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3 返回首頁    go 人物


iPhone X終於來了,你是剁手還是觀望?

本文章由極果體驗師 喜力 原創

還有1天iPhoneX就開放預定了,還有X天就開始發貨了。黃牛也已經蠢蠢欲動~我「不是黃牛」已把網線升級成百兆光纖,換上了最新的WiFi KRACK路由器,手機卡也換成了無限流量4G卡。

激不激動?!不激動,一點都不激動,大家都幫忙搶一下,我到時候發紅包。

不管怎麼樣,塵埃落定,想到的沒想到的她就這樣了,紅頭蓋已經掀開,這臉好不好看,皮膚白不白,聲音好不好聽,“功夫”好不好,這房圓還是不圓?

請先允許下咱假裝自己手裏有個iPhoneX,來聊一聊(YY一波)關於iPhone X的那些事兒!

iPhoneX梗梗大集合

Face ID

這個是被調侃的最最最最多的一點也是被問的相關問題最多的。

“哎呀大師啊,我以後是不是可以用我男人的臉解鎖,然後夜裏悄悄刷他的臉去剁手~”

“靠,為什麼她的臉能解鎖你的手機,快說 ,你快說~”

“噯,大師,這麵部識別夜裏麵怎麼辦,我在被窩裏玩手機還要開燈麼?”

還有一些比較典型的很多圍觀群眾,沒看發布會沒看資料,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的問題,並且很熱心充滿關愛的提醒周圍的朋友“隨便用一個手機拍一張你的頭像然後就能拿去解鎖, 所以這種東西一點都不安全,大家千萬不要買蘋果手機......

還有兩點,一個是我在曝光匯總貼裏開的一個小玩笑,明星1:1蠟像解鎖手機;第二個是我目前的一個疑慮,這一點放到Face ID這段最後,因為這一點暫時沒有答案的。

Face ID的開關是眼睛

也就是必須是在眼睛睜開的時候,這一點,夜裏老公睡著了是刷不了咯。然後是必須眼睛是看著手機的,這一點可能是眼部動作捕捉的協助實現的。不管手機是否是正對著麵部,至少眼睛是需要看著手機的。 作為上一點的加強輔助——眼睛睜著眼睛看著手機。

一個Apple ID隻能綁定一張臉

這一點是到目前為止看了N多的Hands On體驗和很多後續跟蹤討論總結出來的, 蘋果提供的開發者指南我還沒細看「最近一直在幫一群待孵化的小網紅們拍照策劃視頻,隨時被掏空的節奏」。 之前以為會和Touch ID一樣隻要是個手指都行,那Face ID隻要是臉都行吧。結果總結下來發現不是這樣的——一個Apple ID隻能綁定一張臉。

那這樣的話,什麼情人解鎖了,別人家的女朋友解鎖了就都不行了。除非自己用輸入密碼而把唯一的麵部ID留給對方, 醬紫的話幹脆手機也給對方得了。然後順帶說個社會現象,通常男生不會這麼幹,倒是女生容易這麼幹「動情的女人更容易把認為重要的好的留給對方有木有,哎哎哎呀,男人一樣男人一樣」,這屬於扯遠了哈。

底層的安全問題

傳的最多的就是說一張照片搞定, 這麼說的首先是肯定沒看發布會也沒去了解Face ID,再就是段子手故意吧,剩下的就是故意嚇別人的。

關於這一點, 可以反過來看蘋果的習慣,其實很多很多東西都不是蘋果最先用的, 但是當蘋果把它呈現出來的時候, 往往是當前最極致的。

比如臉部識別, 早就不是什麼新技術了。 蘋果現在搬出來用,一個是邊到邊對正麵物理按鍵的限製,二是液晶基底指紋識別技術還不成熟,三是個人感覺蘋果是肯定不會做把指紋識別放在後背的,所以麵部識別或者虹膜識別可以說是唯一選擇。 大夥兒能想到的,攻城獅們肯定早就都想到了。 至於最終的呈現就是經濟和技術之間的製衡或者妥協的最終產物。

