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新華社:保險業正處轉型關鍵時期 是機遇也是挑戰

不破不立,以此來形容處於轉型關鍵時期的中國保險業再貼切不過。經曆過跑馬圈地掙快錢,也經曆過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監管籬笆不斷紮牢,正本清源再起航。在找回“初心”的路上,記者采訪監管部門和保險家,一起說說保險業的回歸之旅。

跑偏

盲目發展短期理財型業務、激進投資對抗原股東、資產負債錯配……這是近年來保險業粗放發展的幾個縮影,一些保險公司偏離主業,究其原因,是其不懂保險、不尊重保險、不是真正想做保險。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說,保險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風險管理,部分保險公司發展戰略出了大的偏差,對於行業應該幹什麼、公司應該怎麼幹,認識十分模煳,幹了很多不該幹、不能幹的事情。

個別公司以高回報率大量銷售短期理財型產品,獲得大量保費後,進行激進投資甚至挪用保費增資,放大財務杠杆,虛增資本金和償付能力。公司異化為控股股東的融資平台。

有的保險公司長期依靠股東“輸血”,套路就是“業務膨脹——增資——再膨脹——再增資”,最終膨脹為保險業的一個“膿包”,危害“身體”健康。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全行業要固守立身之本,要把主業做強,要有做百年老店的誌向,把風險管理的優勢發揮出來。

糾偏

亂象和風險麵前,監管對症下藥。上半年,非壽險投資型業務試點被叫停,中短存續期產品“瘦身”,萬能險期限拉長,違規保險機構相關業務和投資資格被停掉……“空子”陸續被堵上,“膿包”逐個被擠破。一些保險公司掙快錢的套路不靈了,在保險業要幹好保險的事。

保險業的“初心”,就是無論社會賦予保險業多少功能,都不能忘記保障功能是行業發展的根基,保障是保險的看家本領。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表示,發達國家保險公司更成熟,監管部門更多會讓市場自己去調整。如果保險公司不回歸主業,保障價值得不到體現,未來保費收入等會有壓力,就會被市場淘汰掉。中國保險市場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近些年成立的一些保險公司,它們的股東、經營者相對不成熟,監管部門引導回歸保障本源很有必要。

“讓保險業回歸保障本源,不僅是監管要求,也是大勢所趨。”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說,保險公司要由理財管理者回歸到風險管理者,提供的風險保障要體現在保障責任、產品性價比和理賠服務上。近年來保險業保費規模不斷提升,但“含金量”並不高。回歸風險保障,需要優秀的精算、核保和理賠人員做支撐,目前國內還比較薄弱。

他表示,保險公司要回歸保障,就要先打牢“地基”,做好長期“吃苦”準備。

回歸

這些年來,絕大多數保險公司一直堅守保障本位,大力發展保障型產品,擴大期交業務,收縮躉交業務,業務結構更加健康。

一季度,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分別增長17.4%、45.9%、67.3%和47.5%。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均在削減低價值率的躉交業務,提升高價值率的長期期交和保障型業務占比。其中,新華保險一季度銀保首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99.8%,個險首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34.2%。

業內這樣形容保險業務:躉繳業務就像農民種麥子,一年一次,年年都得辛苦;期繳業務就像果農種果樹,隻要種好了,年年都可以豐收。

一家長期依賴萬能險發展的小型保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正按監管要求調整產品結構,壓縮短期理財型產品規模,在保障型產品開發方麵下功夫,同時發展期繳業務,已經感受到轉型的“陣痛”,保費出現下降,但公司的負債水平更加合理。

保監會的數據也印證了上述負責人的說法,1至5月,我國保險產品結構逐步優化,萬能險保費收入2866億元,同比下降56.53%,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15.04%,同比下降17.5個百分點,同時風險保障型產品增長較快。大部分公司萬能險業務經營較為規範,資產負債匹配基本得當。

保險業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對保險公司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致力於發展保障型業務,在市場上精耕細作的保險公司,雖然保費增速不快,但“含金量”更高,後勁兒更足。顯然,一直以來本分經營的保險公司已經占得先機,對個別習慣了粗放經營的保險公司,則要踏實做個合格的“果農”,待到“果樹”枝繁葉茂時,不僅可以“擋風遮雨”,還有果實在招手。

(原標題:掙快錢的套路不靈了 想吃櫻桃先栽樹——說說保險業的回歸之旅)

最後更新:2017-07-13 15:56:25

  上一篇:go 長城資產董事長沈曉明:推進不良資產主業和集團協同發展
  下一篇:go 專家:下半年鋼材量減價漲還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