家也極其低調。

毒眼商業是一名八年互聯網記者,聊了許多跨境出口企業後,根據個人了解的信息給2016年跨境出口做了簡要盤點。純屬個人判斷,僅供參考。

第一章:大平台穩中有變:亞馬遜勢頭最勐

1、第一梯隊沒新人,依然是eBay、速賣通、亞馬遜與wish。

速賣通、亞馬遜與wish經過兩三年的突圍戰,終於進入跨境出口電商平台第一梯隊。目前,超級大平台陣營整體穩定,暫時隻有eBay、wish、速賣通和亞馬遜四家。

2、亞馬遜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大平台。

自2015年以來,亞馬遜比eBay更加重視在服務設施上投入,比如為賣家提供FBA服務、航空貨運服務。並且,在踩準了工廠進入跨境電商的大潮上,亞馬遜動作也比對手eBay更迅速,直接把招商的重點放在工廠端。兩個狠招下來,亞馬遜可以為買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並且還保證了服務的質量。

據賣家反饋,eBay一開始在中國是擁有最多商家的平台,但現在這點比不上亞馬遜,估計亞馬遜占有了大半商家。

3、四家平台在不同的市場影響力不同。

現在還不不知道這4家平台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因為他們從沒公布中國賣家所貢獻的銷售數據。

可以知道的是,各家平台在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影響力,比如速賣通主打俄羅斯、中東等新興市場。eBay、亞馬遜與wish都主攻歐美市場,其中eBay在澳洲的市場份額很大,但亞馬遜在澳洲的市場份額很小。而在美國,亞馬遜比eBay的市場占有率要大一點,這跟亞馬遜在美國整體打法包括公關水平都有關。

總體來說,eBay的決策向來偏保守,資本市場也習慣用業績數據來衡量eBay的前景。相反,資本界不全是用業務數據衡量亞馬遜的價值,亞馬遜在決策和執行上更快更狠,因此賣家更看好亞馬遜的長遠發展。

第二章:新興的區域性平台不斷冒出

1、針對中東市場的B2C平台Jollychic:近三年GMV呈三級跳式增長。

Jollychic(公司名字簡稱執禦)以25歲至40歲的女性為目標客戶群,主營女性服飾類產品。2015年,Jollychic有員工200餘人,其中IT研發的人員有70餘人。2015年賣出了1000萬件商品,年銷售額為1億美元。據行業內估計,2016年Jollychic的GMV起碼有2億美金。

Jollychic拿過富安娜和另一家上市公司定投的5000萬元投資(富安娜擬2250萬獲浙江執禦5%股份)。Jollychic超過40%商品是提前采購入庫,滯銷率僅為0.08%,據說是因為創始人特別重視數據化運營的結果,上述融資也主要被投入到研發領域。

2016年,Jollychic共有500員工,其中買手團隊有90多人,客服有近百人外籍人員,大概有1000家供應商,每天上新500個款式。APP用戶量達1000萬,銷售額的95%來自中東地區。

Jollychic的興起,帶動了杭州當地服裝企業出口。其中,杭州新德集團是一家擁有十幾年傳統外貿經驗的製衣企業,從2015年年初開始成為執禦的供應商起,2016年已從Jollychic平台上共接到超過千萬元人民幣的訂單。

但,Jollychic在中東市場依然不能說地位穩固,競爭對手還有本土電商平台Cobone、noon、Wadi、Mumzworld和Namshi。在阿拉伯地區,Souqd的影響力最大,總融資額已達3.9億美元,月訪問量超4500萬,平台商家數7萬多,員工數量近1.2萬。2015年,其年銷售額達到750億美元。亞馬遜曾多次約談Souqd,最近終於定下收購其100%的股權,意欲用收購的方式快速打入中東市場。

2、東南亞本土電商平台lazada與Shopee發展勢頭迅勐,國際平台隻能做配角。

?Lazada被阿裏收購後,快速引入天貓平台上的中國品牌商。

Lazada成立於2012年3月,目前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台。最初它是一家自營模式的電商平台,2013年開始兼做開放平台,歡迎小商家和零售商入駐,並且在物流與支付上做重度投資。目前,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市場占有率均列第一。