「國內一樣有,比如非常牛逼的並且最近剛拿了4個多億dollor融資的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大夥兒感興趣的可以看下,(我們本來有可能合作的,結果我們自己產品方向大拐彎,傷心往事),還有Face++(曠視-最近也拿了新一輪融資),圖像圖形識別這一塊近年來非常火熱,也可以歸屬為AI的基礎數據類技術的互哺技術,感興趣的可以搜索看下」

在發布會上對Face ID的技術解讀上也特意提到了, 戴上高精度麵具也無法解鎖, 唯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同卵雙生同性雙胞胎。

從這一點可以衍生出一個推測, True Depth是3W個投射點在麵部,采集麵部的精細結構,比如表麵高低關係,器官組成位置比例關係等等以及麵部不同表情情況下這些數據上的差異,在容錯率上的關鍵參考值坐標的界定和控製等等。 如果單單是這些,高精度麵具應該是可以完全模擬的, 唯一沒法實現的是眼睛。 所以推測這個麵部識別是集成了類似虹膜識別的一個雙重保險機製。 這一點是臨時想到的,沒有多方查證,若有更新的資料,歡迎賜教討論。

所以說一張照片是無法煳弄過去的, 蠟像館也基本沒戲。

昏暗光線下還能解鎖麼

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習慣性思維導致的問題。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 就是,昏暗的房間裏,我都看不清鏡子裏自己的臉了,手機還能解鎖麼?

這是不是自己偷偷換了主體?!

前者是高智慧生物,後者是一個device。昏暗條件下的解鎖機製,可以歸到上麵一點的分析部分內容中去。我們看到東西,是需要可見光在物體表麵反射,簡單來說被反射的光線通過瞳孔、晶狀體到達視網膜,刺激視神經完成視路神經衝動來感受光線,從而我們「看到」了東西。

而Face ID的成像是通過紅外掃描來實現的,是不可見光的投射形成的一個點陣采集匹配形成識別。它不需要「我們」「看得見」。

所以,你擔心的~攻城獅已經擔心過了並且拿出了解決方案。

還剩最後一個WedSC自己的疑問

Touch ID的工作機製:點亮屏幕,放上手指,識別解鎖。 不識別——請重按手指,再不識別——請重按手指,比如三四次之後,會跳出密碼輸入界麵要求使用解鎖密碼, 直到最終因為比如連續十次解鎖嚐試失敗而手機鎖定。

Face ID的工作機製(目前能知道的): 抬手亮屏,或者手指點觸屏幕或按任意按鍵,把屏幕點亮, 眼睛看著手機,識別解鎖成功。 不識別——繼續識別,再不識別——再繼續識別,後麵的機製和Touch ID是一樣的, 發布會上Craig的Face ID全球首show出的問題蘋果官方給出的回應就是類似上麵的環節進入到要求輸入解鎖密碼的階段。 把Craig搞得很尷尬。

那麼疑慮來了,Face ID是否和Touch ID一樣,對任何來的手指都進行識別並且計入識別成功前失敗次數總和呢?

Touch ID是需要將手指按上去才開始識別,而Face ID在亮屏後隻要是臉部對著眼睛看著手機就會進行識別,幾個人在一起閑聊的時候,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偶爾的眼睛看著手機了,那也會進行嚐試解鎖。 那如果經常發生的話,自己真正需要解鎖的時候也就需要手動輸入密碼了。

Face ID是否有識別之前對臉部進行篩查的功能,或者至少要長得像登記的臉部信息的臉出現才會進入計入識別次數的識別流程,這樣會不會合理些。

如果幹脆不是登記的臉部出現直接不觸發解鎖,那會不會更好?!

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在發布會隨後官方對Craig的連續解鎖失敗的解釋。 其實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按照官方的解釋去複原「案發現場」。

最後,還是那句話,很多技術、想法都不是蘋果最先搬出來的,但基本隻要蘋果開始用了,就會把這個做的特別的好。 至少到目前為止, 基本都是這樣,於是有理由相信iPhone X不會成為一個新的例外。

