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
人物
盤點2017年全球金融圈十大最熱詞
摘要
2017年全球金融行業話題不斷,政治不確定性在全球市場扮演了重要角色,歐洲多國選舉。
2017年全球金融行業話題不斷,政治不確定性在全球市場扮演了重要角色,歐洲多國選舉,英國脫歐談判都是市場的主要推手之一;地緣政治風險同樣令市場震驚,朝鮮發射導彈引發全球避險狂潮,推動金價大漲的同時,也成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異軍突起的一個原因。
而美國國內,特朗普的多個競選承諾未能兌現,共和黨為推動稅改跨越大半年的努力和波折也數次攪動美元、美股,但卻難改市場低波動率局麵。美聯儲主席人選一度引發市場猜測耶倫時代的政策立場能否延續,不過實際上不管誰接手美聯儲,美聯儲2018年加息並無疑問,隻是加幾次的問題。放眼全球,不止美聯儲,多國央行也就在2017年采取加息措施或是放出收緊信號。
匯通網為你精心篩選了2017年金融業的十大熱詞,一起來看一下:
一、比特幣——2017年最刺激的資產
比特幣2017年的表現就像是過山車一樣,一會兒衝上雲霄,一會兒跌入穀底。比特幣2017年漲幅超過1400%,並一度站上2萬美元關口,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商所CME先後推出期貨產品。
目前,加密貨幣的總市值約為6000億美元。比特幣占到其中3230億美元,其次是以太幣(710億美元)、比特幣現金(320億美元)、瑞波幣(290億美元)和萊特幣(176億美元)。26種加密貨幣的市值超過了10億美元。而在2017年年初,隻有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市值突破了10億美元關口。
伴隨著比特幣一路飆漲的同時,各種看跌言論也是從未間斷。有人認為,比特幣將引領技術革命,也有人認為,不具備任何貨幣價值的比特幣不過是陽光下的泡沫,遲早會破滅巴菲特、摩根大通CEO等人紛紛表示比特幣隻是投機行為,而多國政府對其的監管措施令比特幣價格暴跌。
2018年比特幣會麵臨什麼樣的命運?可以預期的是,更多機構將進入加密貨幣領域,有了狀況不斷的2017年,相應監管會更多,比特幣價格將會下滑,而其他加密貨幣價格將上漲,這一趨勢在2017年底已經顯現出來。
二、朝鮮導彈——黃金的東風
2017年8月29日早間,朝鮮發射了一枚導彈,這枚導彈飛過日本領空並落入北海道附近的海域,令朝鮮半島緊張情勢急劇升級,金融市場一片嘩然,避險情緒急速升溫,現貨黃金當日開盤上漲逾10美元至九個半月高位,美指大跌,日元飆升。
半島風波還未平息,2017年9月3日,朝鮮發布聲明稱,金正恩下令進行了裝載在洲際導彈上的氫彈試驗,並取得了成功。這是朝鮮進行的“第六次”核試驗,這次實驗的氫彈威力也遠大於前。其引發的風險情緒立刻導致擁有避險性質的比特幣大漲。比特幣一度短線快速拉漲90個點,從4600美元最高升至4687.80美元,漲幅接近90美元。9月4日,得益於避險情緒飆升,現貨黃金大幅跳空高開逾11美元,刷新近一年高位。
不過到了2017年底,朝鮮方麵似乎態度開始緩和,至今年初,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下令重開板門店熱線,金正恩也首次表示朝鮮有意參加韓國平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表示有必要在新的一年改善朝韓關係。朝韓關係到底能否得到改善還有待時間檢驗,但可以說,其任何進展仍將是2018年金融市場的一大風險。
三、大選——當之無愧的大選年
2017年是當之無愧的大選年,法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先後在2017年經曆了大選。而大部分歐洲國家大選的結果都反映出一個問題,歐洲的極右勢力正在抬頭,對歐元區的穩定提出了挑戰,也成為歐元走勢的一大影響力。
在5月舉行的法國總統大選決勝輪中,年輕的中間派埃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大敗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的領導人勒龐(Marine Le Pen)。許多害怕民粹主義者再次意外取勝的人鬆了一口氣。不過,勒龐擊敗所有老牌政黨候選人的事實——以及極右翼政黨在歐洲各國大選中的強勁實力——值得人們深思。
