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
人物
上市公司並購浪潮“後遺症”顯現
2014年至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異常活躍,其中2015年、2016年的總交易規模均超過了2萬億元,在助力上市公司進行產業鏈整合、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一些負麵效果正在逐漸顯現。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屢屢出現的大額商譽減值和業績承諾無法兌現已經成為市場和監管部門關注的焦點。
數據統計顯示,A股公司今年三季報商譽合計1.26萬億元,較去年底的1.05萬億元,增長了近兩成,達19.86%,商譽占上市公司淨資產總額比例為3.70%。今年三季度,1179家公司三季報商譽較年初出現增長。統計數據還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700家創業板公司商譽合計達到2434.07億元,較年初增加536.9億元,商譽占淨資產比例近20%。
上市公司整體過高的商譽規模潛藏較大的風險。有基金公司認為,過往多年A股市場並購重組盛行,很多上市公司為了追逐市場熱點、炒概念、做高股價,不惜高溢價收購,促使A股上市公司商譽不斷膨脹。但市場中的風險往往在樂觀的氣氛中聚集,近期就不斷出現商譽減值致業績下滑甚至變臉的案例。目前,商譽急劇變動已成為拖累上市公司業績的重要風險因素。尤其是作為近年來並購重組最為活躍的板塊,中小板和創業板未來可能受到商譽減值的影響最大。
在今年的三季報中,新華醫療宣布,對收購成都英德及上海遠躍形成的商譽一次性計提減值準備1.91億元。三季報計提減值後,收購上海遠躍及成都英德形成的商譽賬麵值從4.55億元下降至1.15億元。省廣股份則宣布,預計2017年1-12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112.46萬至1.83億,同比變動-90.00%至-70.00%,其中原因就包括部分並購公司業績未達預計,存在商譽減值跡象。
除了潛藏大額商譽減值風險之外,並購重組帶來的業績承諾也將在2017年集中來臨。10月份以來,包括榮之聯、寶鼎科技、華鵬飛在內數十家公司陸續披露收到業績補償款或回購相關股份的事項,原因係並購標的2016年、2017年業績承諾未達預期。上市公司並購標的業績承諾無法兌現已經並不罕見。
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業績承諾、商譽保持了高度的關注。
(原標題:上市公司並購浪潮“後遺症”顯現)
最後更新:2017-11-16 05: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