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人物
野钓打窝有绝密技巧,灵活运用才能博大鱼
野钓、我们面对的绝对大多数是水广鱼稀水域,想要较好的鱼获,如何打窝聚鱼成为关键,什么样的窝料?如何打窝?能否将鱼群诱进来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技巧。
(一)虚实兼备
虚,指的是粉末状物质;实,指的是颗粒状物质。二者合二为一。饵团投入水中后,粉末状物质雾化快,会在水中形成一片粉末状雾区,以吸引周围的鱼。颗粒状物质沉入水底,可供游来的鱼食用。由于颗粒十分小,鱼难以一时吃得很多,吃不饱,可是又舍不得离去。这时钓鱼人投下钓饵,钓饵的质量比诱饵更高,不愿离去的鱼一旦发现钓饵,便舍去吃着很费劲的小颗粒诱饵,去吃钩上的钓饵,正好中钩。
若只有粉末状物质,而无颗粒状物质,鱼不会留得久,因为粉末状物质漂散开,不容易集鱼;若只有颗粒物质,鱼发现的慢,诱鱼效果差。所以配制诱饵时应本着虚实兼备的原则,既用麦麸类粉末状物,也要用碎玉米粒、小米类、饼块类物质。
(二)一定要有气味
鱼的嗅觉十分灵敏,鱼在水中发现食物往往是先用嗅觉。一旦发现自己喜好的气味,便循着气味的散发的方向游来。因此,配制诱饵一定要注意气味这个原则。通常用得最多的气味是香味和甜味。
无风浪的静水里,气味的传播并无一定方向,是缓缓地向四周扩散;而在有风浪的情况下,这种传播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顺风迅速传播。春季,下风一侧为宽阔水域的侧风一岸打窝效果较好。白天鱼群大多聚于深水边沿的浅滩处,在侧风一岸打窝,诱饵的气味就能随着风浪,顺着边沿的浅滩传得很远,会引来大量鱼群进入窝点。另外,在春季打窝,窝点打在水草、木桩等依傍物体的下风一侧效果好,原因是物体阻挡风浪,使其下风一侧的水体相对稳定,造成鱼群久留的条件。夏、秋两季,鱼多在深水中,因此饵窝打在下风处为宽阔深水的一岸效果好,侧风一岸效果差。
(三)使用的原料要洁净
不使用腐烂变质的原料,即使使用臭味饵,腥味饵,也不能使用粪便类的物质。有些原料有轻微的毒素,宜少量使用,要选用新鲜,清洁的物质来配制诱饵。
(四)吃不了,吃不饱,不想跑
这也是配制饵料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意思是,配制的诱饵时鱼吃不完,也吃不饱,可是又舍不得离开。若是一次投很多的诱饵,鱼吃饱诱饵就对钓饵不感兴趣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配制料时常用粉末状的和小颗粒状的物质(如麦麸,小米)的原因,这就要求钓者在投放诱饵时掌握一定的量,不能一次投的太多,应在投了第一次后,等适当的时间继续投放,而且投放量更小,窝内始终有诱饵,可始终是那么一团,这样才真正起到诱鱼的作用。
(五)打窝后不能急于垂钓
这是因为鱼进窝有一定的过程。一般说,春秋两季,鱼大量进窝约需半个小时左右,夏天约需一二十分钟,冬天则需要一二小时。如果不等鱼大量进窝就钓,容易惊吓鱼不敢进窝。羊群里有头羊,鱼群中也有头鱼。头鱼不进窝,多数鱼也不会进窝,就是已经进窝的鱼也会很快离窝的。因此,必须等头鱼进了窝,放心地大量摄食时再垂钓。怎样判断头鱼和鱼群进窝呢?鱼群中头鱼发出的声频是很高的,当头鱼进窝后,鱼群便纷纷进窝,在头鱼的指挥下抢食食物。如果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观察水面波纹和鱼星,也能够判断鱼是否进窝。鱼群进窝后,水中出现鱼星和许多细小的气泡,水面波纹也发生异常变化。总之,只要留心观察,一定能够判断出鱼群是否进了窝。
(六)以一种气味为主
配制饵料时应突出一种气味,不能将多种气味混合,否则饵料产生怪味或无味,鱼不咬食,白白浪费饵料。
气味的浓淡应注意一个“度”,过于浓烈的气味鱼不喜欢,气味的浓淡往往与气候,水温,水质有关。在水质较好,水中食物丰富的水域垂钓,饵料的气味应淡一些,若水质清澈,或是在寒冷的季节钓鱼,饵料的气味应浓一些。
(七)少而精
配制诱饵有许多原料可以选用,但并不是原料的种类越多越好,应以一两种原料为主料,在加些辅料即可。例如,以粉状物的麦麸,豆粉和颗粒状的小米,碎米为主料,然后再加些有针对性的饵料,药酒等辅料即可,而且应主次分明,以主料多,辅料少,尽量做到少而精。
(八)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配制诱饵或使用钓饵应遵循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原则,根据水情,鱼情酌情增添或减少饵料成分,如养鱼场的鱼吃惯了主人喂的饲料,钓此处的鱼应以该处的鱼饲料为主,适当的加些自备的饵料。
最后更新:2017-11-03 13: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