如果時間能倒流,相比特雷莎·梅不會貿然宣布提前大選。保守黨提前大選,實際上是為了借大選獲得更多議會席位,鞏固自己在脫歐談判中的權力,然而事與願違,盡管保守黨還是贏了,但卻失去了原有的部分席位,不得不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聯合組閣。這個結果不當導致英鎊跳水逾300點,也為後續的脫歐談判帶去了更多障礙,我們在下一個熱詞中詳解。
被各方看好默克爾連任無懸念的德國大選同樣飛出了幺蛾子,盡管默克爾成功四連任,但支持率卻下降了,而隨後組閣談判破裂更是令政治不確定性大增。德國社民黨與默克爾所在黨派將在1月繼續就聯合政府進行談判,但究竟能否在各方妥協下談妥,還是個未知數。盡管目前為止,德國政治不確定性並未明顯衝擊德國經濟及歐元區經濟,也並未明顯影響這段時間以來歐元的表示,但可以肯定的是,組閣談判拖得越久,最終對經濟和歐元的拖累將會顯現。
四、英國脫歐——第一階段談判勉強過關,更難的在後麵
要說2017年全年持續在全球市場上“發光發熱”的幾大“主角”英國脫歐絕對可以算是一個。脫歐的進程從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不會容易,英國希望盡可能達成對自己有利的協議,而麵臨著歐洲民粹主義抬頭,歐盟自然不會讓英國隨隨便便就占盡好處。
雙方在脫歐“分手費”的問題上就存在著長期分歧,在脫歐過渡期的問題上同樣難以達成一致。
盡管12月英國與歐盟在雙方各讓一步的情況下,取得了裏程碑式的進展,達成了所謂的脫歐協議,但仔細來看,實際上真正關係到“根本”的問題並沒取得真正明確的進展,分手費、過渡期等等問題都被推遲到2018年討論,而英國到底會不會退出單一市場也仍舊懸而未決。
盡管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已經成功推動了脫歐談判,並且在2017年底談成了關於貿易的關鍵事宜,但對於2018年的英鎊來說,英國脫歐談判將會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破壞性因素,並且會持續造成英鎊的波動。
對於英鎊兌美元2018年的走勢來說,英美兩國經濟增速和利率的差異將是決定性因素。而具體來看,這兩方麵對於英鎊來說都構成利空。
五、特朗普——自帶熱搜的話題總統
除了英國脫歐,另一個存在感極強、幾乎占據2017年話題榜半壁江山的,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了。自2017年1月就職以來,一方麵,特朗普受到了現代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無法比擬的鄙視,執政期間支持率也是屢創新低;但另一方麵令人驚訝的是,所有令人擔憂的災難目前都沒有發生,這讓股票市場完全不再為特朗普總統而不安,並為他的減稅舉措而歡唿雀躍。
《華盛頓郵報》稱,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馬克總結了特朗普一年的十件大事:對“使用化學武器”的敘利亞進行導彈襲擊;對俄羅斯出人意料地采取強硬立場,批準對烏克蘭進行4700萬美元的軍售,對莫斯科實施新的製裁;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準了有爭議的輸油管線,開啟美國能源開發的新時代;以強硬態度使北約盟國最終同意多分攤了120億美元費用;消滅“伊斯蘭國(IS)”的形式存在;在阿富汗問題上逆轉了奧巴馬災難性的撤軍政策;推動了曆史性的稅收改革;提名了聯邦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數十個職位人選,從而確保了美國最高法院保守派占多數,這將影響美國數十年;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美國有4位總統承諾這樣做,但隻有特朗普付諸了行動。
特朗普的話題還不止政績,上任之初,就有關於他可能被彈劾的猜測,其中通俄門時間更是讓這種猜測的可能性大增。不過到目前為止,“通俄門”事件並未對特朗普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其調查進程仍在2018年繼續。
另一個關於特朗普的關鍵詞就是“假新聞”,特朗普和美國媒體之間的戰鬥可謂十分激烈,特朗普屢次在推特上稱媒體編造假新聞。CNN一直熱衷於曝特朗普的黑料,到處尋找“通俄門”的蛛絲馬跡,特朗普雖然不止一次指責CNN的報道是“假新聞”,卻也拿他們無可奈何。但最後CNN被爆“自導自演”了通俄門。
