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
搜狐
馬雲爸爸劃重點了:30年後,隻有這些孩子能找到工作
“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會找不到工作。”
最近,馬雲又一次語出驚人。你覺得這是危言聳聽?還真不是。不管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敏銳還是遲鈍,人工智能的迅勐發展都已經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事實。
而但凡是有危機意識的人,都無法逃避這樣一個問題,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搶了人類的飯碗?你如今催促著孩子學習的一切,是否足以讓他們應對未來的世界?
不要以為這個問題很遙遠。
這個衝突一定會到來,好在,你還有時間幫孩子做準備。
馬雲:“我可以保證,
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未來30年的職業世界會是什麼樣?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許並沒有,因為三十年後的職業世界可能和你並沒有太大關係,三十年後,你的地位或許隻是有所晃動。但那將是孩子們的天下。
而你是否有充足的信心,認為孩子足以應對將來的職業世界?學曆、名校、分數……如今被看重的這些標準,是否足夠構成孩子的競爭力?
最近,馬雲在貴州大數據峰會上表達的觀點,讓不少人醍醐灌頂。在發言中,馬雲談及未來和機器人的競爭,未來三十年的職業世界。
馬雲談到,未來三十年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另一種體驗。所以,我們未來和機器人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是體驗的競爭。”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強迫孩子背,不讓孩子體驗,不讓他們去嚐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而這樣的觀點,馬雲顯然不是第一個提及的。
更早之前,AlphaGo橫掃中國著名圍棋選手柯潔。比賽後,柯潔一反平日裏的張狂形象,說:“很感謝AlphaGo,我居然能有這麼大差距,希望我能再努力,讓差距更小一點。AlphaGo實在太完美,以後差距隻能越來越大,我隻能說對自己的表現感覺很遺憾……”
很多人從賽後柯潔的哽咽中,感受到了危機。其中最直接的擔憂就是,機器會取代人類麼?答案或許是——至少會取代一部分人類的職業。
用人單位正在尋找
“從未存在過的人”
如果說現在的的人工智能還僅僅是輔助一些職業,但是三十年以後,人工智能可能就要玩“殺人遊戲”了——在大多數人類從事的行業無情地碾壓人類。
我們先看看人工智能的三個層次:
弱人工智能:擅長於單個方麵的人工智能,比如阿爾法狗、無人駕駛、智慧醫療、金融交易、法律谘詢等等。
強人工智能:是指各方麵都能和人類比肩的AI,人類能幹的腦力活它都能幹。
超人工智能:牛津哲學家、智能人工思想家尼克·波斯特洛姆把超人工智能定義為:“在幾乎任何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新、通訊和社交技能。”
超人工智能的出現,將會是對全人類巨大巨大的挑戰。穀歌未來科學家雷·庫茲韋爾在他的《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出現的時間點是2045年。專家們則相對保守,預測中位數為2060年。
2045年,你的孩子有多大?
其實這樣的趨勢早已在悄悄湧動。“我們在尋找那些從未存在過的人”,這是特斯拉公司曾在推特和微博上發布的招聘信息。
而這則信息也並不是標題黨,他們招聘的真的是曾經聞所未聞的職業:超級充電方案研究員、產品交付體驗師、家用充電專員……
有新職業誕生,必然有傳統職業要被淘汰。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702種職業做出了研究,發現在將來的20—30年之內,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機器人取代。
其中,容易被取代的職業包括這樣一些特點:不需要與外界交流;和數據/數據分析相關(基礎的);有明確定義的任務和規則;機械化的勞動。(比如,底層文員、行政人員、貸款專員、法律助理、司機、物流運輸人員等等,而程序員也有一半可能被AI取代……)
不容易被取代的職業基本包括這些特點:需要與人/社會直接的交流接觸;需要個性化服務;有創造性;有個人影響力/品牌/資源。比如,律師、演藝人員/娛樂圈人士、外科醫生、小學老師等等,風險可能較低。
那麼,這便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想讓孩子從事不被取代的職業,他們該養成哪些麵對未來的能力?
成為“不被取代的人”
孩子該擁有哪些能力?
