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人物
人民幣波動給企業出海帶來新挑戰 中國開始重視了
摘要
人民幣的波動正在擴大,從近一個月來的匯率走勢上看,波動率甚至一度觸及了5%的峰值。
中國企業正麵對著一個雙向波動更加自由的貨幣匯率環境,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境內債券的海外持有量不斷增加,中國企業出海並購總額也在持續加大,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使用變得更加廣泛,有海外媒體近期報道稱,中國正計劃啟動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交易,全球原油定價權將逐漸向中國傾斜。
數據顯示,人民幣的波動正在擴大,從近一個月來的匯率走勢上看,波動率甚至一度觸及了5%的峰值。(如下圖)

截圖自彭博社
受到匯率波動挑戰的中國企業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對外貿易中將更占優勢,因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貨幣體係崛起,以往的海外支付規則似乎也在悄悄改變著。隨著匯率波動的加大,大批出海企業正在苦尋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的良策。
比如安徽輕工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的鞋類出口部門。該公司向歐美等地出口女士涼鞋等產品。公司經理在今年廣交會上介紹說:現在公司打算使用更多發達市場常見的金融工具,例如鎖定未來價格的遠期合約等。他們也會考慮順應趨勢,更多的使用人民幣而非美元進行貿易結算。
生產冬裝的杭州瀚林生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林鬆說,他有時會用一筆訂單的付款作為抵押,從當地銀行借入人民幣。當買家在幾個月後付款時,銀行會自己進行外匯結算,盈虧自負。
鄧林鬆說:“匯率波動是我們麵臨的最大風險,我希望人民幣盡可能保持穩定。”對他來說,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直接收人民幣而不是美元。
類似的企業還有很多,人民幣在今年上半年的意外升值(今年前8個月升值超過5%),讓那些微利行業的出口商們淨利大跌。
“海外人民幣越多,外國企業就越會使用;外國企業使用越多,人民幣就越會國際化”。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駐新加坡的外匯策略師Andy Ji說,“但外匯套期保值對於小公司來說通常太昂貴了,接收人民幣付款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規避匯率風險的廉價途。”
受到匯率波動挑戰的並非僅有出口商,中國企業在出海並購投資的過程中,涉及到的財稅和審計問題就更是常見,在昨天舉辦的中國國內會計事務所中審眾環與全球領先的財務服務機構瑪澤(Mazars)集團完成聯合的發布會上,鳳凰網財經就這個問題采訪到了中審眾環的幾位與會領導。
政府已看到了匯率波動風險在這些方麵正做著努力
中審眾環管理合夥人張立文在回答鳳凰網財經關於匯率風險的問題時稱:我們國家在“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戰略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入了國際貨幣的製定權,同時我們也在建立自貿區,自貿區中我們可以用人民幣來進行結算。跟我們結算的一些國家有40幾個,這樣就把匯率風險降到了最低。另外,我們在金融政策改革方麵也在努力,這是我們從政策層麵上減少匯率風險的另一個措施。
瑪澤中國大陸區執行合夥人劉鈺涓補充說: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匯率波動的風險問題,這幾年中國銀行不斷在開設全球範圍內的分行,這些分行中都有一類非常重要的政策製度,就是幫中國企業在做海外投資的時候做一個風險的對衝,從而盡量減少因匯率引發的損益問題,這是中國的銀行一個特殊的權利。
“再一個,整個的中國金融體係都在發展,在中國境內的銀行風險對衝工具也非常豐富,同樣能幫助企業在走出去時減少匯率的波動風險。”劉鈺涓說。
張立文以中審眾環為例解釋說“中審眾環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中國事務所,我們在海外設立了中國的業務部,同時,我們也跟瑪澤國際一起製定了中國的戰略,還要跟隨中國企業開展走出去的業務,實行在海外的本土化服務,減少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水土不服。”
事實上,劉鈺涓所說的風險對衝工具已經在本屆的廣交會中得到了印證,據廣交會上諸多出口商的介紹說,由於擔憂人民幣的向下波動,目前市場上引發了對遠期、期權和其他衍生品的新需求。而據彭博社的報道,中國人民銀行也在近期與全球30多個國家簽訂了總額約5,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這類本幣互換協議就是為了提振貿易和促進金融穩定。
對外輸出最多的一直是民營企業近幾年被國企反超
瑪澤中國大陸區執行合夥人劉鈺涓在接受鳳凰網財經采訪時稱:據瑪澤集團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收購最多的是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通常是買一些規模比較小的生產行業,但是最近兩三年,國企突然成了大多數,這些國企在五六年前是以投資資源為主,但是近兩年是以投資新能源為主。
“最近這兩三年,國企主要投資在新技術或者是網絡方麵。華為、中興對於5G的建設比起國外都非常先進了,正是因為這幾年在外麵不斷收購了一些新的行業。”劉鈺涓稱。
中審眾環會計事務所首席合夥人石文先也表示:民營企業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中走出國門投資海外的意願很強烈,他們大都在向海外尋找新的機遇:一個是並購,一個是綠色投資,所以這在十九大以後為我們的服務業、為我們的會計師也帶來了很多的機遇。
IPO上市中外標準基本等同財務和稅務有大不同
鳳凰網財經也就很多人關心的中外上市審核差異問題谘詢了眾審中環,石文先回答稱:現在中國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不斷的向《國際準則》趨同,而且趨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可以說是基本等同。但不同的國家肯定有不同的法律製度,目前如果是中國的企業,比如到香港、倫敦或者紐約上市,都要按照當地的製度進行改變。中國注冊會計師要出報告,美國的會計師也出報告。但其實大致結果都是一致的。
“但在我們這個行業裏麵,稅務在每個國家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張立文說,“我想企業走出去,稅務的服務應該是需求最多的,尤其是前期。我們跟瑪澤的聯合和一起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瑪澤在全球範圍內的79個成員所,給中國提供了無國別差別的本土化稅務服務,這是很重要的。”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1-11 1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