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
人物
西雅圖警方用小姐姐“釣魚執法”,竟查出了幾個中國程序員在嫖娼
上周五,西雅圖Bellevue市警方宣布,為期一周的“Operation On Demand(嫖客打擊行動)”勝利結束,超過110名嫖客落網。究竟是怎麼回事?被抓的色狼都是什麼人?歐美警方在打擊犯罪時使用的“釣魚執法”究竟是否合適?聽主頁君和你聊聊。
作為華盛頓州最大的港口城市,西雅圖一直是美國西部的旅遊勝地,但伴隨著遊客的到來,一些地下產業也悄然興起。
根據相關數據,西雅圖周邊已然成為全美第四大嫖娼“聖地”,性交易和人口販賣數量近幾年一直居高不下。
為此,西雅圖和華盛頓州警方組織了多次“專項打擊”,而最近的一次——由西雅圖旁Bellevue市警方組織的行動,剛剛在上周五下午結束,這是當地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釣魚執法。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Bellevue 警方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針對賣淫業的打擊行動,接近20家妓院被封殺。
然而,由於色情業的暴利,每次行動結束風聲一過,就會有新的妓院出來填補“市場空白”。於是,警方決定利用這一點,再撈一波“漏網之魚”。 他們首先在Bellevue市的 downtown(市中心)北邊租了幾個酒店,然後在網上發布虛假的招妓信息,用一些性感美女圖片招徠嫖客。
由於距離上次打擊行動結束已過去了很久,嫖客想當然地以為這是“新店開張”,並未多加懷疑,於是嫖客趨之若鶩。短短一周時間,就有幾十名嫖客上鉤。
那麼,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這些嫖客和警方假扮的皮條客會取得聯係,然後留下短信描述自己的需求,甚至還有的人會討價還價——有一個嫖客願意多付錢換取不戴安全套的“服務”,還有一個因為找旅館找了半天,要求打折。 最後,當這些色狼出現在賓館房間,明確表示自己是來睡妓女,並願意付錢後,拿到充分證據的警員立即出現將之逮捕。
就這樣,一周時間內,警方用此種方法“釣”上來了110名嫖客,沒收105輛車,兩輛摩托和一輛自行車。
“他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Bellevue 市警官 Marcia Harnden 說,“有無業癮君子,有電台 DJ,有程序員,還有某公司的副總裁。” 大部分是白人,也有亞裔嫖客,有傳言稱,有大約10人是來自中國的程序員。
警方查獲的嫖資
這些色狼年齡最大65歲,最小的22歲。令人尷尬的是,那個22歲的小哥是瞞著家人偷偷去的,被抓後,遲遲聯係不上他的父母向警方報警,說兒子失蹤了,結果被告知兒子在拘留所呆著…… “很多賣淫女來自人口販賣網,她們有的故事淒慘的你根本聽不下去”。Seattle Against Slavery(西雅圖反奴隸貿易)組織的Robert Beiser 對媒體說。
由於此類性交易往往伴隨著暴力,很多賣淫女完全是被迫賣淫,她們常常遭到毆打和性暴力。“每當有人為性交易付費,就等於錢流入了那些皮條客和地下妓院以及人販子的口袋”。Beiser 說。
目前,這些嫖客的案件已經移交當地檢察官。
部分人將在本周五被起訴,多數為“嫖妓”罪名,但部分人由於是重複犯罪,可能麵臨更嚴重的指控。而那些中國碼農,很有可能在繳納罰款和坐牢之後被立即驅逐出境。
“我看他們多數人不怎麼後悔”,Harnden 警官說,“相反,他們很多人在擔心怎麼跟妻子交待,或者怎麼跟公司解釋公司的車被警察扣了。”
很多小夥伴聽到這個新聞時,第一反應恐怕都是:“美帝也玩釣魚執法?” “這樣的執法行動合法嗎?難道不是引人犯罪嗎?” 主頁君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究竟什麼才是“釣魚執法(Sting Operation)”。 眾所周知,類似販毒,盜竊,賣淫一類的違法犯罪之所以屢禁不絕,主要原因在於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鏈。犯罪分子可以獲得暴利,而執法機關打擊犯罪者往往麵臨著目標過多,人手不足等方麵的掣肘。
這時候,從“源頭”打擊就變成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直接打擊黑市的“消費者”,讓市場不敢消費,犯罪者變得無利可圖,犯罪自然會大大收斂。同時,在不打草驚蛇的情況下放出“魚餌”,也可以方便警方獲得關鍵證據。
這就是釣魚執法的理論依據。
