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2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喬布斯生前最篤信的設計,真的能在全麵屏手機上實現嗎?

隨著三星Galaxy Note 8問世,蘋果iPhone8諜照的流出,預示著兩大手機巨頭都將進軍全麵屏領域.與此同時,國內的手機產商也紛至遝來,小米早在去年就推出過了全麵屏手機小米MIX,如今更是高調撞車蘋果發布會,推出新的全麵屏機型小米MIX2。華為、vivo等國內一線品牌也相繼透露了全麵屏手機的計劃,夏普更是借此契機推出“美人尖” 吹響了重返中國市場的號角……

這個早在2013年就火極一時的概念,隨著軟件、硬件、設計等方麵的成熟終於便成了現實。然而所謂的“全麵屏”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讓各大手機廠商都爭相追捧,生怕錯過這手機時代的下一個“風口”。

全麵屏帶來了什麼?

單從字麵意思上理解,全麵屏意味著無限接近100%的屏占比,這種跨越式的提升給用戶帶來的最直觀的改變無外乎視覺上的衝擊。另外,“智能手機大屏化”和“用戶握持感最優化”這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也將因為全麵屏的麵世得到很大程度的調和。

當下非全麵屏設計的智能手機,在屏占比上很難突破80%的瓶頸,即便是諸如三星Galaxy S7等行業翹楚,屏占比也不過是76.6%,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的屏占比僅為65.6%和67.7%。反觀采用全麵屏設計的產品,小米MIX的屏占比達到了83.6%,三星Galaxy S8+更是高達84%,以屏幕技術聞名的夏普,新推出的AQUOS S2的屏占比達到了驚人的87.5% 。而這種顛覆性的提升對視覺感官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在播放視頻、遊戲顯示、瀏覽閱讀等方麵,能帶給用戶更好的沉浸感。

極力推崇人體工程學的喬布斯,曾在各大手機產商紛紛轉戰大屏手機市場的時候坦言:“握不住的手機,為何要買它?”然而為了滿足消費者在娛樂、辦公等方麵的需求,手機廠商無不選擇“大屏”作為產品的新方向,以至於有媒體調侃手機越來越像“板磚”。雖然手機背麵弧度更加人性化、軟件設計更加優化等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大屏帶來的握持感下降和操作不便的痛點,單手操作的便捷性還是成了一種奢望。

采用全麵屏設計,可對“三圍”暴漲的智能手機進行一次全麵的“瘦身”,從而帶來握持感的提升就是其第二個優勢。舉個簡單的例子,5.6英寸的三星Galaxy S8憑借其出眾的屏占比,機身大小竟與屏幕尺寸僅為4.7寸的iPhone 7相當。由此可見這種設計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尺寸和握持的矛盾,既保證了感官體驗和觸控效果,又遵循人體工程學的設計理念。

策略不同,誰更有機會占到先機?

在全麵屏的選擇上,不同的手機產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種方式是通過不斷縮短上下邊框,提升手機屏占比來達到全麵屏的視覺效果;另一種是采用的是工藝更為複雜的異形屏,用屏幕切割的技術,來解決攝像頭、各種傳感器等模塊的布局,不過屏幕完整性和美觀度將有所妥協。

三星是第一種模式的忠實擁躉,在新近發布的旗艦產品上,采用了18.5:9的屏幕比例,最大化的收窄屏幕寬度,進而提升手機屏占比,使得在更小的屏幕範圍內擁有更大的顯示區域。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成本相對便宜,屏幕的良品率也會相對較高。同時因為上下邊框的存在,使得整機的協調性和和美觀性更加出眾。不過全麵屏的使用也給三星帶來了一些工業設計上的麻煩,介於光學指紋識別技術還不成熟,三星將指紋識別放在了機身背麵,或許意在推廣自家的人臉識別技術,卻也需要用戶習慣的重新教育。

夏普AQUOS S2以及網上流傳的iPhone 8更激進的選擇了第二種方式,這也不難理解,作為曾經“顛覆”了智能手機的科技公司,蘋果的基因裏麵流淌的還是“海盜文化”的血液。當然,異形屏的應用不僅僅給硬件方麵提出了新的工藝要求,還涉及對用戶體驗的重新定義。

在硬件方麵,異形屏最為直接的技術難題就是對於屏幕本身的製作和切割,還有如何將諸多的傳感器集成到更小的範圍內也考驗著手機商的結構優化能力。更大的屏幕搶占了智能手機原先的指紋識別、前置攝像頭、聽筒的空間,任何一項功能的改變或者取消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已有的使用習慣。

用戶體驗上,全麵屏是否能夠符合一般人的閱讀習慣?是否會更容易產生誤觸的操作?界麵UI如何設計?這一係列的問題都需要手機產商去認真琢磨。最為典型的就是小米MIX,從剛推出時的驚豔,到後來陷入用戶體驗反饋不佳、網上槽聲一片的窘境,很大程度是因為將攝像頭、聽筒以及各類傳感器放在了背麵或者下麵,這種便是違背用戶體驗和人體工程學設計的代價。

不過從iPhone 8的諜照來看,蘋果采用了類似“齊劉海”的設計,利用其強大的設計能力和結構優化能力,盡可能的去規避掉全麵屏導致用戶體驗改變所帶來的風險。

總的來說,兩種設計語言各有優劣,尤其是國內的手機廠商,如果一味的去追隨蘋果,追求最大屏占比而忽略掉用戶體驗、軟件難題等一係列問題,反而會得不償失。選擇工藝相對簡單,成本低的非異形屏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無論結果如何,全麵屏的時代已經拉開了大幕,也必將成為各大手機廠商進軍的下一個風口。

最後更新:2017-09-04 23:08:26

  上一篇:go 吳昕越陷越深,潘瑋柏卻沒當回事,粉絲:心疼這女孩!
  下一篇:go 劉強東頻繁拿地奇跡生還,馬雲後悔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