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66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央行旗下媒體:警惕地方政府償債壓力下過於急躁反而導致政策失衡

連日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備受關注,隱性債務風險尤其被重視。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堅決遏製隱性債務增量”。

隱性債務問題還受到了研究機構的關注。7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一季度中國去杠杆進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一季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杠杆率都略有下降,但值得警惕的是“花樣翻新”的替代性融資方案,導致隱性債務不斷增長。

實際上,從去年年底開始,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即逐步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分類處置指南》、《關於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等一係列文件,均表明了決策層嚴堵“暗道”,懲治不規範融資行為的決心。

對地方政府債務加強管理受到市場人士的廣泛支持,不過,也有不同聲音稱,加強地方政府舉債管理與當前地方財政拮據的客觀現實有所衝突。那麼,當前形勢下,究竟該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首先,明確“穩”是當前的主基調。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於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要站在經濟長周期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把握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保持頭腦清醒和戰略定力……”這種表述透露出中央對當前形勢的謹慎樂觀,經濟穩中有進的大背景下,中央並未忽視中長周期內可能的下行壓力。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即是關切之一。一方麵,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改變軟預算約束勢在必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加寧表示,融資難、融資貴背後,部分原因就在於包括政府、國有企業在內的部分公共部門存在軟性預算約束,信貸資金不能夠更加直接地以更短的路徑配置到效率更高、資金需求更緊迫的民營企業,於是就隻好在金融市場上繞來繞去,鏈條越拉越長,而且層層加碼,不斷加重最終需求者——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由此可見,整頓、規範地方政府債務與包括銀行壞賬、影子銀行風險,乃至支持小微企業等多項重大改革息息相關。另一方麵,最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速正處於從高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換期。相應地,公共財政收入不可避免地告別了超常規增長階段。在此背景下,中央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治理,客觀上暫時與地方財政困難存在矛盾。

迫在眉睫的改革壓力與客觀存在的地方財政壓力雙重疊加,讓地方政府債務規範與治理工作在推進過程中必須謹慎。也正因為如此,既“積極”又“穩妥”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該項工作的定調。

其次,“穩”字當頭並非不作為,而是要積極轉變職能,創新管理辦法。

強調“穩妥”並不等於不作為。實際上,對於如何“積極穩妥”,中央已有明確詮釋。7月21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強力維穩、機械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恰到好處,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

這正是強調積極與穩妥之間的平衡。具體到地方政府債務,各級政府要在守住“穩”的底線的同時,積極轉變職能,創新管理辦法。要走出財政捉襟見肘之困境,不可能靠走老路或新瓶裝舊酒,更不可能等、靠、要,依賴中央政府給政策、給資源,而當思考如何開源與節流。

節流之措包括裁撤冗員、縮減“三公”開支等。開源探索亦有不少。其中,作為關鍵的“明渠”,地方債已經在7月份迎來井噴式增長。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達8453.08億元,較6月份增長65%,同比翻了一番,創下自去年6月份以來單月最高。

不僅規模快速增長,創新嚐試也一直未停。7月中旬,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地方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管理辦法(試行)》,在政府收費公路領域試點發行收費公路專項債券,以拓展公路建設籌資渠道,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為。這是繼6月初推出土地儲備專項債券後,對地方政府債券品種的進一步豐富,疏通了新的融資渠道。8月初,財政部印發了《關於試點發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品種的通知》,此舉標誌著中國版市政項目“收益債”即將開閘,地方政府可在法定專項債務限額內,按照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項目分類發行專項債券,從而立足基本國情,打造中國版地方政府市政項目“收益債”。

總之,“穩字當頭”與“積極作為”背後真正的邏輯聯結在於不回避風險、不逃避責任、不畏懼困難,以改革、創新與發展積極謀求真正、長遠的“穩”。在這個過程中,值得警惕的是,麵對地方政府償債壓力這種迫在眉睫的任務,過於急躁反而可能導致政策失衡。

因此,節流要避免流於形式,關鍵不在於某個方麵的開支縮減,更在於徹底轉變政府行為模式,轉變軟性預算約束,通過逐步提高國有資本上繳比例,加強預算編製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等,實現政府財政效率的優化;而開源亦需謹慎,切忌換湯不換藥,包括各類新型債券品種在內的各類產品,必須真正尊重市場規律,依靠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渠道、公平交易的機構定位和科學規範的製度設計乃至完善的監督問責機製,而非依靠國家強製力和政府信用的“隱性光環”來拓展融資渠道。

(原標題:積極穩妥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

最後更新:2017-08-14 09:32:40

  上一篇:go A股上市公司停牌有多“任性” 三大特點說明問題
  下一篇:go 央行今日公開市場零投放零回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