未來的企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其實從上文所說的,不容易被取代的職業特點便能窺見。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去統計2013年5000份招聘信息中出現的高頻率要求,那麼大概是這些: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曆、英語四級、熟練使用office、兩年以上工作經驗。
到了2017年3月,納斯達克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招聘信息中最常出現的是:批判性思維、學習靈活性、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
即便是招聘,對人的評價方式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你還在糾結孩子上民辦還是公辦?學哪種特長會對升學有幫助?隻要是當家長的,都會考慮這些問題,這沒有錯。但是,如果每天隻是因此而焦慮,把目光局限於現在的棋局,那孩子的未來或許會變得非常被動。
而當孩子要麵臨的是一整個人工智能世界,那顯然是那些“AI無我有”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
至於這些能力到底是什麼,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又適合做什麼工作,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曾經在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演講中,有精彩的闡述。
1、探索和創造精神
人工智能(AI)的一大特點就是海量快速的數據處理能力。我們一輩子都讀不完的論文、處理不完的數據,對於AI來說,隻是小菜一碟。
在這個意義上,或許一個苦讀5年的醫學生的確不及一個醫療AI。但是,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永遠有一種對未知領域的天生的好奇心。
孩子拿著一個玩具,不知道玩具是如何構成的,非要拆開看看,就算父母不允許孩子“破壞”,他們也一定要折騰。
這樣的好奇心可能就是未來人類與AI合作的基礎,人去探究,發現的成果讓AI去學習。
職業可能性:研究、開發、創新、創意、探索者
2、感受美的能力
對,雖然AI也能根據藝術理論的規律去創作,比如寫詩或者畫畫。但是美這件事情本身,涉及到人的主觀體驗,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到目前為止,神經科學還不能完全解釋這些主觀體驗是從哪兒來的。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人類在這方麵已經有了幾千幾萬年的積累。這是人類獨有的,是和AI不一樣的競爭優勢。這或許也是馬雲所說的:“不讓他們去嚐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職業可能性:藝術家、審美師、體驗師
3、綜合理解的能力
“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在他的《情感機器》裏說,人類和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人能把某一領域分門別類的知識放到自己的常識係統裏,可以隨時隨地調用它們,並放到其他領域中,發生知識的遷移和重新組合。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東西時,先是在腦子的淺層,之後被壓到腦子的深層,變成我們的背景知識,這知識就會產生很多新的內涵。
我們會為一些知識碎片賦予意義,把一些無關的東西講述成故事,並構建起更宏觀的知識體係以及經驗。並且,我們每個人都是靠著這種自我講述、自我認知在往前生活的。
職業可能性:講述師、分析師、谘詢師、策略官
4、自我主動性
人工智能可能在很多領域都比人厲害,但是,它們是聽指令的。當人工智能開始“覺醒”,我們才會害怕它不再被控製。
那麼,人工智能會不會覺醒呢?我們先看看人類的覺醒期——
比如,孩子在某一個階段,會開始有自我意識,會開始變得違拗。但人類的這種覺醒跟我們是一個肉體的、有形之軀有關係,如果隻是一個程序,不管這個程序有多厲害,沒有生存的直接危機,可能永遠都不會覺醒。
未來,人類帶著一整個公司的AI去創業也是有可能的,但這種自我主動性仍然隻是人類的寶貴特質。
職業可能性:創業者、領導人、管理者
5、情感與交流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時代,語言交流越來越方便,越來越低成本,但是越在這種時候,我們就越會發現,線下交流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人對於精神共鳴的向往,依然要借助表情、眼神、身體的交流,這是人作為群體動物對歸屬感的渴望。這一點,AI無法取代。
職業可能性:陪伴者、社交者、溝通者、媒介者
不過,這些能力在考試中或許並不考,課堂上也未必會教,甚至很多父母和老師自身都不具備這些能力。幸運的是,你們還有機會認識到這一點,並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構建這些能力。
能夠適應未來的人,或許難以用某一種能力下定義,但是他們一定是願意去“玩”,去探索、去體驗的人。而你的孩子,是否有著這種可以打破學習邊界,保持無限可能的特質呢?
文 | 默魚
最後更新:2017-08-21 11:23:00
上一篇:
鄭爽新書:他是唯一想寫進書裏的人!
下一篇:
鄭爽把胡彥斌寫進書裏!胡彥斌把鄭爽寫進歌裏!很遺憾!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