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6
人物
“現在繳的稅比之前降了七成” 資源稅改革輸血實體經濟
熱了一夏天的煤炭,在冬日用煤高峰之前,漸漸回歸了基本麵。
對於產煤大省山西來說,這一輪煤價上漲,和以往情況略有不同,盡管煤老板們賺得盆滿缽滿,但投機性炒礦的身影卻明顯減少。
在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看來,這正是資源稅改革帶來的成果。
今年上半年,山西煤炭價格出現一輪上漲,累計噸煤綜合售價漲至433元,同比上漲201元,增幅87%。與此相對應的是,同期煤炭資源稅收入達到139億元,同比上漲151%,比改革前的從量定額方式增收119億元,實現煤炭資源稅與煤炭價格“正相關”。
自去年7月1日我國全麵推開資源稅改革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減免資源稅近42億元,為企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力。
資源稅的增加,不僅抑製了投機性炒礦,也讓煤礦不得不開始節約資源。
“從價計征建立了稅收與資源價格直接掛鉤的調節機製,使資源稅收入與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優劣的礦價掛鉤,有利於調節資源收益,保障資源產業持續健康運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增強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綠色稅改
對四川攀鋼礦業公司來說,低品位鐵礦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雞肋”。
“資源稅改革前,由於舊稅製采取從量定額的計稅方式,企業不論開采高品位鐵原礦還是開采低品位鐵原礦,每噸都要承擔5.7元的資源稅,用礦價換算,低品位礦的稅負達高品位礦的3倍。公司缺乏利用低品位礦的動力,選擇將低品位礦閑置不用。”攀鋼礦業公司財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不過,在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後,新稅製按鐵精礦確定稅率,對高品位、低品位礦不再“一視同仁”,稅負更趨公平合理。
“改革後,從價計征對資源賦存條件好、價格高的多征稅,條件差、價格低的少征稅。通過價格的杠杆,促進企業合理利用資源。”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表示。
改革後,資源稅收入與礦價保持同步增減態勢。價漲稅增、理性的利潤空間使企業自覺控製煤炭產量,防止行業過熱;同時,政府借力資源稅改革,積聚了財力並用於壓減產能、安置職工、保護環境等方麵,一年來共壓減產量1.43億噸,退出產能2325萬噸。這不僅有助於礦業企業健康發展,也為礦山治理、環境保護起到了有力促進作用。
“現在公司每一噸低品位原礦需繳納資源稅1.5元,與改革前需繳納的5.7元相比,降幅達73%。”上述財務負責人表示。目前,攀鋼礦業正積極推進工藝升級,加大對低品位原礦的綜合利用。
“這次改革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為企業建設綠色礦山提供了充裕的資金,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萊蕪市地稅局局長楊永軍介紹。
在洛陽,這樣的綜合利用則得到更大擴展。
“我們正計劃對伴生的螢石進行回收,未來有可能成為全國較大螢石礦之一。”洛陽鉬業集團財務總監顧美鳳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資源稅改革後,伴生礦暫不征稅,采鉬企業開采出來的伴生礦鎢等給企業帶來了很大收益,一批較大企業不僅通過科技創新、設備升級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對伴生礦進行回收,同時對礦渣和尾礦庫循環再選,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當地環境和企業效益的共贏。
助力財稅體係改革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部署,將“去產能”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位,提出煤炭等礦業產業要嚴格控製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在總結原油、煤炭等資源稅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此次資源稅改革的從量計征變為從價計征。
據統計,受原油、煤炭等主要資源價格快速上漲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6個省資源稅實現增收,其中山西、內蒙古、陝西等省資源稅收入分別增長142%、122%和109%,占地方稅收入總量分別達到32%、20%和15%,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了19%、12%和9%。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資源稅在央地關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資源稅改革明確規定,改革後收入分配進一步向地方傾斜,原礦產資源補償費並入資源稅後全部留歸地方,中央不再分成,使得地方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助於地方加快建立完善資源開發生態環境損害補償機製,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財政優勢。
據了解,相關部門正在全麵總結資源稅改革的經驗,籌劃穩步擴大水資源稅試點範圍,推動資源稅立法工作,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
(原標題:“現在繳的稅比之前降了七成” 資源稅改革輸血實體經濟)
最後更新:2017-10-14 04: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