現在連Home鍵都沒了, 那我怎麼xxx

截圖

可以說比以前簡單了,iPhoneX兩側的按鍵排布非常方便現在的截圖新組合動作。原來需要兩個手操作的截圖動作「電源鍵+Home鍵」,而且成功率不高的一個動作組合。或者通過輔助功能裏小圓點唿出的三級菜單中的截圖軟按鍵實現截圖,但是需要點擊四次屏幕才能完成一次截圖。

iPHone X單手就可以操作,同時按下「電源鍵」+上音量鍵。 非常簡潔方便「哎呀,我知道~Android上已經用爛了」。

關機

因為「電源鍵」分擔了原Home鍵的一些功能,比如長按喚醒Siri,雙擊唿出Apple Pay。 那原來的長按進入

關機選項的,現在怎麼辦。

除非蘋果想讓用戶永遠開機,直到電池用幹, 否則肯定會有相應的操作。 或者菜單中有關機軟開關,或者我長按不是喚醒Siri嘛,讓Siri關機。

或者我一直按,按他個十秒八秒的,唿出關機界麵。

iOS11已經使用過的同學都知道,菜單裏有「關機」選項。

AR到底有啥用,隻能玩玩遊戲麼

首先,相比虛擬現實的VR,增強現實的AR的一個熱門應用場景確實是玩遊戲, 這一點毋庸置疑,遊戲開發商個個都瘋了一樣的要占這個風口。

然後,是因為提問的大概沒有見過AR在其他方麵的應用。

簡單舉幾個例子。都是已經有的真實存在的例子。

上麵gif是實際測量房間貼腳線的長度。

下麵這個gif其實是在ARkit剛剛出來的時候一起出來的一個功能場景的演示。

再上一個

這個功能場景大概是十三到十四年前日本美妝行業想做的想實現功能。這裏的難度在於實時處理精確選取頭發部分並對頭發進行渲染實時生成預覽圖,並且實時展示效果,整個過程在小於50毫秒時間內完成。

如果經曆過Adobe公司PhotoShop不同版本更迭並且稍有深度使用的都知道,在不同背景條件下,對頭發的摳圖是到最近兩三代才在PS默認選擇工具下通過模煳塗抹交給軟件計算才能得到相對比較精確的選取的。 以前的話給頭發做精細摳圖是可以寫成一本書的,技術的進步真可怕。

簡單的說可以歸結為算法的不斷升級, 這個基礎,是硬件對指數及上升的計算量的承載,同時還要解決自身的功耗、發熱等等問題。 和這個功能類似的簡化版使用,比如點餐係統。

AR到現在才開始在移動設備上開始推廣,大概就是因為現在的SoC已經足夠強大了。稍稍延伸一下,AR不同於VR,AR對周邊的要求可以說沒有,隻要有目前比較新的手機,就能用上啦。但是VR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之前那篇爆料文裏提到的拿到巨額融資的公司,AR應用在家裝市場,以及VR的聯合使用。 這一塊, 目前除了中科院在研發之外, 浙江一大波的開發商都在往這塊市場鑽。

關於AR,大膽發揮你的想象。

UI的改變

有這樣問題的估計可能是迭代用戶啦, iOS11已經推送有陣子了,升級之後的體驗也都有了。 隻是,現在的體驗還是以Home鍵為基礎的。

交互邏輯以及比如下拉,左滑,上滑界麵內容上的改動,還是讓我有些不太適應。 關鍵的一點是個人覺得操作效率下降了。

iPhone X沒有Home鍵,沒有ForceTouch加持,就發布會後的體驗內容和很多的Hands On視頻內容來看,還是有同感,就是操作效率降低了。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雙擊Home鍵唿出多任務界麵,iPhoneX則需要上滑並停留才能唿出,這裏在效率上的體驗就有差別了。

再就是那個劉海,Ivy估計是被玩壞最多的,Casey在Twitter上就發了這麼一張圖。

這個劉海對屏幕內容的影響,肯定會激發很多開發者開腦洞,想辦法避免這個問題。

但官方的開發者指南裏明確規定了,不允許,不允許,不允許。

於是就有了這樣調侃的畫麵。 (Vojta Stavik最早在Twitter上發出的#iPhone X)

且不論美與醜,至少在畫麵的完整度上, 我們要接受這個改變啦。

人像模式

一看就是看了發布會的同學。這一點,如果從傳統的攝影師來看,hoho,完蛋了,會被噴的體無完膚。

上上上周看Karl的Live Stream,他是在做一次攝影類的Q&A直播, 正好有人問他怎麼看剛發布的iPhone 的人像模式。 他突然開啟了罵人的話匣子,把我笑的不行。

