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7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兩融再度逼近萬億大關 民間配資又欲卷土重來

似曾相識的一幕又上演。伴隨A股行情的上漲,場內外的杠杆資金正在大幅加倉。

進入9月以來,融資融券餘額幾乎每天都在刷新著年內的新高。場內杠杆資金躁動的同時,近期,被監管明令禁止的場外配資炒股也有“抬頭”之勢。股票配資的宣傳廣告在網絡和社交媒體隨處可見,10倍杠杆等配資業務又“重出江湖”。

場內外再現齊加杠杆,風險幾何?針對場內融資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兩融規則修訂實施後,杠杆率和風控執行都極為嚴格,通過兩融加杠杆的難度較兩年前大幅提升,當前業務風險可控。此外,其他如結構化資管產品、收益互換和股票質押等多種帶有杠杆性質的產品,監管都已出台相關文件加以約束,杠杆倍數也相對穩定。

但民間配資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有從事配資業務的人士透露,在經曆上一輪嚴打之後,當前的場外配資難再通過交易係統和券商端口完成,改以直接持有他人獨立賬戶進行交易最為常見。這導致配資過程更為隱蔽,“監管根本查不出來”。此外,卷土重來的配資還帶來免息分成模式、邀請配資獲返現等更多花哨手法,更潛藏著以配資為由頭的詐騙隱患,風險不容忽視。

兩融再近萬億

9890億元,這是滬深兩市9月18日的兩融餘額,也是年內的又一新高。從2016年初跌破萬億元規模以後,兩融首次走出了一輪長達三個半月的連續上漲趨勢,當前與萬億元規模僅一步之遙。

經曆過2015年的起落,兩融餘額近兩年來的走勢並不平穩。2016年初,市場行情再現波動,兩融餘額隨即就從當時近1.2萬億元的規模大幅萎縮,全年多在8000億元附近波動。去年10月開始,兩融餘額也曾出現過一輪強勢上漲,最高漲逾9700億元,但進入12月後再從高點回落。

兩融餘額的這一輪上漲,始於今年6月初的8600億元規模附近。從趨勢上來看,今年5月至9月(截至9月18日)的單月融資淨買入額分別為-399億元、108億元、206億元、455億元、428億元。而這一走勢,進入9月以來更勐然加速。9月1日、9月8日、9月15日所在的當周,單周融資淨買入額就分別達到203億元、180億元、179億元,為今年以來單周融資淨買入額的前三高。

從行業板塊來看,9月以來跑步進場的融資客,仍極為青睞有色金屬,僅半月融資淨買入額就達到63億元。化工和電子板塊也備受關注,本月截至目前的融資淨買入額超過35億元,在各行業中也相較居前。計算機、非銀金融也獲融資客的加倉,同期的融資淨買入額達29億元左右。

兩融再次飆漲,但其所帶來的指向性作用和潛在風險,相較以往有所不同。

一方麵,經曆多次漲跌起伏和監管全麵收緊後,兩融走勢已不再被視為是行情的前瞻指標。“融資買入行為的確同市場走勢有高度契合之處,並且能反映市場主體的參與熱情。但也要看到,這一指標最多是個同步指標,並沒有太強的預示作用,甚至會表現出些許的滯後性。”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指出,不要過度依賴兩融指標做投資方向判斷。

而另一方麵,兩融的大幅上漲顯示著增量資金的進場加倉;但經曆了規則的全麵修訂收緊之後,杠杆率和風控執行都極為嚴格,由兩融上漲而可能引發的風險目前可控。

回顧兩融的業務規則調整,2015年7月,證監會發布並實施了修訂後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新規建立了融資融券業務逆周期調節機製,同時對兩融業務做出多處調整,包括個人投資者最低資產要求從20萬元提升至50萬元、將券商兩融業務規模與其淨資本掛鉤、規定客戶信用交易資金由第三方監控等。

當年年底,兩融交易細則再有新補充。具體包括規定融券實行“T+1”、將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提升至100%、以及調整部分股票折算率等。而這一輪監管調整,強化了場內融資盤的去杠杆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兩年來,監管層還加大了對券商兩融業務的監管力度,多家券商因業務違規操作而吃下罰單。這也從另一側麵防範了業務風險,鞏固兩融的規範健康發展。

“相比於兩年前,通過融資融券加杠杆的難度比當時要大。因此,如果兩融餘額不斷向上突破,反映市場主體的參與情緒有所增強。”上述分析師表示,增量資金確實在入場,兩融大漲背後可能是銀行委外等資金權益配置的提高。

民間配資防不勝防

“XX公司提供股票配資業務。”“招聘股票配資、股票代持合夥人。”行情再次迎來強勢上漲,民間配資的生意又開始熱鬧起來。

回顧瘋牛行情中的杠杆資金類型,主要包括含配資運作的結構化信托、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結構化資管產品、分級基金、收益互換和股票質押等券商創新業務、民間配資等這幾種類型。在過去兩年多裏,監管層多管齊下,大幅降低杠杆水平。對於其中部分產品,如傘形信托等,還成為監管層清理整頓的重點。當行情年內再迎來強勢上漲,杠杆資金相對都能有序進場。如,某小型信托公司內部人士就透露,當前通過結構化信托所達到杠杆比例多在1:1.5至1:2.

