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
搜狐
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點評:金融監管進入下半場
周五晚間央行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通讀全文,我們認為有以下一些方麵值得關注:
一、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監管
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為了更全麵地反映金融機構對同業融資的依賴程度,引導金融機構做好流動性管理,擬於2018年一季度評估時起,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對其他銀行繼續進行監測,適時再提出適當要求。”
同業負債指同業拆入、同業存放、同業借款、同業代付、賣出回購等同業負債項目扣除結算性同業存款後的同業融入餘額。從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統計,主要包括拆入資金、同業和其它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三項。同業負債占比考核歸屬於MPA考核中的資產負債情況,滿分為25分,MPA考核中對於同業負債的考核最低要求是各類銀行同業負債占總負債的比重均不得超過33%,超過33%則該項為0分。
考慮到同業存單在維係銀行同業杠杆的重要作用,同業存單的監管就成為了同業去杠杆的必由之路。與此前市場的主流預期相比,本次同業存單監管的速度和力度都超出了市場預期。此前市場普遍預期同業存單監管要到2018年三季度才會推出,實際則提前到了一季度,明顯早於市場預期。從力度上來說,此前市場普遍預期同業存單監管將采取所謂“新老劃斷”的方式,即已有規模既往不咎,監管隻針對新增規模,最終監管並未采取新老劃斷的方式,而是將存量規模也納入統一監管,監管力度明顯比市場預期更強。雖然最初隻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存單納入考核,但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存單存量規模已經占到了存單存量總規模的65%以上,可以預期5000億元以下的銀行也將很快納入,覆蓋麵不可謂不廣。
那麼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監管後,哪些銀行監管壓力較大呢?根據上市銀行的一季報統計(中報大多尚未公布),興業銀行、杭州銀行、浦發銀行、江蘇銀行、民生銀行納入同業存單的同業負債占比均超過33%,光大銀行、北京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等占比也在25%以上。雖然二季度以來,在金融監管趨嚴的壓力下,同業負債占比較高的銀行普遍進行了負債結構調整,盡量壓低同業負債規模,但這一監管措施的出台無疑將顯著製約未來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空間,銀行降低同業負債依存度的過程中必然進一步收縮同業鏈條,隨之而來的同業去杠杆和資產端拋售壓力同樣不容忽視。
二、央行在專欄中再次提及資產管理行業新規,新規已唿之欲出
繼《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以一個專題的篇幅專門介紹資管新規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再次以一個專欄的篇幅詳細介紹資管新規,且核心思想與監管重點與金融穩定報告中的敘述基本一致,資金池、多層嵌套、非標、剛兌等監管重點均有涉及。短短1個月的時間內央行兩次在報告中提及資管新規,這預示著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協同的資產管理行業新規已經基本成型,很可能短期內就會公布,必將對現有的資產管理行業格局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6月末超儲率為1.4%,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67%
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披露,6月末金融機構超儲率為1.4%,較一季度末的1.3%略有升高,但依然處於曆史較低水平,遠低於2016年2%左右的均值水平,這依然反應出央行維持名義上穩健中性,實則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的意圖十分明確。雖然央行在專欄中對今年超儲率的顯著下降作出了解釋,但央行認為超儲率的下降主要受支付體係的發展和銀行流動性管理能力提高影響,並不意味著銀行體係流動性收緊和貨幣政策取向發生了變化。言下之意就是,央行並不認為目前的銀行體係流動性是緊的,1.3%左右的超儲率央行認為是鬆緊適度的。今年以來銀行體係流動性狀況有目共睹,央行這樣的表態意味著市場機構恐怕要做好總量流動性長期偏緊,銀行配置需求長期不足的準備。
6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5.67%,較3月末上升0.14個百分點;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1%,較3月末上升0.08個百分點。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和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的上行速度明顯放緩,與債券市場利率的上行速度明顯不一致,這一方麵反映出我國利率傳導機製並不通暢,債券市場利率上行對實體經濟貸款利率的影響並不是線性的,債券利率的快速上行並不一定意味著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快速上行;另一方麵也反映出銀行體係資產配置結構更加側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趨勢。
四、後期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服務實體經濟,更加強調防控金融風險
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與一季度相比,央行更加強調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更加強調防控金融風險。這一方麵預示著未來銀行資產配置將進一步壓縮同業業務,增加對實體經濟融資;另一方麵也預示著金融監管不僅沒有結束和放鬆,而且將進一步收緊和從嚴。
綜上所述,對債券市場而言,貨幣政策未來依然沒有放鬆的可能,銀行配置需求未來依然難以恢複,金融監管仍將進一步收緊和從嚴,在經濟依然平穩和供給壓力仍大的背景下,債市的調整依然沒有結束。
最後更新:2017-08-12 22: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