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超過小米手機成為國產廠商第二,OPPO為何在幾年前不溫不火?

最近,在國內某問答平台上筆者注意到一條關於OPPO設計師言論熱議的消息。對此,各路網友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歸納起來即是在說OPPO這位設計師的闡述有很大道理,大多數人持著支持的態度;不過,作為一直以來重點關注國內智能手機廠商銷量、市場份額占比的我來講,並沒有多少興趣深入了解OPPO手機的設計標準。相反,這一話題則激發了給大家來探討OPPO手機在經過不溫不火的境地後,為何突然之間又火爆了起來?

我們要先從幾年前的OPPO手機開始聊起。2011年小米手機誕生,憑借著為發燒而生的MIUI係統和在當時國內手機市場絕無僅有的超高性價比策略,迅速占領了用戶們的口袋,並在三年後的2014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達到了6000萬台,可謂是讓許多傳統手機廠商刮目相看,甚至是感到慌張和焦慮。那麼,當時的OPPO手機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OPPO手機的出貨量僅為3000萬台,小米手機足足是它的二倍;換言之,在2014年之前,OPPO手機無論是品牌知名度或是市場銷量方麵都是處於默默無聞、不溫不火的狀態。

但在2015年和截至目前,OPPO手機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占比一路反超小米手機,直至2017年拿下了國產手機廠商排行榜第二名的成績,排列在華為手機後麵。究其原因,有不少業界人士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譬如OPPO手機強勢崛起主要得益於其多年的線下市場耕耘、渠道商積澱等;換句話說,OPPO手機幾年前不溫不火幾年後輝煌無比也是因為上述原因。但按照筆者反向的觀點分析,則認為還有另外三個方麵的因素影響。

因素一:OPPO手機趕上了好時候

相信筆者道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勢必有許多反對者不讚同。可若結合OPPO手機的發展曆史軌跡來看,時間節點確實對OPPO手機的崛起大爆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針對現在OPPO手機走的明星代言等營銷路子,曾經也一直在做;第二,OPPO手機昔日推出過主打超薄機身的機型,隻是市場反響並不是很盡如人意;第三,OPPO手機跟大多數手機廠商一樣,是經過種種市場檢驗、摸索才找到的正確路線,譬如切入垂直細分領域。

所以,個人認為OPPO手機趕上了好時候不是沒有事實基礎支撐。正和小米手機賣的好好的,還要在2013年推出了主打中低端用戶群體的紅米係機型類似,都是為了滿足需求且遵從了當時的市場環境。這一點,了解過摩爾定律的人應該很清楚。

因素二:OPPO手機曆經摸索回歸本質

要說OPPO手機,以前也是各種折騰:超薄機型、高端機型等嚐試了一個遍,最終也不做超薄了反而推出了主打快充、拍照風格的手機。這說明什麼?基於用戶們的層次、實際訴求和當時所處的大環境下,消費者不需要太漂亮的手機,充電快、拍照美才是剛需。進一步來說,OPPO手機不僅遇到了好時候,還碰見了好時候時期的好用戶。

因素三:跟隨iPhone和營銷勢能加持

國產手機廠商原來有個習慣,即是每次開發會時都會跟蘋果公司的iPhone發布會場景相似,甚至連主講人的穿著打扮風格也接近那個時代的喬布斯。直到後來,iPhone手機在中國市場風靡,國產手機廠商逐漸學習iPhone的外觀設計、UI設計等,某種程度上俘獲了一部分追求iPhone而又沒錢入手iPhone的消費者。這其中,有OPPO手機、也有小米手機,不過相比之下前者更勝一籌。

再者,隨著國內手機市場競爭的激烈現象,包括華為手機、小米手機、OPPO手機在內的諸多品牌都在請明星代言新機型,借助明星影響力帶動手機銷量。

有了上述闡述的條件加持,OPPO手機自然能得到消費者的直接了解。同時,機遇、需求、營銷、沉澱四個基礎結合起來,勢必形成了OPPO手機現在的勢頭。

所以,到此OPPO為何能一改在幾年前的不溫不火,一舉在出貨量上超過小米手機成為國產廠商第二名?相信大家心裏已經有數了,其實不是對手不行,而是自己受到多種因素的左右促使融合,產生了巨大勢能。但,一旦這種所謂的勢能不再奏效,結果斷然可以預見。

最後更新:2017-08-20 10:53:09

  上一篇:go 創新不止好評不斷 OPPO引領定製設計風潮
  下一篇:go OPPO、VIVO在印度銷量下滑,因為學小米手機走線上市場?