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人物
趙薇、馬雲等社會精英會迷信王林,從心理學看不是不可能
“氣功大師”王林死了!
2017年2月10日下午17點許,這則來自撫州法院網的消息,再度讓這位爭議多年的“氣功大師”占領了眾多媒體版麵的頭條,這也會是其最後一次被刷上媒體頭條了。
1952年出生的王林,今年不過65歲。在這個中國男性的平均年齡已達74歲的年代,怎麼說64歲也隻是剛剛到退休幾年的年紀而已。
被特定圈子神化了那麼多年的大師也不過是凡人罷了,其以“騙子”的身份跌落神壇,最終又以“被告人”的身份離開人世,這也算是對其前半生奢靡經曆的諷刺吧!
“氣功大師”王林戲劇般的一生可以用以下100多個字來簡單理解:
從小就混跡於雜技團的王林,自然而然便學會了“空盤變蛇”、“空中釣魚”等雜技團魔術。1979年因詐騙罪被判7年徒刑,卻借著80年代風靡全國的“氣功潮”,利用其雜技魔術而在監獄裏混出個好名堂。出獄後,靠著原監獄長丁鑫發,而後是靠著宋晨光的政府背景結識了眾多權貴名流,這兩位可都是省級高官。最後便是我們熟知的,因師徒翻臉,被鄒勇揭發於眾,才跌落神壇。
這般與影視劇情相似的人生經曆,確確實實是發生在過去中國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呐!看似簡單的100來個字,其背後可是包含著許多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這便是生活的多樣性與相似性。所以,我們不妨來試著猜想這背後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吧!
一、從眾 —— 順從、服從、接納
“從眾”這詞,我們在生活上總是會經常提起,有時候或多或少會被拿來抨擊某些社會行為。但從眾不僅僅是指與其他人一樣地行動,還指個人受他人行動的影響。因此,從眾(conformity)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
想必你一定經曆過這樣的場景:
當一場演講或表演結束時,前排的人們起立鼓掌。接著,緊鄰人們後麵的讚同者也起立鼓掌。現在,起立鼓掌的浪潮影響了後麵較冷靜的觀眾,他們也從舒適的座位上站了起來,給予禮節性的鼓掌。即使,有人認為這位演講者根本就不代表他的觀點。
這就是從眾行為的簡單情境例證。在群體壓力下,想成為少數與眾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除非你極度厭惡演講內容,不然你很可能會隨著人群起立,至少短暫地應和一下。
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Nail 的說法,從眾有多種表現形式。例如,順從(compliance),這種有外部力量施壓為違心的從眾行為;服從(obedience),這種因明確的命令所引起的順從行為;接納(acceptance),因為相信群體,這種發自內心真誠的從眾行為。
那麼,“王林現象”的崛起細節剝開迷霧來看,就很顯然易懂了。
在80年代“氣功潮”的社會大背景之下,監獄裏的某些人開始接納了王林的說法——把自己包裝成一位氣功大師,這些人中極有可能就包括監獄長丁鑫發。由於這部分人的接納開始在監獄裏形成一股群體壓力,於是乎其餘人也開始順從或服從這部分人的態度。
有時候,接納會緊跟著順從而出現,我們可能發自內心地接受一開始質疑的事情。所以,這麼一來二去,便出現很多人都開始接納王林的自我包裝了。
在之後依靠丁鑫發的政府背景結識眾多權貴名流的過程中,也一定存在著這些從眾行為。盡管很多人相信這些人接近王林隻是為了利益交易,但是這麼多人來往總有一部分人會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於是這就不難解釋王林這張關係網能越織越大的緣故了。
二、信念固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Ross 和 Anderson,進行過多次這樣的實驗——他們先給被試者灌輸一條錯誤的信息,然後試圖讓這些被試者來否定它。
他們的實驗結果最終表明,一旦人們為錯誤的信息建立了理論基礎,那麼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的信息。
每一個實驗都是先給被試者灌輸一種信念:直接宣傳某個結論是正確的,或者向他們出示一些軼事式的證據。然後,要求被試者解釋為什麼該結論是正確的。最後,研究者會告訴被試者真相,徹底否定最初的結論:實驗開始的信息是為實驗目的而人為捏造的,而且在實驗中給一半的被試者提供相反的解釋。然而,隻有25%的人接受了新結論,大部分人仍然堅持對他們已經接受的結論的解釋。因此,這種現象被稱為信念固著(belief perseverance),它證明了信念可以獨立存在,並且當支持它的證據被否定時仍會存活下來。
因為這種信念固著的存在,我們有時成了自己思維圖式的囚徒,有時努力嚐試之後還是不能消除思維上的偏見,這可能就是“局中者迷”的產生原因之一吧。
這樣一來,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群身居上層階級的權貴名流會如此迷戀王林的“氣功”了。他們在接觸到王林的初期由於群體壓力、過度自信等眾多原因,已經從內心形成一種對王林信任的固有信念。盡管在後續過程中,有人擺脫了這種信念,但是剩下的那些由於信念固著依然在自我驗證這種錯誤信念。
所以,趙薇、馬雲、李連傑等人會跟王林聚會並合照,可能也是陷於這種信念固著吧!
當然,信念固著現象也並沒有那麼邪乎,隻要嚐試解釋相反觀點為什麼也可能是正確的便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信念固著了,這也就是後續有人不再相信王林的緣故吧。
三、後見之明偏差
想必在王林被揭發之初,很多網友都非常詫異為什麼這麼拙劣的騙子,會有這樣多權貴名流,包括趙薇、馬雲等人竟然會相信呢?我這般屌絲都能看出王林是個騙子啦!
遂不知我們都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通俗講就是“馬後炮”、“事後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可有專門的研究理論,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總能體驗到那種後見之明,須臾間,我們因突然洞察了使事物得以發生的種種力量而不覺得驚詫。這種錯誤性預見就被稱為後見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也被稱為我早就知道了現象)。
因此,在美國大選或股市震蕩發生以後,大多數評論員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地說:“該是整頓市場的時候了。”前幾年,每次春晚魔術被網友揭密之後,很多人都會大唿:切~這麼簡單的,我早就看出來啦!於是,劉謙表示分分鍾躺槍,這可是他策劃了一整年的節目。
因為存在這種偏差,這也就是我們在教科書上學到的實驗結論,它們看上去那麼容易,一旦進行多項選擇測驗時,會分分鍾備受打擊的緣故。
所以,王林是個“偽氣功大師”,你真的早就看出來了嗎?
最後著重說明一下,本文從從眾、信念固著、後見之明偏差這3個社會現象入手,訴說王林的“氣功”人生故事,並沒有抱著某種讚同或反對的態度。隻是我個人基於對社會心理學的熱愛,嚐試借此備受人們關注的社會故事來展現自己的一點點見解而已。
若你在行文過程中發現有錯漏或不合邏輯的地方,請你一定要在留言中直接指出。或你有其他不同的見解,也請指出共同討論。因為,這才是學習成長的必然路徑。
最後更新:2017-10-08 06:57:04
上一篇:
偶像是什麼?尹正的一往情深隻為張國榮!
下一篇:
馬雲的支付寶還能提現免費,也可以做POS機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