然而,高杠杆的民間配資也有卷土重來之勢。年中以來,相關宣傳廣告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

場外配資的風險主要源於自身高杠杆的業務風險。在此前的瘋牛行情中,因與中小投資者、中小股票等形成結構錯配,加劇股市的結構性波動,也對投資者造成損失。2015年以來,場外配資已被明令禁止。嚴打之下,10倍杠杆等配資業務又“重出江湖”。從第一財經記者接觸的多個配資業務人員來看,部分人員均以股票推薦、行情點評等“類投顧”的形式進行業務宣傳,並主動要求提供旗下配資客戶的實盤交易截圖等,以此取得客戶信任。

新型配資業務的模式明顯增多。多家股票配資平台的業務介紹顯示,從期限上,平台提供按天、按月配資業務,最低金額甚至出現500元即可配資;同時,通過盈利分成而免息的配資模式也頗為流行。

以一家配資平台的業務說明來看,按天操盤,最低配資本金為500元,杠杆可達1至5倍,利息日結,日利息視杠杆在0.13%至0.17%不等。若按月操盤,最低2000元起配,杠杆最高可達6倍,月息在1%至1.5%不等。該平台也提供7倍到10倍杠杆的配資,最低本金為2萬元,月利息在1.4%至1.6%之間。免息配資的杠杆最高也可達5倍;這種該模式下,利息即所謂的管理費等就可以免去,但炒股盈利用戶與平台需要三七分成。

花樣繁複的,還有配資平台的營銷和代理製度。一家配資平台在官網首頁,做起了邀請配資可拿返利的營銷:通過邀請好友注冊並交易,可以拿現金返利;邀請的好友如果完成指定期限和額度的配資,邀請人還可以最高拿到總利息15%的返點。

事實上,在微信朋友圈等其他社交媒體上,股票配資公司尋找居間方和代理商的信息並不少見。部分配資公司接受兼職,並直接宣稱“月入上萬不是夢”。此外,還有配資公司給代理商劃分有代理中心、會員單位、居間代理等不同等級,鼓吹通過多級分銷、實現人人獲利。

直麵監管的紅線,配資平台也各有保全之計。

個人賬戶、線下流程,是逃避監管的關鍵。一位券商營業部人士透露道,在前兩年嚴打場外配資過程中,券商切斷了外部信息係統接入端口,目前的配資操作全部都在場外完成,用戶再使用配資平台指定券商的他人賬戶進行交易。這個賬戶同時也是平台可以檢測和控製的,因此當出現波動或平倉時,配資平台可以要求用戶補倉或者強平。

一位從事多年配資業務人士的表態更為直接。其透露,配資公司在工商登記時,不會出現任何配資相關的信息;在配資業務操作中,用戶使用的是個人獨立的賬戶,“我們不會被查的,監管根本查不到。”

此外,部分配資平台或還使用了“套牌”的手法。記者此前就在一則配資廣告頁麵底部,發現有某家持牌的投資谘詢機構備案信息,但該網站鏈接目前已打不開。在致電該投資谘詢公司後,其負責接待的人員表示,公司不從事股票配資業務,也不存在牌照出借的情況;近期已有投資者反映有借該公司名義進行非法銷售欺詐行為,目前已在對相關情況進行核實。

警惕配資“李鬼”

有意思的是,場外配資圈也有自己的“鄙視鏈”,圈內人還會自揭行業“不良風氣”。上述從事配資業務的人士就表示,目前業內有“假配資”的詐騙行為,用戶要警惕以配資為由頭、騙取頭寸而不給提現的平台。

該人士介紹,由於目前券商已經切斷了外部信息係統的接入,現在所有的分倉係統都無法接入市場。目前,配資業務大多是使用個人獨立賬戶,完成配資後直接交易。由於目前個人名下隻能開三個證券賬戶,可用配資賬戶相對有限,一定程度推高了配資的成本。但目前業內也有繼續做分倉模式的,即配資平台會在自己的係統內完成分倉。目前市場上超低門檻、超短期限的配資,一般都是通過分倉做的配資,才能達到這種低成本。

記者以投資者名義在一家配資平台注冊賬戶,並詢問客服人員。據其介紹,在其平台完成配資操作流程依次為,注冊賬戶、實名認證、充值本金、選擇配資方案、確認配資、開立新的證券賬戶、下載軟件、開始交易、提取盈利。客服人員強調,必須以用戶名義開立新的證券賬戶。

“樂觀的情況是,你遇上了真的分倉配資。這種情況下,平台做很多的股票賬戶,總有虧有盈;加上利息和手續費,平台基本仍有得賺。但不好的情況是,你遇上了假分倉,這個平台可能就是在騙頭寸,或者盈利之後不給提現等等。”該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對此表示,用戶被要求開立新的證券賬戶時,如果配資公司還要求用戶使用平台自有軟件,需要極為警惕。此時,所有資金仍沉澱在平台,所謂交易係統的看到的配資到賬情況、交易和盈利情況都不一定是真實的。

“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是用用戶的賬戶完成配資,配資公司需要把幾萬、幾十萬的資金打到用戶賬戶裏,他們難道就不擔心你會跑路嗎?”

最後更新:2017-09-19 14:47:38

  上一篇:go 8月份浙江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繼續收窄
  下一篇:go 全國前8月空氣優良天數下降2.8% 北京推新模式控機動車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