在被阿裏巴巴收購前夕,Lazada公開過一年GMV達到13億美金,日訪客流量達400萬。2016年4月份,Lazada被阿裏巴巴差不多以10美金收購,lazada進入阿裏財報後,剛好阿裏出口零售數據翻倍,以此判斷2016年lazada跟速賣通的體量可能相當。

被阿裏收購後,Lazada迅速與中國品牌對接,華為手機、森馬服飾、駱駝服飾、QCY藍牙耳機、小狗電器以及Bluedio藍弦等品牌入駐Lazada,其中駱駝披露在Lazada上架了2000到3000個SKU,不到半年時間月銷售達10萬美元。

Lazada也催生了一批新興賣家,比如藍弦電商拓展東南亞市場,主要采用的電商平台為Lazada。他從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籌備進入東南亞市場,現在藍弦在Lazada的SKU數量大概50個,從入駐到現在藍弦已經獲得20倍的增長。

?泛東南亞移動電商Shopee第一年GMV達18億美元,幾乎蓋過Lazada。

Shopee App於2015年6月正式上線,采用移動+社交+P2P模式,且解決Carousell、Gumtree等同類平台不能支付、不負責物流等痛點。陸續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台灣七大市場。

shopee的母公司是東南亞最大的互聯網公司Garena,主營業務是做遊戲社交,騰訊是Garena早期的投資者,也是shopee的投資方之一。

Shopee為了快速占領市場,與淘寶早期對付eBay一樣,對賣家采取免傭金模式,第一年年化GMV達到18億美元,迅速成為東南亞第一大C2C平台。2017年3月份Shopee公布,年化GMV已達到25億美元,下載用戶超過3000萬,計劃開啟收費模式。

倒是Lazada被阿裏巴巴收購後再沒公布業務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東南亞市場,eBay與亞馬遜等國際平台早期無暇顧及,現在也無力與本土電商抗衡,預計東南亞本土電商平台會唱主角,後麵主要是Shopee與Lazada的較量。

?針對拉美市場的linio和mercrolibre:中國賣家還很難進入。

linio和mercrolibre,都是拉美本土平台,其中linio是拉美市場份額占有率最大的B2C電商。自2012年成立以來,其交易量增速連續三年超過150%。共融資4次,總融資額將達2.64億美元

目前隻有Linio在中國招商,他們的跨境電商銷售額2015年下半年增長了四倍,假日季中68%的跨境銷售由亞洲地區賣家貢獻。

據linio反饋說,拉美當地製造業落後,對“物美價廉”的中國賣家非常依賴。linio在華招商一年多,400多個中國賣家貢獻了70%多的SKU數量。然而,問題在於,中國賣家習慣出口英語國家,根本不懂西班牙語,很多SKU的商品詳情頁還是英語。

目前,平台上共擁有27000名賣家,出售商品SUK超過600萬,涵蓋60大類,最大的市場是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對於中國賣家來說,想要進入拉美市場,物流與語言都是問題,暫時在拉美市場撈金也不易。

④東非最大的電商平台kilimall:一天才幾百單。

非洲市場不好做,和拉美市場一樣,最難解決是物流與支付。拿物流來說,非洲很多人的住址沒有門牌號,快遞根本送不到。

Kilimall是中國人在非洲當地做的平台,商業模式與京東+開放平台類似,也是通過自建倉儲配送,接受商家入駐,目前平台已擁有幾千名賣家。

2016年12月份的數據,Kilimall在非洲三個國家設有辦公室,輻射周邊近10個國家,明年的目標是覆蓋20個國家。目前業務主要在東非地區,接下來將進入西非區域。

