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手工製作
手工細掛麵 致富新希望
說到掛麵,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那些通過大型機械製作的機製掛麵,但機製掛麵的品質其實遠不及傳統的手工掛麵。由於製作手工掛麵的工藝複雜,勞動強度大,日產量低,會做的和願做的人越來越少。我市華州區高塘鎮江村近年來卻是通過改進手工掛麵,我市華州區高塘鎮近年來製作手工掛麵的人是越來越多。讓我們一起去華州區高塘鎮江村去看看吧。
偉博:HELLO 大家好!大家剛才看到的所有掛麵,最終的成品就是偉博手裏拿的這把掛麵,你別看這一把小小的掛麵,卻給我現在所在村子村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變化。
這裏就是華州區高塘鎮江村,村上製作手工掛麵曆史悠久,五年來,江村的掛麵加工戶已經從以前的十來戶發展到現在60多戶,年產量在30萬斤左右,每斤價格也是由開始的一兩塊到現在的六塊每斤,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僅憑製作手工掛麵這一項,每戶每年就能掙三萬多元,而這一切在五年前,是江村村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
記者:你家做沒做掛麵?
何芳俠:做掛麵呢
記者:你感覺做了掛麵之後你家生活有啥變化沒
何芳俠:有呢,一年比一年好。現在家裏的家電呀啥的都買得很滿意。
記者:我看你現在金耳環都戴著呢是不是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何芳俠:嗯,那肯定了麼。
由於手工掛麵製作工藝複雜,製作效率低,收入少,到2010年左右,部分村民甚至想放棄手工掛麵加工。2013年,國家提出產業轉型升級,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江村村委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多方聯係籌措資金,為給每戶掛麵加工戶配發了一台和麵機,解決了和麵過程費時費力效率低的問題。
華州區高塘鎮江村 村民 楊紅星:現在和以前比就是有了和麵機,勞動強度減少了,設備改進了,設備一改進,生產量就能提高,原來全靠手工就做不出來,想多加工一點就做不出來,原來兩個人一天就是做50斤麵,現在就可以做到80斤麵。
為了提高當地村民手工掛麵的製作水平,村上多次組織人員去傳統掛麵加工名鎮 榆林市吳堡鎮張家山鎮進行考察學習,並邀請當地的手工掛麵傳承人來為大家講解手工掛麵的製作技術和訣竅。規範統一了村裏手工掛麵的製作工藝和流程,這手工掛麵製作的效率高了,產量自然就提增加了,然而新的問題隨即產生,這麼大的產量,銷路成了大難題。
江村 村民 楊紅星:以前就是在集市上賣啊,零賣,那個銷量小得很,每隔三五天有個集會,賣個百十斤。
楊師傅說呀,隨著掛麵生產量的不斷加大,過去那種靠趕集零售掛麵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手工掛麵的生產需求。這也是村上掛麵加工戶普遍存在難題。
華州區高塘鎮江村 村支書 李川宏 :我們聯係了有銷售能力的專業合作社,幫助他們進行掛麵銷售。
華州區高塘鎮江村 村民 楊紅星:現在就是合作社來拉的時候就不隻百十斤,就是幾千斤幾百斤拉呢,咱現在隻說把這個質量把握住,加工出來。就不愁賣,
可是當下仍然有一個問題擺在大家麵前,傳統掛麵製作都是靠自熱晾曬的,每到天陰下雨的時候,掛麵的晾曬問題又成讓村民們很是頭疼。
華州區高塘鎮江村 村民 楊紅星:我們的顧慮就是不受自然條件的限製。下雨天我們也能做。像現在這天氣連陰雨我們現在就停著呢,已經連著停了一個多月了,如果現在能把這問題解決了生產量肯定能上去。
掛麵晾曬難題讓江村的農戶一籌莫展,而這時又有好消息傳來,今年全區打響脫貧攻堅戰,包聯江村的華州區綜合執法局過多方協調,幫助大家建設一個占地8畝的手工掛麵產業示範園。目前這項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十一月底完工,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華州區高塘鎮江村 村支書 李川宏 :手工掛麵產業園建成以後,主要采用的是自動烘幹,計劃用八條自動烘幹生產線,每天生產掛麵5000多斤,產業園建成以後,將吸收88戶貧困戶參股,采取分紅的辦法是我們的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有條件的也可以到這裏來打工,打工拿工資,也是一個很好的項目。
村支書李川宏告訴記者,通過手工掛麵示範園的帶動,江村要把手工掛麵的加工戶發展到200戶,每戶每年收入爭取達到六七萬。我們也相信隨著手工掛麵製作工藝不斷改進,加上示範園大帶動作用,以及江村人的不斷努力,也一定能把這一傳統製作工藝發揚光大,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來源:農家四季
最後更新:2017-10-30 2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