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
人物
管濤:沒有最優匯率選擇 匯改是係統工程
“我們不知道如果再出現極端的市場情況,無論是國內經濟還是外部市場出現動蕩,會對國內外匯市場的預期帶來什麼影響,即便我們要改革,恐怕也要提前對可能出現壞的情況有所準備。”“2017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品鑒會”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在談及匯率改革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人民幣匯率專家之一,管濤自2010年至今,陸續出版了他的書籍作品——“匯率三部曲”:《中國先機》、《匯率的本質》,以及今年最新的《匯率的博弈》,該書被評選為第一財經“年度金融書籍”。
管濤現場分享了《匯率的博弈》的核心觀點:一是沒有無痛、最優的匯率選擇。 二是“功夫在詩外”,匯改是係統工程,不能就匯率談匯率。
沒有最優匯率選擇
關於“什麼是最優的匯率選擇”,管濤表示,國際上的共識無論是“固定匯率”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都是有利有弊的,沒有一種匯率製度適合所有國家,這是基本共識。
管濤認為,對於政府而言,做任何政策選擇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做了這個選擇就等於放棄其他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所以政府無論怎麼做都有可能被市場批評,所以政府做好挨罵的準備,要有足夠的定力堅持既定的方向。反之,政府做任何政策選擇,每個選擇都可能有它的弱點,市場也要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有所準備,做好預案,應付不測之需。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並沒有如年初市場所預期的會一度跌破7,反而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升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讀書品鑒會上給出了具體的解釋,他表示,今年以來,外匯市場運行的比較平穩,一方麵,基本麵主要是體現了內外部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變化;第二,經濟基本麵,全球經濟延續複蘇態勢,貿易回穩增長,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下降,外匯市場比較穩定。第三,從政策層麵而言,人民銀行、外匯局多策並行、綜合施策。
管濤讚同上述觀點,並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了匯率中間階段存在的不足”。在他看來,此前通過公布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定價機製解決了匯率中間階段市場透明度的問題,而今年通過人民幣升值解決了匯率政策公信力問題。
“什麼叫公信力?就是要讓相信政策的人不能虧錢,最好讓他賺錢,不信的人最好讓他們虧錢。正是因為人民幣升值讓做空、看空人民幣的人虧錢,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人民幣不會貶值,甚至加入到做多人民幣的行列。這是一個政策和市場的關係。很好的解決了有管理浮動的中間階段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問題。”管濤表示。
匯率改革是係統工程
那麼,對於下一階段的匯改,管濤認為,對於決策者而言,提供的建議裏麵可能存在哪些風險,出現問題怎麼辦?對此,要有預案。這樣才能夠讓決策者根據優先政策目標排序選擇方案,對於他所選擇的方案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有所準備,以保證匯率平穩的過渡,而不是簡單的說這個方案就是最好的,出現問題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是風險可控的,經曆了匯改以後這個結論很難讓人信服。
所謂“功夫還在詩外”,匯率改革是係統工程,匯率改革不能就匯率談匯率。管濤表示,匯率改革需要加快貨幣轉型,這樣才能充分享受匯率浮動帶來的好處,加強金融監管,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的管理製度,提高金融的穩健性,金融穩定、金融體係健康是減少匯率轉型風險重要的工作。
管濤舉例稱,1992年,盡管歐洲貨幣危機、英鎊大幅貶值並退出歐洲匯率機製,但是並沒有從貨幣危機演變成債務危機進而演變成銀行業危機,英國的金融監管還是比較到位的,金融體係是健康的。“匯率改革一個很重要的配套措施、重要的突破口,是完善外匯市場體製機製,這是今年7月份全球金融工作會議裏深化金融改革中的一項工作,完善外匯市場體製機製,隻有一個有深度、廣度、流動性和效率的流動市場才會有真正市場化的匯率,否則這個市場就不可能擺脫央行這支拐杖。”管濤強調。
管濤認為,在匯改方麵,今年做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是重新樹立了政府在外匯市場的信譽,讓大家對政府有了信心。在目前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是有可能雙向浮動的,而且浮動以後有利於促進外匯需求基本平衡,有利於外匯市場分化,也是為下一步匯率市場化改革打開了時間窗口。在管濤看來,今年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美元太弱,“地利”就是我們經濟韌性很強,“人和”就是我們外匯管理效果比較好。“我們不知道如果再出現極端的市場情況,無論是國內經濟還是外部市場出現動蕩,會對國內外匯市場的預期帶來什麼影響,即便我們要改革,恐怕也要提前對可能出現壞的情況有所準備。”他稱,匯率改革沒有什麼所謂最佳的時機,隻有做好預案,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準備應付不時之需。
最後更新:2017-12-03 1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