第三章:物流依然停留在價格戰層麵,拿到資源的新企業也能迅速賺錢。

1、物流最大的服務商還是中國郵政,他們把80%的跨境小包送出海。

在出口電商旺季期間,中國郵政全國單日出口小包量已超過1000萬件。2015年,中郵渠道占了中國跨境出口小包80%以上的份額,已經是跨境賣家輕小件出口的主流渠道。

在操作模式上,中國郵政不全是直營,在各個區域招攬了代理商(類似國內物流行業的加盟商),代理商代理中郵的產品賺差價。在定價上,中國郵政在不同地域的定價不一樣。

2015年,中郵平均每天的出口小包數量僅有300萬。從數字上看,2016年中郵旺季比去年日常包裹量翻了好幾倍。

2、DHL也是比較大的物流服務商,2015年在中國大概運了5000萬個包裹出海。

3、物流服務商很多,也很雜。除了超級大公司外,還有一些創業新興公司。

體量比較大如順豐燕文,2015年大概接了2億個包裹;專做優質路線如歐速通,2015年大概有40噸的運貨量。

有的物流公司說自己做專線,比如遞四方、順豐燕文,做的就是點對點物流。但這些專線物流也會代理中郵包裹,還兼做海外倉。因此,不管是不是專線,必然兼做其他物流服務或者代理中郵產品,不然分揀中心成本過高。

4、在出口包裹高峰期,物流延時是常態,服務提升空間大。

旺季時,消費者收貨普遍會比淡季慢3到5天。導致延時的環節很多,主要有包裹處理、上航、清關和派送等。另外,航空資源也比較緊缺,在運力吃緊的情況下,旺季期間航空倉位價格漲幅高達50%。

跨境物流的最大痛點在於落地配,因為海外不像中國有成規模的物流大軍,這是影響配送效率與成本的關鍵節點。

5、中小物流服務商持續在增加。

對於跨境物流企業來說,人工、分揀中心和買倉位,是比較大的成本。

目前,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價格,隻要收費便宜就能拿到單子。降低價格有幾個方法,一是收貨量大,對外的議價空間大,二是拿下折扣高的資源,如落地配的物流商,或者航空資源,那就能節約不少成本。因此,隻要找到資源,新出來的物流企業一樣能活得好。

第四章:倉儲競爭雜亂而又門檻低,值得投資的企業極少。

和國內快遞行業不同的是,跨境出口的物流與倉儲是分開的,海外倉的進入門檻低,拿塊便宜的地,請幾個工人,就可以開始幹了。

所以,如果投資海外倉不太靠譜,甚至有的海外倉不過就是一個學生租的房子。有個俄羅斯叫“旺集海外倉”值得關注,是中國人在俄羅斯當地創立的,打的是智能倉儲概念,已經融資而且運營也比較良性。

第五章:支付巨頭難撬動,留給新工具長大的機會較小。

現在市場占有率排在前三的分別是paypal、payoneer與worldfirst。支付領域都是巨頭在玩,新企業很難擠入。但是,如果回款快、扣點低,有交易平台願意推薦的話,依然有賣家嚐試使用新支付工具,譬如新起來的支付工具PingPong也被賣家經常使用。

PingPong成立於2015年6月,是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試區的一家專業從事亞馬遜收款的金融服務公司。比較聰明的是,PingPong借助Wish的崛起,成為Wish官方收款渠道,把費率定到低至1%的PingPong,也迅速獲得中國賣家認可。

前兩年,國內企業也在爭拿跨境支付牌照,包括匯付天下、錢寶科技、環訊支付、快錢、拉卡拉等多家支付企業已獲取跨境外匯支付牌照。但他們不一定做TOC,也可能是做跨境B2B支付、OEM廠家海外收款等服務。

第六章:賣家開始出現兩極分化

一、體量:中型賣家在增多,新三板這兩年迎來多家跨境出口賣家。

1、一年上百億美金的超級賣家,暫時還沒聽說。依靠收購快速做大盤子的環球易購,據說2016年要衝刺百億美金目標,但失敗了,最後大概做了80億。

2、浩方、有棵樹、傲基、Anker、愛淘城這幾個算是中型賣家,年銷售額在十億到三十億之間。浩方還未上市,有棵樹、愛淘城、傲基和Anker均在新三板上市了,他們都有快速把數據做好看的想法。

