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人物
10月份大宗交易市場簡析:臨近年終 機構投資者調倉忙
減持新規實施以來,A股大宗交易市場連續3個月成交規模降低,但經曆了9月份難得的交易規模放大後,10月份受“國慶”長假和三季報時間窗口的影響,月內大宗交易活躍度也再度降低,成交金額環比9月份出現了50.19%的急速縮減。
月成交規模環比驟減
據數據統計,10月份有436家A股公司發生大宗交易858次,累計成交22.94億股,月成交總金額263.4億元,無論發生大宗交易的公司家數、交易次數、還是成交規模都較9月份明顯降低(9月份480家A股公司發生大宗交易1323次,累計成交45.15億股,月成交總金額528.83億元).
從月內的交易日看,10月份受“國慶”長假的影響,月內僅有17個交易日,而9月份有21個交易日。不過,統計日均成交金額,9月份約為25.18億元,10月份則僅有15.49億元,成交熱情出現了十分明顯的降低。當然,10月份大宗交易冷清與恰逢A股三季報時間窗口也有直接關係,財報披露的“敏感期”,大股東的減持行動也通常會有所收斂。而從個股的交易情況看,和9月份海康威視、分眾傳媒、廣汽集團等多家公司成交金額在10億元以上不同,10月份僅有巨人網絡大宗交易累計成交超過了10億元,10月13日、16日、19日,3個交易日公司發生的4筆交易合計成交3235.36萬股,成交金額13.05億元,3筆賣方為機構專用席位,僅10月16日發生的2筆交易,機構專用席位即拋售了公司11.36億元的股份,而受此影響,公司股價也連續4天收出陰跌走勢。
機構博弈氛圍加重
進入四季度以來,市場博弈氛圍加重,這在個股大宗交易情況上也同樣有所反映。觀10月份,兩市858筆大宗交易中,機構專用席位出現在了138筆交易的買方營業部,同時,也有201筆交易的賣方席位也出現了機構的身影。在機構通過大宗交易平台買入的個股中,傳媒、醫藥生物類行業公司相對數量較多,而機構賣出的個股中,則不乏電子、家用電器等今年以來牛氣衝天的公司,年終之際,機構在大宗交易上排陣布局,其中不乏兵行險招的博弈之舉。
以京東方A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月內公司共發生了8筆大宗交易,其中7筆的賣方席位為機構專用席位,機構累計賣出金額5304.98萬元。京東方A是近期A股市場上的績優牛股,隨著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改善,今年前三個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694.08億元、64.76億元,同比增長51.41%和4503.51%。而隨著業績的快速增長,公司股價也表現不俗,9月26日至10月31日,僅21個交易日累計漲幅即實現了55.89%。近期,公司還迎來了興業證券、北京神農投資等多家機構的聯合調研。
外資躁動 QFII席位異動頻頻
除了傳統機構專用席位的買賣,月內,外資在A股似乎也又有新動作。10月11日,大宗交易平台共發生了78筆交易,其中32筆來自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營業部,涉及A股26隻,共耗資2.84億元。這家營業部的“身份”,曆來被外界看作是QFII的大本營。統計曆史數據發現,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營業部今年上半年曾多次出現在大宗交易的榜單中,主要以調倉、增倉為主,單日的交易筆數多為個位數。但進入下半年以來,10月11日則是其首次出現在大宗交易榜單中,且買入力度較大。而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營業部上次大規模掃貨A股時,還是早在2014年7月份,7月9日、10日、14日出現在買方營業部的交易筆數分別為50筆、50筆、44筆。而2014年下半年正是上輪牛市行情發動初期,當時滬指點位還在2000點附近,但在一年後,滬指便突破了5000點。
從曆史數據來看,海外資金依然顯著低配中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增長可能已經擺脫之前持續下滑的特征,海外投資者需要或者正在逐步糾正對中國極低的配置,這將有利於中國資產的繼續重估。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營業部是較為知名的QFII聚集地,如此大的動作大概率是QFII正在建倉或加倉,但也不排除是QFII自身的倒倉行為。具體來看,QFII青睞的這些股票主要分布於銀行、保險、券商板塊,也有不少中字頭的大藍籌股,如號稱“液體黃金”的貴州茅台,特性基本都是屬於今年漲勢良好的“漂亮50”股,符合了外資一貫喜歡價值藍籌的投資思路。
(原標題:臨近年終機構投資者調倉忙——10月份大宗交易市場簡析)
最後更新:2017-11-05 06: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