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09 返回首頁    go 人物


證監會整肅突擊保殼 欲優化A股退市製度

2015、2016年連續虧損的*ST昌魚(600275.SH)日前公告稱,擬將控股子公司鄂州大鵬畜禽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大鵬畜禽”)99.9%股權,以1.0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霍爾果斯融達信息谘詢有限公司。轉讓完成後,*ST昌魚將獲得投資溢價收益4293萬元。

常年遊走在退市邊緣的*ST昌魚為保殼而突擊出售資產的做法並非首次,而這樣的上市公司也遠不止*ST昌魚一家。每逢年末,一些上市公司便使出全身解數,通過重組、變賣資產、會計調整等花樣百出的方式調節利潤,有些交易甚至還涉及關聯交易,這也讓交易的真實性打上了一個問號。而交易目的則大多為規避戴帽(ST)或保殼續命。

證監會已注意到上述問題,發言人常德鵬日前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強化對上市公司年末突擊進行利潤調節行為的監管力度。此外,交易所正在研究完善退市財務類指標,優化退市製度,促進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充分發揮好資本市場的功能。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監管層的表態可能是為了完善退市製度,“對於年末進行利潤突擊調節的上市公司現在要加大業績調節成本,還原上市公司真實財務情況,這些將為後續進一步探討完善退市製度打下基礎”。

多方業內人士認為,應從三點突破解決“退市難”:打開IPO大門、堵住殼資源買賣、取消暫停上市等緩衝環節。

利潤調節方式花樣百出

為了規避戴帽或保殼續命,上市公司的業績調整“大法”可謂五花八門,一石數鳥的資產甩賣、會計調整扮靚業績等在A股早已司空見慣,*ST昌魚、海虹控股(000503.SZ)等多家公司均有此嫌疑。

自從上市後,*ST昌魚多次遊走在退市、扭虧的邊緣。數據顯示,2004年,該公司淨虧損6200餘萬元,2006年到2007年,又連續兩年虧損,徘徊在退市邊緣。此後,到了2012年、2013年,該公司淨利潤再次為-512萬元、-3906萬元,可2014年卻突然實現淨利潤576萬元,隨後的2015年、2016年再次出現虧損。

巧合的是,該公司2014年實現盈利的方式與日前的公告如出一轍,同樣是出售資產。2014年12月,該公司將全資子公司三山湖漁業開發有限公司、鄂州市武昌魚出口基地漁業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北京華普馨園置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普馨園”),從中獲利約3100萬元,從而扭虧為盈,避免了暫停上市的命運。

不少上市公司出售資產扭虧,都是通過關聯交易實現,*ST昌魚2014年出售資產亦是如此。根據當時披露,華普馨園的實際控製人翦英海,同時也是*ST昌魚的實際控製人。此外,*ST沈機(000410.SZ)、*ST萬裏當前出售資產的接盤方,均是相關公司關聯方。這一定程度上也讓交易真實性存疑。

與*ST昌魚一樣,*ST沈機出售資產,不僅是為了保殼,還試圖實現甩包袱的目的。*ST沈機10月28日公告稱,將所持子公司中捷機床、進出口公司、加拿大公司等三家公司100%股權,以及所屬分支機構機床一廠等全部資產、負債出售給沈機集團,而交易作價僅為1元。

2015年、2016年持續虧損的情況下,*ST沈機今年前三季度虧損幅度還在擴大。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ST沈機淨利潤虧損額為7.82億元,扣非後虧損7.85億元。而前兩個年度,該公司分別巨虧6.4億元、14億元。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累計虧損已高達28.3億元。

在此背景下,擬出售資產已成為*ST沈機的沉重負擔。數據顯示,上述擬轉讓資產評估值約為70億元,總負債評估值則為71億元,處於資不抵債狀態。

除了ST公司,其他上市公司也通過出售資產調節利潤,因控股股東“仲裁式”賣殼,廣受市場關注的同洲電子(002052.SZ)就是如此。2014年、2016年,同洲電子巨虧4.16億元、6.1億元,2017年前三個季度,亦虧損2836萬元,隻有2015年盈利6713萬元。

2014年虧損之後,同洲電子就不斷甩賣資產。2015年12月,該公司將持有的泰鬥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同洲信息港有限公司9.0243%、51%股份轉讓,交易作價2050萬元、2900萬元。2017年4月,該公司又以1.5億元的價格,轉讓共青城獵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7.05%股權。根據披露信息,前兩個被甩賣的資產在2015年前11個月、2014年均處於虧損狀態。

用會計手段調整業績,使得財務報表部分數據“看起來很美”,這個招數在上市公司內部並不少見,但因此重新追溯調整後便出現業績大幅縮水。

“有序進退”常態化

日前有跡象表明,對於上市公司年尾突擊調節利潤的行為,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強化。

“上市公司年末突擊進行利潤調節,會導致企業財務報告無法真實、完整地反映公司報告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常德鵬日前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如果上市公司利用缺乏商業實質的資產出售、突擊性債務重組等特定交易製造利潤,通過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人為價值量調整等方式操縱利潤,甚至配合二級市場炒作,會嚴重損害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常德鵬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真實完整、客觀公允的財務信息是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重要基礎;上市公司應充分認識依法合規披露財務信息、提高財務報告質量的重要意義,切實履行依法合規進行財務信息披露的義務,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及資本市場財務信息披露規則的相關規定,建立健全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製製度,確保財務報告真實、完整地反映公司報告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一位資深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監管層的表態可能是基於完善退市製度的角度去考慮,對於年末進行利潤突擊調節的上市公司現在要加大業績調節成本,還原上市公司真實財務情況,這些將為後續進一步探討完善退市製度打下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退市製度一旦優化,那些常年依靠財技等手段僥幸逃過戴帽、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的績差股今後多數將現出原形。

以高度依賴年末業績“保命”的ST類股票為例,每到年尾,為了避免退市,*ST和ST股都會各顯身手,通過重組、變賣資產、會計調整等方式扭虧為盈,而市場投資者也押注博弈“烏雞變鳳凰”。以概念板塊中的ST概念指數行情看,2016年末至2017年一季度前,該概念指數有一輪上漲行情,但此後便一路走向下坡行情,並震蕩盤整。

常德鵬表示,交易所將聚焦上市公司年末突擊進行利潤調節行為,加大“刨根問底”式問詢力度,強化與二級市場交易核查的監管聯動;證監局將視情況開展現場檢查,發現違法違規情況,依規采取行政監管措施,達到立案標準的,堅決啟動立案稽查程序。

證監會近4年每年都會發布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其中2015年度和2016年度的報告均分析指出,部分上市公司在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內部控製規範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向市場傳遞這些方麵的監管標準,引導上市公司切實提高財務信息披露質量,並按有關監管安排處理存在違反會計準則和內控規範要求的上市公司;針對會計準則具體規範不明確、實務中存在爭議的問題,加強調研,推動準則製定部門製定指引。

事實上,監管層已多次強調要推進退市製度常態化。在7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係統年中監管工作座談會上,證監會公布下半年工作要點,退市改革成為一大具體落點,下一步要完善退市製度,加大退市力度。

上述基金經理表示,未來退市的口子應該會放大,目前監管層正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未來對業績造假等方麵的懲治力度會加大,從而做到“有序進退”常態化。

(原標題:證監會整肅突擊保殼,欲優化A股退市製度)

最後更新:2017-11-12 23:33:56

  上一篇:go 新三板公布百家券商10月成績單 負麵記錄數持續下降
  下一篇:go 2016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下降 國企風險連降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