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人物
央行主管報紙:監管重拳出擊債市 “去杠杆”為核心要義
在“防風險”的監管基調下,自去年起金融部門去杠杆政策密集發布,高杠杆亂象初步得到遏製。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自2010年以來首次收縮,其餘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此外,2017年前11個月同業理財累計淨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以來代表金融體係流動性的M2增速持續低位運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債券市場不斷發展,一些不規範的交易行為也隨之浮出水麵。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於1月5日聯合下發《關於規範債券市場參與者債券交易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機構參與債券市場的規範性、債券代持業務、債券杠杆率水平、監管分工、過渡期安排等內容進行了明確。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薑超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通知》是繼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出台後,又一份‘一行三會’聯合發布的監管文件。該文件出台有兩大背景:一是2016年12月份國海證券‘蘿卜章’事件的發生,凸顯了債券代持業務的風險性和金融機構內控建設的薄弱性,對此監管層一直有意要進行規範;二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重點強調要防範金融風險。債券杠杆是金融杠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此次新規的發布,也是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延續。”
市場方麵,1月2日,債券市場出現了大幅下跌,當日10年國債期貨T1803大幅下跌0.56%,此後繼續3日下跌,完全回吐了市場反彈的全部漲幅。
在債市“跌跌不休”的過程中,此時的債市再一次引起了市場的擔憂,但在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鄧海清看來,這一輪債市下跌與以往不同,對比曆史經驗來看,這一輪債市下跌與之前相去甚遠。
“首先,2017年三季度GDP回落,經濟‘前高後低’已被充分驗證。經濟增長因素並不是推動債市大跌的核心理由。其次,從貨幣政策和資金麵的角度來看,一方麵,央行開展63天逆回購,反映出明顯嗬護態度,但市場僅是短暫休整後繼續下跌;另一方麵,2011年和2013年均出現明顯的貨幣市場利率與10年期國債利率倒掛,即貨幣市場推高債券市場,而2017年10月以來債券市場利率明顯高於貨幣市場。”鄧海清表示。
對於通脹預期造成債市下跌的觀點,鄧海清也進行了分析:“至於當前的通脹水平,我們認為,盡管目前市場對於未來的通脹預期存在一定的上修,但對於2018年通脹中樞的主流預期不會超過2.5%,而對比同樣10年期國債4.0%時代,2007年、2011年CPI均為5%以上,所以通脹預期也不足以成為壓垮債市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鄧海清認為,2017年以來,信貸的持續高增長終於退去,從資產配置擠出的角度,邊際上反而是利好債市,更不可能成為利空債市的理由。總體來看,2017年10月以來的新一輪債券市場快速下跌,無論從經濟基本麵、貨幣政策和資金麵、通脹水平及預期、銀行配置行為,均不能良好地解釋,反而是經濟增速高點漸現、央行嗬護態度明顯、資金麵相對平穩、信貸高增長退去,邊際上還是利好債市。
此外,市場於近期傳出了“根據2018年同業存單備案新規,各家銀行同業存單備案額度將限定在去年9月末總負債的三分之一,再刨除同業負債後的所得值”的消息。
記者獲悉,同業業務在過去兩三年成為監管套利以及推升金融體係杠杆水平的重要工具。去年相關政策已經收緊,最近監管力度再次加大。銀監會於1月5日下發的《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規定,對於同業客戶,按照巴塞爾委員會監管要求,其風險暴露不得超過一級資本的25%;並對同業客戶風險暴露設置了4年過渡期。與此同時,據媒體報道,央行重新設定了2018年同業存單年度備案額度測算公式,即2018年各家銀行的額度將限定在2017年9月末總負債的三分之一再減去同業負債後的所得值。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表示,額度管理新政將對部分依賴同業資金程度較高的銀行產生一定影響。
在“防風險”的監管基調下,自去年起金融部門去杠杆政策密集發布,高杠杆亂象初步得到遏製。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自2010年以來首次收縮,其餘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此外,2017年前11個月同業理財累計淨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以來代表金融體係流動性的M2增速持續低位運行。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部門加杠杆主要是通過開展表外業務、理財業務、同業業務、委外業務、通道業務、代持業務等多種渠道,其中不少資金在空轉、在套利,並導致潛在的係統性風險上升。在2017年加強金融監管初顯成效的背景下,近期針對債券交易、同業存單、委托貸款等出台相關政策,明確相關指標和業務規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抓住了金融部門高杠杆問題的要害。上述政策落地實施,堵住了監管套利、脫實向虛的行為,有利於引導金融回歸本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原標題:監管重拳出擊債市 “去杠杆”為核心要義)
最後更新:2018-01-13 1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