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人物
2018年樓市“溫水調控”蒸發虛高溢價
歲末年初,各類房地產論壇特別多,大家都很關注2018年樓市的走向。近日,一位業內有影響力的大咖在演講中給出幾個數據頗受關注。2017年,因為房價管製,10個重點一二線城市申請不到預售證的項目386個,合計8.48萬套住房。上海排在首位,有170個項目沒有拿到預售證,廣州、南京、天津等房價上漲熱點城市,也有30-50個項目未拿到預售證。隨著樓市政策日漸偏向“吹暖風”,業內預計,這些項目將在2018年上市,而房價管控也將會明顯鬆動。
這個看法有問題。“穩增長”壓力和庫存風險不在了,樓市政策才真正進入精細階段。像蘭州、合肥、昆明這樣的二線城市,近兩年大力吸引人才、承接轉移產業和回流農民工,推動就近城鎮化,經濟建設熱火朝天。由此,地鐵、市政管網、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快速上馬,比如蘭州、昆明都有3條地鐵線在建,這既有“穩增長”的考慮,更有“補欠賬”的訴求。在“去杠杆”成為攻堅任務、地方債務控製上升到領導“終生問責”的情況下,調整限購政策不奇怪。
但是,像京滬穗深寧津等熱點城市,價格管控還是調控的頭等大事。盡管限價政策的行政幹預色彩濃厚,但卻是房地產“去杠杆”、樓市漸進“去泡沫”的不二選擇。貫徹“房住不炒”,必須要控製地價,不僅地王、高地價不再可能出現了,甚至大城市供地也主要轉向租賃了。過去,“麵粉價格推高麵包價格”,這是房價上漲的重要邏輯。地王一出,一夜之間房價漲幾千。未來,這個渠道看來被堵死了。2017年,大城市房價基本處於橫盤態勢,但限價正在重新引導定價。
過去,片區內某一樓盤漲跌,周邊同類樓盤跟著漲跌,這叫“標價效應”。相信大家買房時,都會打聽同一戶型最近成交價,你的出價一般會比照這個成交價。現在,某一片區均價6萬,但政府批的新盤,定價隻有5萬。慢慢地,6萬的市場定價會向5萬靠攏。開發商或許不接受,沒關係,若能承受得起財務成本,大家就耗吧。
如果片區內批出的所有新盤,都比市場價格低一點,慢慢地,這個價格就成為引導市場定價的標定價格了。限售也一樣(蘭州新政的核心就是“限售換限購”),購房以後3-5年不能賣,即所謂不動產變“凍產”。不到一年時間,這項政策已蔓延至50個城市。未來,像蘭州一樣的二線城市,都可能會啟動“限售換限購”的政策調整。一項資產的交易頻率(或換手率)一旦大幅下降,流動性優勢沒有了、撬動信用的優勢沒有了,表麵上的資產高溢價就會不斷損耗。
與限價、限售一同,限貸也有了新的變化,當然不是鬆綁首付和利率,而是下調不動產撬動信用的能力。首先,土地出讓不再是單純的“招拍掛”,而是附加諸多條件,比如配建保障房或租賃房、自持或“隻租不售”。這樣,開發商再拿地去融資,銀行可就要審慎了,土地還是不是合格的抵押品;其次,房屋評估價不能再做高了,限售後甚至會給出較低的評估價;最後,按揭投放周期延長,2017年年初,按揭從申請到投放的周期隻有2個月,現在要4~6個月,還限製每月額度。
不動產大麵積被“凍住”,信用創造能力被削弱後,短期內,試圖再交易的價格就不再是市場價格了,也就是“有價無市”。網上和中介給你掛牌的是一個價格,但可能無人光顧,或者你要降價20萬,誠心出手的買家才會來。這就是為什麼,不管新房還是二手房,現在一次性付款的價格比貸款購買的價格要低很多,因為流動性溢價正在一點一點損耗掉,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由此,2018年調控不會明顯收緊了,但別高興的太早,調控溫水正在慢慢蒸發樓市虛高的溢價。
(原標題:2018年樓市,“溫水調控”蒸發虛高溢價)
最後更新:2018-01-15 04: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