圖:傲基2016年財報

3、通拓和棒骨這兩個賣家實力也很不錯,福建的縱騰據說一天也有幾萬單,這些還未上市的大賣家也值得關注。3月17日,傳出通拓被華鼎股份100%收購,另外兩家公司基本無信息披露。

二、中大型賣家的變化

1、開始品牌化

和淘寶早期的地攤賣家一樣,一旦規模做大後,賣家就開始琢磨利潤更高的品牌化之路。譬如Anker的母公司,在2016年中旬就開發了新品牌Eufy,主要鎖定女性群體,用平民化的價格來切入智能家居。

而從工廠起家的賣家,有的一開始就有品牌意識,譬如專注做掃地機器人近10年的ILIFE,他們2016年進駐亞馬遜平台,一年的時間團隊從3人發展到100多人,也殺入了亞馬遜美國站“掃地機器人”類目前三名。

平台也在為賣家品牌化保駕護航,就連以賣仿品起家的速賣通,去年也開始出台政策,規定部分品類上線商品必須商標化。

2、兼做服務

跨境出口電商躺著賺錢的時代過去了,現在出口海外的銷售競爭壓力很大,打造爆款也尤為艱難。這個節點上,若想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有的賣家是通過收購,有的賣家則是通過開展新業務。

其中,有的賣家從買賣業務拓展到服務領域,就和韓都衣舍也開始做代運營業務一樣,跨境出口賣家也會做服務。服務的項目多種多樣,有的是提供ERP服務(比如馬幫ERP就是一個年銷售過億的大賣家開發的),有的提供營銷、倉儲物流、供應鏈等服務。上述賣家浩方在跨境出口增速放緩的時候,就開始向綜合服務商轉型。

3、從線上渠道走入線下渠道

多渠道運營,早已是中大型賣家的選擇,但之前都是在線上,現在有的賣家開始用自主品牌進入海外線下渠道。比如Anker用自主品牌先後入駐了沃爾瑪、美國連鎖超市Staples、法國宜家家居、日本電信運營商KDDI和SoftbankC S線下門店、百思買等線下賣場。

4、國內品牌也加入了出口大戰

從2012年之後,許多天貓暢銷品牌的增長就十分有限了,他們開始把渠道拓展到海外,或者投資出口渠道,比如小狗電器就賣到了東南亞、歐美。

5、出口賣家也做起了進口業務

這幾年跨境進口行情火熱,有供應鏈實力的出口電商也做起了進口業務,有的是做批發,有的是做零售。比如有棵樹就做起了海淘批發業務。

三、小賣家的痛點

1、好貨難求

找貨對小賣家來說是最難的,一是淘不到好貨,二是供應商給他們發貨的速度慢。與大賣家相比,作為小賣家,本身沒有精力時間去跑廠家找產品,所以1688成了他們出口小賣最常用的貨源渠道。

除此之外,一些倉儲物流服務商、大賣家、ERP也為中小賣家提供了分銷服務。其中,能提供及時、優質的供應鏈服務的企業,就能收割中小賣家的心。

2、旺季時資金依然緊張

訂單勐增時,中小賣家除了找不到好貨外,資金鏈也會緊張,因此他們會接受一些大賣家的投資。不過,這個問題不是新問題,過去平台商也給中小賣家提供了金融服務。

3、部分平台的遊戲規則更有利於工廠與品牌

工廠與品牌商,有著更強的供應鏈實力,一旦掌握了跨境出口的運營方法,勢必會碾壓小賣家的增長空間。

舉個例子,百事泰就是一家從工廠轉型跨境電商的企業,在2015年,這家M2C企業總營收已高達1.59億元,同比上升151.45%,基本占了亞馬遜該品類全年增長的大半。

在這種背景下,平台商都想引入工廠與品牌商,最值得看的就是亞馬遜上線的全球開店“製造+”項目,速賣通也在跟進這一做法,將在大部分跨境電商熱銷類目實現“商標化”。


最後更新:2017-11-01 02:08:27

  上一篇:go 章澤天:和劉強東分工明確 京東以外我說了算
  下一篇:go 德國馬牌將向京東直供產品 部分新品已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