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8 返回首頁    go 人物


手工藝非遺的新生之道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手工藝大國,傳統工藝之多,作業點分布之廣,與經濟、文化、民眾日常生活聯係之緊密、影響之巨,及其對維護國家文化命脈、保持和發揚民族精神特質之重大價值,當是無疑義的。近年來,這一課題已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政府也采取了若幹保護措施。而從全局和長遠來考慮,一些具有根本性的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和做戰略性的考量。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界定,包括傳統手工技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由確認、立檔、研究、保存、維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這9個環節組成。如實理解《公約》對保護的界定,正確處理保護傳承與發展振興的關係,才是當前我們應持的態度和戰略選擇。

所以說,保護傳承不應是消極的、靜止的,而應是積極的、能動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技藝要不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呢?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在肯定之外,又有否定。以造紙術為例,為適應批量生產和市場競爭的需要,涇縣宣紙廠已用機械代替原先的人工打漿,用蒸汽代替原有的火牆烘紙。沒有人對這種做法提出異議,原封不動地維持原貌已絕無可能。但為保存傳統技藝及相關的科技文化基因,該廠已建成全部使用傳統抄紙技藝的作坊,所產特級宣紙以高價出售。這種做法無疑是睿智的,釀酒、製醋、曬鹽、鍛箔等手工行業也多已采取類似的措施。由此可見,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並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可以協調共存、並行不悖的。

手工藝創新之路該怎麼走?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狀態是多樣的,有個體、家庭經營、大小作坊、大中小企業等形式和私有、集體、公有等所有製類別。無論是哪種所有製、無論是多大規模,除少數經指定須原樣保存傳統技藝不得改變並由政府給予必要的補貼的經營實體外,都麵臨市場競爭和創新求變的問題。是以,藝人和主管人員都須從理論和現實充分認識手工藝創新求變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艱巨性。有了創新的動力、求變的意願和決心,就不致遇到挫折、失敗就畏縮或放棄。

創新不是以材料、勞務等因素取勝,更重要的是以智慧、人性化的科技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等精神因素取勝。在此基礎上方有構思之新穎、意匠之靈動、設計之縝密和製作之精到,從而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而這一切都來自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的創造。近些年來,手工行業的人員構成已有一些變化,有些企業不乏高學曆、科班出身的而又精通傳統技藝的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有的還被評定為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因喜好手藝、大學畢業後自願進入手工行業、在工廠或小作坊幹活的也並非孤例。

傳統是有兩麵性的。當傳統的惰性成為前進的阻力時,克服這種惰性是很不容易的。據此,我們對創新求變的艱難須有充分的估量,向先進國家學習,主動地走創新求變之路,開拓全新的局麵,才是最有效的保護傳承之策,才是傳統手工技藝發展振興的指望。

最後更新:2017-10-08 07:35:12

  上一篇:go 手工製作簡易點心收納盒,隻需6步簡單又實用
  下一篇:go 手工DIY:玉兔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