確實,如果按照傳統的上綱上線的從膠片到數碼中畫幅玩了30多年的正統大不列顛著名商業攝影師的角度來看,人像模式中幾個效果,比如舞台燈光,非常複雜而龐大的一個照明係統, 而且拍攝采集端本身還要做很多調整,外加合理的後期,才能得到真正的舞台照明效果的圖片。

Karl未免太過於較真。,退一步講,這和他經營的視頻頻道風格有關,咱不用太較真。 手機攝像頭拍了一張照片, 那這張照片就已經是定型了的。 對於這個人像模式,個人感覺更多的是AI算法功能的一個小小的運用, 就跟上麵提到的AR功能一樣。不過但是but, iPhone這個能叫人像模式麼???真的麼?

美顏才是「正確的」人像模式吧 ︿( ̄︶ ̄)︿

「關於攝像頭這塊會單獨寫一篇,也比較值得寫一篇」

iPhoneX這麼「貴」,值不值得買

這是個鑽石恒久遠的問題。其實應該反問自己才能得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感性的WedSC說,貴就不買,咱不要強迫自己,可以用的手機多了去了。 理性的WedSC慢條斯理的倒了杯喜力~哦半杯咖啡——貴,就不買,選擇海了去啦。

最基礎的條件是跟哪個品牌的哪個型號的手機比覺得貴。通常這樣的反問是很無力的,因為這是一個不可量化的問題。而且如果就拿iPhone X來說,她很成功的做到了比市麵上絕大多數手機都貴。經常會有專業人士計算每一個硬件的成本,然後這樣的硬件成本價總和又會被一些嘩眾取寵的人拿來大肆宣揚告訴全世界這是如何如何黑心的一個廠商大家不要買,然後自己繼續開心的用著蘋果手機.

「追問一句:既然都算到這裏了,為什麼不幹脆把原材料也算一下呢」可以一直這樣下去扯到新機上手都扯不完的一個話題。

先耍個流氓, Note 8的價格和iPhone X 64G的價格都是1000刀吧。 咱大金立8848的價格,不止1000刀了吧,現在RMB匯率可堅挺了不。 再更不靠譜些的純價格額度比較, 三星W係列比如今年的W2017,能換兩個iPhone X256G了吧。再看蘭博基尼Tonino,比如Alpha One,4000刀,妥妥的渣渣硬件配置, 怎麼樣。再比如RED即將推出的手機, 價格肯定也是妥妥的。

正經的討論,Android也好,iOS也好,各自相安無事,這裏不做生態比較。 貴還是便宜,還是要找參照係。 橫向對比是說不完了,咱還是縱向對比一下。 參照價格就是今年同台前後相差5分鍾發布的iPhone 8和iPhone X。

借用Ellen Show裏的她的一句話「X,means “ex”pensive」,是個諧音的梗。

以iPhone 8 Plus—7988官方指導價價格為基礎「現在渠道價-8基礎版已經跌破5000了」,

iPhoneX—9688(這是出來當天就收藏的,個人購買的選擇非常清晰——隻要X,隻是內存容量上沒有128可選,64有點尷尬,iCloud我隻買了50G空間,重要資料同步足夠使用,其他那沒辦法, 既然蘋果主推的是本地化處理自己的數據,那我就按照它說的算,選256啦。 )

iPhone 8Plus的最高價和iPhone X的最高價,相差1700RMB。 看看這個1700RMB能帶來多少東西, 再看這些東西是不是自己在乎的。

這樣來看,是不是相對更合理些,各自定論啦。

外觀——首先就是外形了,一個是7P的套娃,除了玻璃背板,其他刨去顏色,單從正麵外觀上幾乎無法分辨。

⊿ 一個是edge-to-edge屏

⊿ 然後是屏幕本身

軟件上都用上了TrueTone, 一個是1080分辨率的7P屏, 一個是2436x1125 458ppi的OLED HDR超級Retina屏,「單單描述的使用的文字字數就多出來好多」。

