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31 返回首页    go 人物


微信时代,怎么和父母交流?

想要把自己关注的推荐给更多人看,欢迎一起来荐读!记得,加上推荐理由。

本文转自:WeDig

明天是重阳节。提起“重阳”,虽然你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王维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明天另一个你应该想起的人或许是父母。

父母,这个你人生中最早出现的英雄,常常出现在你小学作文中、却一直在你背后的人,你却一直读不懂他们。

进入了微信时代,我们和父母的沟通貌似变得更频繁,他们好像慢慢地和我们变得平等。我们在微信上对待父母的方式多是三言两语,或“走心”或“尬聊”;父母好像也一直没有放弃进入我们的世界,尽管这段过程有点艰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

我们和父母的微信对话,画风多是这样:

和父母的聊天都是汇报公务式,没有什么儿女情长。

和老爸平时聊天,总离不开“吃”这个话题。

一边管着我不乱花钱,但一边又忍不住给我多塞点钱。

老头退休了之后有了自己的爱好,虽然审美让我暴汗无比,但是他找到自己乐呵的事情我也挺高兴的。

你是父母的微信好友吗?

与QQ时代不同,微信已经不仅仅是聊天工具,而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亲子交流,也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据Facebook大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基于社交媒体和子女交流。

(图:Facebook上父母和子女互为好友的比例——年龄曲线图)

那父母和子女一般是谁先加对方为好友呢?多数情况下还是子女先伸出橄榄枝。但是,当子女进入青春期后,邀请父母为好友就变少了。而过了四十,中年子女又会把父母重新纳入自己的朋友圈。

中国人在微信上添加父母为好友,同样是这种情况。年龄变化的弧形曲线,反映了子女在青春期前,家庭边界还没有完全形成,依赖父母的帮助去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进入青春期后,子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追求和父母的距离感,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选择依靠自我力量获得价值判断、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的独立个体。而人过中年,事业有成,脚步放慢,生活的体悟开始由繁至简。在清晰的意识到“自我感”存在之后,子女回归家庭,愿意与父母唠唠家常。

谁先开始聊天对话呢?数据显示,女儿更愿意和父母对话,也愿意给父母点赞。而儿子的沟通方式却更被动,父母找他们聊天的次数更多。

(图:Facebook上子女主动和父母沟通比例图)

而当子女成家立业之后,父母更愿意主动找子女交流。从“情感依赖”的角度来看,父母年纪大了,社会关系却在缩减,对子女的情感依赖逐渐增强;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在媒介技术使用能力和社会信息接触面上,年轻人可能都更强些,子女就成为老年父母“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图:Facebook上父母主动与子女交流比例图)

有趣的是,地理距离拉大被证明与亲子线上交流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你远在国外,还是住在父母隔壁,你和父母线上聊天的频率并没什么差别。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住的近,线上交流很多已经被面对面交流替代。而如果子女远在千里,父母的存在感又会很低,子女联系父母就没有很强的生活必要性了,更多的只是简单的问候。

(图:子女和父母间的地理距离曲线图——按子女的性别和年龄)

(图:子女和父母间距离和线上交流关系图——其实真的没关系)

社交媒体的繁荣,掩饰了两代人交流的鸿沟

即时方便的社交媒体,有没有改善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呢?

据美国堪萨斯大学Jennifer Schon助理教授研究显示,当使用多种社交媒体亲子交流时,子女会感到更开心、更满足,亲情联系也得到很大改善。大多数“90后”“00后”也钟情于短消息,比如“我想你了”、“晚安”等。

而父母的满足感有没有提高呢?即时信息让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和子女很快的取得联系,但是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满意程度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父母们在亲子关系自感握有“长幼有序”的特权,因而在对话中也保持成熟的一面。面对子女的信息攻势,习惯的回复多是“知道了”,“好”等寥寥几字。

对于父母而言,微信这类短消息只是传达信息的辅助工具,而真正安心的是听到子女的声音,经常和子女共处。所以说,觉得社交媒体能够改善亲子关系,只是青年人的一厢情愿,在父母那里还是行不通。

芝加哥大学的John Cacioppo教授在2008年将Facebook和线下面对面的亲子互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父母和子女在线下面对面互动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孤独;线下互动的比例越低,孤独感越强。但是Cacioppo教授认为,这不能说明喜欢线上沟通的家庭亲子关系就更糟糕。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你用什么工具在与父母对话,而是他是否扩大了你的线下和父母互动的比例。

数一数,在你和父母互相成为微信好友之后,回家的次数有没有变多?我打赌,数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比你以为的还要少。

如何飞越深深的代沟?

其实,弥合代沟要建立在有沟通意愿的基础上。改善两代人的关系虽然每个人都关注,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愿意为此付出、遇到挫折也继续尝试的人却非常少。原本有的心理距离、沟通的意愿、自私心理和微信作为即时通信的局限,让我们缺乏和父母深层次的交流。

微信有可能是没营养的对话延伸,也可以是弥补了时空距离的关怀深化。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增加沟通的数量,而是提高对话的质量。

弥合代沟,最终还是要回到线下生活。这里为你提出几个和父母微信上沟通的小建议:

如果你是父母:在和子女微信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居高临下,或者是发表长篇大论。要学会接收子女的信息。每个独立的青少年和成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接受方式,所以在沟通时要特别注意方法,不要将教导转化为指责,特别需要警惕“翻旧账”的行为。

如果你是子女:只是和父母发微信,不能替代声音和线下面对面互动。告诉自己,父母给自己发微信是因为太爱你了,希望能从你身上获得更多的亲情。可以尝试设定固定的时间和父母面对面沟通或者是打电话,但是一定要注意是少量多次,学会相互尊重你和父母的边界。

所以,微信只是术,社会学家要解决的是人之本。目前看来,微信这个术分化了两类人:原本紧密的一代人会更紧密,原本疏离的却未必因为微信而走近。

(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生 姜楠)

最后更新:2017-10-27 22:44:17

  上一篇:go 喜欢你的人,微信上都有这几个特点!
  下一篇:go 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你再也没理由说你记性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