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
人物
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體係漸形成
正在深入推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政策體係正在加速形成。《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獲悉,根據此前規劃,政府將在今年年內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進行進一步完善。專家表示,加上此前通過和發布的幾個重磅文件,政策的指向性和精確性在逐漸提高,主要方向就是要通過調整資金投入結構,達到綠色生態和長效發展的改革目的。
今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年。記者了解到,在資金投入結構調整方麵,政策主要是要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製,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製,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製度等。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出台實施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的意見。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已經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要求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增長、生態補償、糧食產業發展保護等機製,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大縣的獎勵資金,新增農業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此後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有代表和委員提出,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
“過去的利益分配主要是依據產量,產量越大獎勵越多,地方政府就隻抓產量,導致很多農產品產量很高賣不出去,農產品結構性失衡,農民也不增收。”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的意義在於提高地方政府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積極性。“以前地方政府由於財政困難,認為搞農業劃不來,沒有改革的積極性。現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促進農業轉型、解決結構性失衡,推動農業由數量向質量、安全、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他說,中央財政通過調整利益補償機製、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等來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保障糧食主產區的利益,使地方更好地發展農業。
除了今年年底前要出台並實施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的意見外,其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政策此前也陸續推出。8月29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製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財政支農政策頂層設計,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切實提高國家支農政策效果和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等。國慶節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創新體製機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更是黨中央出台的第一個關於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對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下農業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成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兩辦出台的文件描繪出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路線圖”“時間表”,首次全麵提出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目標,並首次明確提出農業綠色發展的四方麵任務,還首次係統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體製機製安排,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綠色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對於資金投入結構的調整,韓長賦表示,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因此要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製度體係。根據財政部、農業部此前聯合印發的《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製度改革方案》,建立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製,完善耕地、草原、森林等生態補償政策,創新綠色生態農業金融保險產品等,都是今後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完善的方向和改革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投入結構的同時,農業生產結構的政策調整也在同步推進。今年的政策重點是積極穩妥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製和收儲製度改革,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等。對此,李國祥表示,之前的玉米收儲製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接下來將繼續對稻穀、小麥進行市場化改革,推動農產品全部由市場調節、向市場放開。糧食收儲製度改革是一個順應市場的行為,要從以往的政府定價收購,變為政府不定價不收購的同時,市場主體參與收購。
(原標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將進一步完善 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體係漸形成)
最後更新:2017-10-11 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