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4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五大增持套路深 到底哪個是“黃金坑”?哪個是“萬人坑”?

過去的一周,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掀起了“兜底式增持”潮,表麵上聲稱“看好公司長期發展”,有的則是為了利用員工的資金杠杆解除短期的股權質押危機。

同時,“兜底式增持”帶來的漲停效應也讓不少投資者紛紛跟風買入,孰料剛剛縱身一躍,潮水就退去,不幸摔死在沙灘上……

實際上,被視為重大利好的增持,也是“套路深深深幾許”。除了兜底式增持,還有被迫式增持、抄底式增持、忽悠式增持、對衝式增持等等。對於投資者來說,一不小心,跟風跳進去的也許就不是“黃金坑”,而是大股東給你挖好的“萬人坑”。

今天,中國證券報記者就幫你見招拆招,識別增持套路!

1、兜底式增持

先來簡單回顧一下剛剛過去的“兜底式增持”潮。

自6月2日午間奮達科技拉開這一輪“兜底式增持”序幕以來,在漲停效應的帶動下,至6月8日深交所發布“兜底式增持”的信披規範,共有23家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向員工發出了“兜底式增持”的倡議,*ST德力董事長甚至把公司的供應商、銷售商也一塊拉上了。

對於員工而言,如果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能夠信守承諾,那麼響應號召肯定是一門包賺不虧的買賣。

但普通投資者就未必如此幸運了。在本輪“兜底式增持”潮掀起之初,漲停效應顯著,但隨著跟風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漲停效應很快消失。而且,從長期看,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麵,“兜底式增持”對股價的提振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發出倡議的實控人或董事長都有股權質押在身,

比如寶萊特董事長燕金元截至目前已質押公司股票1460萬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29.81%。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股價一路下跌,很多實控人或董事長的倡議更多的是出於應對短期平倉風險的考慮,而不是公司的投資價值,所以普通投資者要跟風買入一定要謹慎。

2、被迫式增持

在麵臨平倉風險的情況下,被迫發出“兜底式增持”的倡議本質上是一種被迫式增持,當然,自己增持是一種更加直接的手段。

比如,近日,廣東明珠控股股東深圳金信安一致行動人興寧金順安、興寧眾益福便一麵補充質押,一麵加快推進增持計劃來化解風險。還有不少有著高比例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則未雨綢繆,主動增持,比如鵬起科技

還有一種被迫式增持,在2015年三季度到2016年四季度的A股舉牌潮中也非常常見。當時,不少“野蠻人”破門而入,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展開了瘋狂的股權爭奪戰。在此情況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被迫不斷增持,以力保手中的控股權不丟失。

去年年底,紫光集團三度舉牌中發科技,麵對岌岌可危的形勢,中發科技控股股東就被迫通過大手筆增持予以還擊。

上述兩種情況,對於前者,無論是“兜底式增持”還是自己增持,更多的是出於短期股價的考慮,跟風買入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而後者,由於股權爭奪戰必須是大手筆投入,所以往往帶來股價暴漲,比如在去年年底股權爭奪戰最激烈的時候,中發科技股價在半個月裏暴漲4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如果介入時機把握得當,收益風險比還是挺高的。

3、抄底式增持

與其他方式相比,抄底式增持最為投資者看重。隨著股價的一路下跌,很多時候會“跌出價值”,而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往往更加清楚,這時候,控股股東帶頭增持,特別是大手筆買入,往往會一唿百應。

比如,蘭石重裝5月2日晚間公告了控股股東不低於3億元不高於10億元的增持計劃後,公司股價在5月3日和5月4日連續漲停。

當然,幾乎所有的增持公告都標榜“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前景”,但投資者對於背後的增持動機一定要加以明辨,區分“真價值”和“偽價值”。就如上文提及的股權質押平倉風險之下的被動增持,實控人或董事長也一概聲稱“公司投價值凸顯”“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但其實際考慮的更多的是短期股價,而不是長期投資價值。

另外,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或董監高確實了解公司的內在價值,也精準抄底成功,但在財報窗口期內烏龍增持的案例也不少,

比如2014年,永輝超市副總裁謝香鎮在半年報窗口期內誤買入27.1萬股公司股票。

同時,還有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董監高的增持則觸及了短線交易的紅線,有的還遭到了證監會的處罰。

4、忽悠式增持

抄底式增持最受投資者歡迎,忽悠式增持則最遭投資者唾棄。

在2015年7月A股巨幅波動期間,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董監高紛紛出手增持,其中不少是大手筆的暴力增持,也有不少隻是做做樣子、應付了事。其中,就有數十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董監高增持數量不足10手,西藏發展的一位董事甚至隻增持了1手,涉及金額約958元!

此外,在此期間,有很多上市公司增持公告要素不全,不少大股東和董監高的增持計劃隻有上限沒有下限,結果“雷聲大雨點小”,完成比例非常低甚至不足公司總股本的0.1%;還有很多增持計劃則沒有明確的時間區間,很多大股東和董監高遲遲不兌現增持計劃,甚至在還沒有增持1股的情況下又公布了減持計劃,令投資者大跌眼鏡!

對此,上交所在2016年2月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及董監高增持股份公告格式指引。上交所指出,實踐中發現,增持公告存在增持計劃要素不齊備、增持計劃實施進展未能持續披露等問題。鑒於此,上交所製定“增持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股東、董監高增持股份計劃公告應當遵循合規性原則、審慎性原則、風險充分揭示原則、持續披露原則。

5、對衝式增持

對衝式增持並不是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一是負麵新聞;

比如,近期神霧環保神霧節能在遭遇著名財經評論員葉檀的公眾號文章狙擊後,兩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和控股股東便通過大手筆增持對衝利空穩定股價。

二是突發事件;

比如,2014年著名的獐子島事件發生後,公司總裁辦11名成員出資2000多萬元進行增持。

還有一種對衝式增持比較少見,但卻令人記憶猶新。

2015年7月A股出現巨幅波動,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董監高紛紛出手增持對衝市場的非理性連續下跌,包括證監會也發布鼓勵大股東和董監高增持的通知,上市公司協會則發出大股東增持等倡議,財政部也表示支持國有金融企業在股價低於合理價值時予以增持,等等。

無論是負麵新聞、突發事件,還是市場的非理性下跌,往往會帶來股價的暴跌,這時候是否跟進對衝式增持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利空出盡,跟進的風險也會小很多。

比如獐子島,公司股價受事件衝擊跌至11.1元/股的低點,之後五個月股價翻番。

而如果事件還沒有定論,暫時作壁上觀則是上策。

(原標題:五大增持套路深,到底哪個是“黃金坑”?哪個是“萬人坑”?)

最後更新:2017-06-18 01:02:32

  上一篇:go 潤盈投資兩度舉牌津勸業 股權之爭升級
  下一篇:go 新三板公司轉板持續升溫 今年已有182家啟動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