六、美國稅改——到底有沒有特朗普誇得好?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的慶祝稅改法案通過的活動上表示,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減稅舉措(盡管實際上隻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大的一次稅收改革),4萬億美元將回到美國。稅改一直是特朗普承諾的刺激美國經濟的幾大重頭戲之一。
不過盡管特朗普把稅改誇上天,也不能掩蓋稅改一路走來曆經波折,尤其是在“特朗普醫改”遭遇流產時,市場一度認為稅改也將步醫改的後塵。在大費周章好幾個月之後,經過國會共和黨各位領袖的一再勸說,此前仍對稅改案持有異議的佛羅裏達州參議員魯比奧和田納西州參議員科克終於在上周回心轉意,宣布將在此後最終表介意中對“稅改”案投下讚成票。
盡管共和黨最終拿到足夠的票數通過稅改,但是對稅改的質疑一直沒有減退。共和黨宣稱稅改帶來的經濟增長能夠彌補造成的赤字,但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新稅法將導致未來10年聯邦預算赤字增加近1.5萬億美元。而與此同時,特朗普在2018年初要幹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推動基建領域的投資,在2018年初要幹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推動基建領域的投資。
2017年下半年以來,稅改是美元走勢的一大決定性影響因素,那麼在2018年,它還能支撐美元嗎?市場對此普遍持謹慎態度,稅改與美國經濟的關係還有待驗證,因此稅改並不能直接與美元牛市畫上等號。民調顯示,除了少數企業主和特朗普的熱心擁躉之外,大多數的美國普通民眾都對稅改持不支持或者漠視的態度,專家則更是擔心由此產生的1.5萬億額外財政赤字將需要美國財政部進一步強力發債才能消化,這可能足以打亂美聯儲之後的緊縮計劃,令美聯儲再縮表過程中投鼠忌器,而如果債市崩盤,美聯儲將不得不重啟購債救市。投資者完全有理由不看好美元的中長期走勢。
七、美股——牛
一個字形容2017年的美國股市,就是“牛”。道指在短短12個月時間裏連續跨越了五個1000點關口據Market Data Group提供的數據,是其在一年之中跨越1000點的次數最多的一次,不僅如此縱觀全年,2017年第71次創曆史收盤新高,為一年內創造曆史最高紀錄次數的新紀錄。標準普爾500指數、道瓊斯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在2017年分別上漲19.4%、25.1%和28.2%。
盡管特朗普將美股屢創新高的功勞據為己有,不過經濟數據的改善,公司利潤的上漲和共和黨的稅改都是美股2017年一直持續上漲的內在驅動力。而波動率曆史新低也是標普500指數能一路突破曆史高位,沒有出現5%的回調的原因之一。
盡管2017年美股一路上漲也引發了一些擔憂情緒,但投資者已經越發相信,2018年,美股還能繼續走高。高盛、瑞士銀行、德意誌銀行、瑞士信貸集團分析師預期來看,其均對2018年美股持看漲觀點。
八、加息——多家央行加入加息陣營
2017年加息的央行不止一家,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紛紛邁出了加息腳步。盡管美聯儲2017年的加息路徑備受市場矚目,英國央行在11月進行了十年來的首次加息,但小編認為,2017年加息的央行中,不得不提加拿大央行,原因在於意外。
加拿大央行在7月分加息(為7年來首次),因此市場預計加拿大央行9月加息可能性不大,然而9月6日該央行再度加息25個基點,將利率調整為1%,讓市場措手不及,導致美元兌加元跳水近300點。加拿大是目前七國集團(G7)中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不過未來是否繼續加息還取決於市場走向和加拿大的經濟表現。
美聯儲方麵,2017年美聯儲加息三次,自2015年12月啟動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加息,美聯儲開始了緩慢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至今已加息五次,並於2017年10月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不過美聯儲最近公布的12月會議紀要卻顯示,盡管絕大多數美聯儲官員支持目前漸進的加息節奏,但對2018年的加息預期存在分歧。
英國央行在11月進行了十年來的首次加息,顯然這是為了英國脫歐公投後英鎊急劇貶值導致通脹大幅上升的常規操作政策。該央行還表示,表示在未來3年中最多大概隻會在加息2次。這與市場所體現出的加息路徑預期是相一致的。
九、美聯儲新主席——會是共和黨版本的耶倫嗎?