8Plus的屏可以認為是加持了TrueTone的7P屏,X是OLED屏,純黑、對比度、飽和度是硬件本身的優勢,新增對HDR的支持,增加的ppi也是一個進步。最主要的是,蘋果終於把手機的屏幕分辨率提上去了,2436x1125。

稍稍遺憾的是沒有像爆料中提到的自適應刷新頻率,可能是出於功耗的考慮還有小尺寸屏對刷新頻率的視覺體驗差別不如大屏「至少得有iPadPro那麼大的屏吧」那麼明顯。

Face ID——這個功能所需要的一整套組件造就了那個最具爭議的「劉海」,自然也是成本多出來的地方,在這個硬件背後的軟件開發和優化的工作量咱先不計了吧,畢竟要推出一個新功能,保證功能正常實現是必須的。

雙攝像頭單獨支持光學防抖

iOS11——最後這一點,是咱硬扯上來的, 就是iOS11, iOS11的UI以及交互方式的逐步改變,是慢慢加進來的,到目前為止其實可以明顯感覺到,這個iOS11是偏重針對iPhone X而來的。不過向下對iPhone8的支持也是很好噠「比如3DTouch從邊緣唿出」, 我把iPhone6Plus也升級到了iOS11, 除了沒有3D Touch之外,就是明顯卡一些。還沒機會在iPhone X上體驗iOS11,於是就特別期待。

大概就是以上這些,相比同時發布的手機, 但從價格和硬件及功能上看,iPhone 8Plus針對7Plus的價格的跨度,換成iPhone X對同容量8Plus的價格跨度,來對比硬件和功能上的跨度,iPhone 8的存在是非常尷尬的。 這樣的價格跨度,完全適合忽略8而直奔X。

也許,maybe,可能,這個就是倫家的定價策略,把消費力引導到iPhone X上來。

甚至有可能是借用iPhone 8來做一個價格梯度,如果今年隻發布iPhone X並且按照當前的價格定價,那從iPhone7直接跳到iPhone X的價格上來,區間跨度非常大,消費者更難接受。現在有iPhone8在中間過渡一下,整個價格結構曲線看去上更和諧一些。

今年iPhone 8沒有往年的排長隊等開門的現象,媒體一篇唱衰,都在說「消費者已經越來越理性了,不再那麼容易xxxxxxxx」了,說的好像消費者變理性不是什麼好事兒似的,這難道不是值得由衷開心的事情麼。

再~說,這不iPhone X還沒發售嘛「國內一共就這麼幾萬台哈」。 還有一點就是, 雖然大夥兒猜測X的正式發售時間延後一個月是因為產能問題, 但也不排除提前對8的市場響應進行預測之後, 留更多的時間給8, 同樣的因為8的和7之間的直觀改變不明顯, 努力把消費力集中向X引導, 從而可以緩解更多的利潤壓力。

三季度的iPhone數據已經出來了,iPhone三季度同期型號銷量占比,三年前6-6Plus是46%,去年的7和7Plus是43%,今年8和8Plus是16%。從逐年降低的占比來看,一是蘋果手機本身的使用時間跨度比較大,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現在還有人在用第一代iPad。 二是6那一代相比上一代,變化是非常灰常大的,但是7對6和8對7的變化—大家都軟了。

最後,今年發布的可不是一款手機,是兩款撒,iPhoneX還沒上呢不是。至少在11月12月來一次賬麵衝刺還是很漂亮的。 最終簡單粗暴的統歸到定價策略上也不無道理。

完結

競爭產生的創新刺激是不可估量的,每個行業都在向極限推進,之後突破極限,再向新的極限推進。

每個階段,率先做出改寫行業的/引領行業的舉動的,基本都是受益者。驅動這些的目的, 自然是對無限利益的向往。最終的審判者還是消費者。隻是~

消費者也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認知,才能合理的用好自己手裏這把刀。否則,我們的學費就是消瘦的腰包和後悔的情緒,以及一個個被自己更新淘汰下來不用的產品。

於是有了鹹魚︿( ̄︶ ̄)︿

最後更新:2017-10-27 10:31:30

  上一篇:go 華為Mate10發布會力挺ofo:摩拜這次應該焦慮了
  下一篇:go 搶到 iPhone X 想用三年?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