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人物
中國藥企境外並購進入新階段
中國醫藥企業境外並購進入加速軌道。
“中國藥企通過內生增長,處於一些轉折點,需要到境外尋找繼續增長的機會。”易界管理合夥人蔣小旭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醫藥企業一直有很強的境外並購需求,今年以來,這種趨勢越發明顯。
以三胞集團為例,今年6月三胞集團完成對美國生物醫藥公司Dendreon100%股權的收購交割,從而擁有了後者全球首例且唯一被FDA批準的前列腺癌細胞免疫治療藥物Provenge,創下了中國藥企第一次全資收購美國原研藥的紀錄。
細胞免疫治療是腫瘤治療的最新發展方向,在國內仍處於臨床試驗和試驗前階段。三胞集團總裁楊懷珍此前對媒體表示,通過此次交易,三胞集團不僅獲得Provenge細胞免疫治療藥物的完整知識產權,而且還獲得了Dendreon公司頂尖的人才團隊、世界先進水準的細胞免疫藥物研發平台、生產平台、臨床應用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等,更重要的是,還收獲了被稱為細胞藥物核心的質量管控標準與質量保證體係。
“(中國企業跨境並購)以前更多是仿製藥、專利過期藥,世界首發的原研藥收購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標誌著中國藥企以後會向更有含金量的方向發展。”蔣小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評價。
事實上,醫藥圈今年不斷被國內巨頭海外並購的消息刷屏。10月,複星醫藥完成收購印度藥企Gland Pharma74%股權的交割,以10.91億美元創下目前為止中國本土藥企最大海外並購案。9月,三生製藥和中信聯合收購加拿大生物製藥公司。6月,仙琚製藥擬出資共1.1億歐元分別收購意大利一家原料藥企和一家醫藥銷售公司。5月,人福醫藥宣布擬收購安思爾旗下包括傑士邦公司在內的全球兩性健康產業業務資產。
易界《2017年前三季度跨境並購趨勢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32宗跨境並購案例,而2016年同期為21宗;金額方麵,今年前三季度醫療健康跨境並購涉及金額47億美元,2016年同期數字為37.8億美元。
圖片來源:《2017年前三季度跨境並購趨勢報告》
羅蘭貝格管理谘詢公司合夥人金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家政策和企業自身戰略需求是驅動醫藥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兩個重要動力。
“醫藥行業是‘政策市’,中國現階段政策的變動和對醫藥創新的鼓勵,對行業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金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去年上半年到現在國家支持藥品創新的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藥品一致性評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每一個政策都會推動醫藥企業並購加速。
金毅補充道,企業自身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經驗、發展規模和新業務,以及專業化分工都會推動中國藥企海外並購。
經過多年摸爬滾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行為越來越理性,境外並購都與自身需求掛鉤。蔣小旭認為:“國內醫藥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確實有國際化戰略需求,都在考慮在海外買技術,要麼拓展銷售渠道,要麼把自己的品牌做一些國際化安排。”
而在並購的領域範圍上,隨著國內大健康市場的發展,醫藥企業也開始通過跨境並購完善自身生態布局。除了傳統的藥物領域投資,保健品和醫療服務也成為並購熱點。
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巨頭藥明康德近日宣布收購美國臨床研究機構RPG,拓展全球臨床研究和一體化開發服務能力。通化金馬也在7月宣布競購澳大利亞I-MED公司,開拓海外影像診斷業務。另外,愛爾眼科4月宣布將以約1.52億歐元收購西班牙眼科醫院集團Clínica Baviera, S.A。的90%股份,通過對這一歐洲最大連鎖眼科醫療上市公司的收購,愛爾眼科將成為全球最大眼科醫療機構。
並購成功隻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如何進行業務整合、控製風險是中國醫藥企業更需要考慮的問題。
圖片來源:《2017年前三季度跨境並購趨勢報告》
“國內企業到一個新的地方,對當地的法規、政策,甚至工資、薪酬水平都是陌生的,用中國的管理經驗來管理國內的人和組織,海外並購時,國外的管理手段也是陌生的。”金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金毅認為,企業首先應該明確自己全球化戰略的目的是什麼,並對團隊和組織進行有效匹配,同時講究“管理的藝術”。“要明確並購後的近期、中期、遠期目標是什麼,同時明確企業哪些職能需要整合,哪些要有靈活度。”
蔣小旭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投後管理是中國企業境外並購普遍存在的問題。
“醫藥行業需要很多專業知識,以及對境外運營環境的理解。中國企業需要通過專業運營團隊幫助過渡,包括當地運營團隊或者收購公司已有團隊。同時更多的是把國內的業務和國外業務做協同,一部分走出去,一部分引進來。”蔣小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當時想的是買一家公司,買之後怎樣管理這家公司成為問題。境外並購,第一是戰略要清晰,第二是投後管理要通盤考慮。”蔣小旭評價。
最後更新:2017-10-23 2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