1999年,密蘇裏州男子邁克爾·尤金·法利斯在網上結識了一個叫溫蒂的“未成年少女”,隨後兩人還通了電話。法裏斯多次慫恿溫蒂講出自己家地址,以及詢問女孩“父母什麼時候不在家”。 在得到確切信息後,興奮的法裏斯開車數百英裏到了溫蒂家,但等在那兒的不是妙齡少女,而是警察和手銬。
原來所謂的溫蒂不過是警察偽裝的而已。法裏斯最終被判57個月監禁。 2009年10月22日晚,紐約市警局布魯克林南區,一名未成年人進入一間華人酒吧買酒。酒保沒有按照規定檢查證件就賣給了他。 顧客走後不久,警員就上了門,酒保和店主被雙雙逮捕——這是布魯克林南區指揮勤務中心風化組組織的一次釣魚執法,旨在打擊違法商家販賣酒品給未成年人的行為。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部分犯罪變得越發隱蔽,但相應的,警方的釣魚手段也越發高超。
2011年7月14日,美國駐倫敦大使館外交安全人員詹姆斯·查爾斯·卡菲爾蒂收到了一封廣告郵件,郵件介紹了一個兒童色情音像製品網站,並附上了訪問密碼。
這位詹姆斯先生正是一個潛藏的戀童癖,電腦中收藏了數以千計的兒童色情物。他很快就訪問了這個網站,輸入密碼準備在線“欣賞”。然而,視頻卻遲遲緩衝不出來,掃興的詹姆斯退出了網頁。
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封郵件是 FBI 精心設計的。
FBI 早在幾年前就在一個被打掉的兒童色情網站購買名單上發現了詹姆斯的郵件地址。為了確定詹姆斯確實牽扯其中,FBI 做了一個假的兒童色情頁麵,發了個地址和密碼給詹姆斯,詹姆斯果然上鉤。
在他回到美國後,警方立即上了門。憑借那次訪問記錄和在電腦硬盤裏查獲的文件,法院最終判決詹姆斯有罪。
在上麵這些案例中,釣魚執法都獲得了成功。然而並不是每一次類似行動都毫無爭議。
事實上,美國警方和 FBI 已經屢次因為釣魚執法是否越界,引發輿論和媒體的強烈質疑。
原則上來說,設下誘餌引誘本來就想犯罪的人來咬鉤才是合理合法的釣魚執法。而如果執法方刻意勾引本沒有犯罪傾向的普通人去犯罪,甚至為其提供犯罪方法和思路,那就不是“Sting Operation ”,而是 “Entrapment(構陷)”。
2013年一個下午,舊金山市 Tenderloin 區,一名男子站在漢堡店的遮陽棚下,這時一個背著背包的人和他搭訕,並鬼鬼祟祟地向他展示自己包裏的三部 iPhone 手機。
背包男表示,這些手機都是他偷來的,可以便宜賣給男子。男子動了心,開價100美元。背包男收下現金。
隨後仿佛從天而降般,四名便衣警察出現,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的男子被逮捕了——這一起由舊金山警方策劃的“釣魚執法”行動,又釣上來一條魚。
近幾年,舊金山,紐約等城市的數碼產品盜竊問題愈演愈烈,尤其是舊金山有近一半的市民持有 iPhone,數量全美最高。相應的,iPhone 黑市交易也成了舊金山的頭疼問題。
在打擊盜竊犯罪收效甚微的情況下,舊金山警方設計了直接打擊“買贓者”的釣魚執法行動。由警察扮演銷贓的小偷,一旦有人購買即逮捕此人。
警方希望借此散播恐慌情緒,讓人不敢買贓機。警長喬伊·加裏蒂(Joe Garrity)表示:“如果偷來的手機賣不出去,那麼就沒有市場。我們正在從源頭進行遏製。”
但媒體和公眾對這一行為的看法並不統一,有律師質疑這樣做簡直是引誘普通市民犯罪。“他們隻是貪小便宜,根本沒打算參與犯罪”。舊金山地方檢察官喬治·加斯科恩(George Gascon)也表示這樣做效果並不顯著,因為多數贓物都被賣到了國外。
此外,在紐約的一次釣魚執法也引發了巨大爭議。2011年,紐約布魯克林區,20歲的羅伯特·泰斯特(Rbert Tester)遇到一個賣 iPhone 的人,羅伯特最初明確表示沒有興趣,但來人一直在苦苦哀求,並稱自己需要錢給女兒買聖誕禮物。動了惻隱之心的羅伯特最終買下了手機,卻沒成想因此而被逮捕。
羅伯特認為警方的行為完全是栽贓陷害。賣家當時根本沒有告訴他這手機是偷的,而且他的購買行為完全是因為同情賣家的“遭遇”。盡管警方隨後撤銷了對羅伯特的指控,但羅伯特還是向紐約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賠償。 “找到專門收購被盜數碼產品的黑市商人是一回事,而引誘守法年輕人去‘購買’便衣警察的商品完全是另一回事。”紐約市議員文森特·詹特爾(Vincent Gentile)如是說。 總的來說,釣魚執法屬於一種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手段,有時可以起到顯著的打擊犯罪效果,有時也免不了會卷入爭議之中。不過對於留學生來說,這些並不重要,出門在外,潔身自好,遵紀守法,釣魚也釣不到你我的頭上嘛。
最後更新:2017-10-08 0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