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人物
央行主管媒體:央行MLF如期超額續做 削峰填穀思路不變
11月3日,央行開展4040億元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持平於3.2%,對衝當日到期的2070億元一年期MLF,當日釋放1970億元中長期資金。
考慮到11月12日將有665億元6個月期MLF到期,11月16日將有1225億元一年期MLF到期,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表示,央行此次提前超額續做,將通過MLF在11月份淨投放80億元中長期流動性,在保持中性平穩、削峰填穀的操作思路下維穩資金麵。
事實上,自8月份以來,央行MLF投放在操作層麵均為提前超額投放,但投放額度略有差異。8月份以來,央行通過MLF續做向市場分別投放1120億元、150億元、585億元中長期資金。相比之下,11月份,央行MLF操作雖然依然維持提前超額續做,但是淨投放中長期資金量僅有80億元,淨投放量相比前3個月顯著減少。而這一投放量與今年7月份水平相當,為年內次低,7月份MLF到期3600億元,投放3575億元,當月淨投放25億元。
明明稱,長期資金淨投放量的縮水與央行近期創設63天期逆回購操作有關。
10月27日,央行首次開展63天期逆回購操作向市場投放中期流動性,保證年底流動性水平的中性平穩。10月底以來,央行持續開展63天期逆回購操作累計投放2600億元,而傳統1個月以內期限逆回購操作均為淨回籠,MLF操作淨投放縮水。明明稱,進行63天期逆回購操作,更多的可能是對原有流動性投放工具組合的替代,不代表央行貨幣政策取向的轉變。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表示,63天期逆回購品種是對逆回購工具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曆史上逆回購期限最長是28天,而63天期逆回購較此前的回購品種期限延長,彌補了現在回購品種和MLF之間的期限不足,使央行流動性調控期限更加平滑,更有利於根據市場情況對症下藥。
豐富流動性管理工具是央行結合國內經濟金融環境持續努力探索的方向。今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出,公開市場操作會增強投放和回籠操作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央行將研究和豐富逆回購期限品種。
金融去杠杆政策推行以來,央行多運用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購進行滾動操作。陳冀表示,在此過程中,往往由於期限相對較短,到期時點密集分布,市場難免不受到影響。增加63天期限的品種,可以降低公開市場操作頻率,既有助於平抑市場波動、穩定資金麵,又減輕了央行逆回購頻繁滾動操作的壓力。
“此時推出63天期逆回購對於資金麵的影響將延續至年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維穩年末市場資金麵的功效。”陳冀說,10月份、11月份繳稅等因素對於市場流動性的短期擾動影響較大,加之地方債發行對於其他債券品種可投資金的分流,央行采取相對較長期限的逆回購進行資金投放,對於銀行體係和債券市場會形成正麵利好。
“然而,市場不宜將此舉誤讀為政策‘轉向寬鬆’。在去杠杆和抑泡沫的背景下,貨幣政策穩健基調不會輕易改變。”陳冀說。
明明表示,10月份以來,麵對債市情緒脆弱性引發的下跌,疊加海外因素的影響,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持續淨投放,表明了政策層麵維穩資金麵的態度,此次MLF提前超額續做,表明央行穩健中性操作格局不變。
從本次超額續做4040億元一年期MLF來看,對衝完本月6個月期MLF到期後,市場上將全部剩餘1年期MLF。明明認為,央行通過MLF操作加強對長期利率引導作用的意圖明顯。操作利率上,本次MLF操作利率保持3.2%不變,保持1年期MLF續做利率穩定,也表明了央行維持長期利率平穩的態度。
【名詞解釋】
中期借貸便利:
英文全稱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簡稱MLF,於2014年9月由中國人民銀行創設。
中期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對象為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可通過招標方式開展。
發放方式為質押方式,並需提供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為合格質押品。
【貨幣政策分析】
李迅雷:中國經濟步入存量主導階段 貨幣政策不可能收太緊
中國經濟高增長向高質量轉型,貨幣政策會怎麼走?日前,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首屆金融首席論壇上,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比較困難,“政策不可能收太緊”。
在李迅雷看來:“一味追求GDP增速,會影響中國結構性改革,也不利於中國經濟轉型。一個基本的判斷是,中國經濟逐步步入存量主導階段。之前30年,中國經濟保持10%以上的增速,跟人口紅利息息相關。”
李迅雷的這個判斷是基於中國人口的流動性在減少,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也在減少。一般地,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是勞動力、資金、技術進步,其中,勞動力是一個重要優勢。中國對於勞動力的定義有三種,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參與率,經濟活動人口。數據表麵,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持續下降,2017年開始,經濟活動人口也出現了下降趨勢。
事實上,任何經濟體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增速回落。李迅雷認為,“中國不應該成為例外。”
“從國際經驗看,麵臨經濟轉型的國家,在經濟增長進入中速後,一般是高增長時期的一半。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維持在5%左右比較合理,目前6.9%的增速仍偏高,主要依靠投資驅動,主要領域集中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李迅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那麼,問題來了,依靠投資驅動,主要領域集中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否會有係統性風險?
對此,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與經濟學教授熊偉指出:“房地產同整個經濟的係統性風險聯係相當緊密,是因為它與整個經濟係統的主題——居民、企業和政府都有密切聯係。目前,我國的房價與經濟基本麵是匹配的,但是,房價是否能持續增長取決於人民對經濟的預期。”
李迅雷分析:“在經濟增長不樂觀的情況下,貨幣政策不太可能收緊,應該會維持中性,但會更加注重結構性。比如,定向降準就是一個典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其目的是普惠金融。”
除了內部貨幣政策,外部貨幣政策,比如美國“縮表”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很多經濟學家都在擔心美國‘縮表’對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經濟會帶來巨大影響。”對此,李迅雷認為,“中國經濟不會受太大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也不會受到影響。”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及外交與公共政策學員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有不同觀點。他指出:“曆史上,往往發達國家的利息率上升,會引起一係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金融危機。因此,應對以美國為代表的‘中心’國家貨幣衝擊,其實,最好的對策是一定程度上的資本賬戶管製。”(來源:國際金融報)
(原標題:MLF如期超額續做 “削峰填穀”思路不變)
最後更新:2017-11-04 11: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