美聯儲的人事變動在2017年也是市場關注的熱點事件之一。2017年11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提名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任美聯儲主席。“專業不對口”的鮑威爾大概率會在任期內延續耶倫時代的貨幣政策,將趨向取決於美國宏觀經濟形勢。
耶倫任職期間走上了加息進程,從2015年12月開始,已經連續加息四次,並開啟了縮減資產負債表計劃,以逐步退出金融危機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而在擔任美聯儲理事時,鮑威爾就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政策主張:漸進加息、穩步縮表,預計美國經濟將很快達到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這和現任美聯儲主席耶倫的主張幾乎一致。
不過在政策上鮑威爾與耶倫有著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主張放鬆監管。耶倫曾警告,取消危機後推出的嚴格監管措施可能很危險。但鮑威爾認為,美聯儲的職責是“監管者之一,而不是管理”,他認為危機後推出的監管政策太過嚴厲。不過鮑威爾提名後美聯儲行事風格需要結合美聯儲運行機製進行討論,但不會顯著影響到美聯儲近期貨幣政策取向。
十、低波動率——說好的經融危機爆發年呢?
如果隻用一個關鍵詞來回顧2017年全球資本市場的表現,那就是“低波動”三個字,也更加通俗地理解為“低風險”。全球的股票、債券、商品和外匯市場的波動率大幅度下降,其中美國,歐洲,日本,新興市場股票市場的波動率,無論從實際波動率,或者用恐慌指數來衡量的預期未來波動率,以及年內大盤指數回撤的幅度,都創下了30多年以來的曆史新低。
相應地,這些市場的股票指數不斷創下新高。例如,美國道瓊斯指數創出了超過70次曆史收盤新高,累計漲幅超25%,實際上過去30多年全球股票市場也經曆了幾輪牛市,在牛市中波動率通常比較低,但低到2017年這個程度仍舊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的。
2017年全球資本市場波動率和風險創新低背後,有三個核心原因:第一,全球經濟增長複蘇各類影響資本市場表現的核心經濟數據大大好於市場預期。第二,各國的貨幣政策和利率環境依然比較寬鬆。第三,2017年全球政治沒有出現“黑天鵝事件”。
展望2018年,全球市場也將不會無聊。特朗普的刺激基建的計劃是2018年的重要曆程,1月19日美國可能再度麵臨關門危機,而隨著特朗普支持率刷新低,年中將進行的中期選舉也將是重頭戲,更別提還未完結的“通俄門”時間。大西洋對岸的歐洲,英國和歐盟更艱難的第二階段談判仍將繼續,意大利3月將迎來大選,極右翼崛起的風險仍舊存在。鮑威爾領導下的全新美聯儲也將隆重登場。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料將繼續吸引眼球。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8-01-16 17: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